“概论”课程教学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8-06-04王丛丛
王丛丛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大学生必修思政课之一,课程涉及内容较多,难点也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成效。因此,更新教学思路、转变教学方式、攻克教学难点逐渐成为提高“概论”课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教学难点;对策;案例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4.01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4-0062-04
一、“概论”课程教学难点之分析
将难点转化为亮点,首先应梳理难点,分析难点所在,以便选择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案。纵观整本教材,结合教学大纲,“概论”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于“2W1H”,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方面。
关于“是什么”的教学难点。这一部分的教学难点主要涵括内涵、概念、特征等教学内容。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特征”“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等。这部分教学内容之所以是难点,主要在于理论性强,且大多都已有明确的文件对其进行了相关规定,因此,如何就已有的文件阐释理论性的概念等内容便具有了一定的难度。
关于“为什么”的教学难点,主要为原因类的教学内容。例如“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等。教师在讲授原因类的教学难点时,需要熟悉此块内容的来龙去脉,并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必要时结合相关的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因此,此类教学难点的讲授,对于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
关于“怎么做”的教学难点,主要涉及如何认识、如何评价、如何实现目标等内容。例如“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障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如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等。教师讲授此部分内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而培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这部分内容在现实中或存有争议,部分学生也存有疑虑,因此,如何消除争议与疑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便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
二、“概论”课程教学难点之对策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与学生良性互动。在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内涵、特征等内容的讲授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度熟悉,并能深入了解相关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例如,对于和谐社会特征之一的公平正义,除了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有过阐释外,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上汇报政府工作时也对公平正义有所提及,两位总理的阐释有何区别?对应着怎样的社会环境及国际局势?应如何坚持公平正义?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向学生抛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分析,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更加具体的理解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持续学习,不断增进理论修养。教师应关注时事政治,及时更新理论储备,同时对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吸收并加以运用,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成效。
对于原因类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分析及讲授的过程中。例如,在讲授“为何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给予一定引导,并将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类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走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能性”等几个面向,如必要性包括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形式等;可能性则包括中国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形势、群众基础、正确的领导、正式的武装力量等,通过学生思考讨论、自主回答、教师引导归类等过程,最终让学生熟悉回答此类问题时所要思考的角度与层面。
对于“如何做”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尝试使用简易辩论赛的形式,即针对所讲授的内容预先设立“应如何做”及“避免如何做”两个相对相反的命题,在全体学生中选出一组或几组同学,组成辩论双方,提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材料,选取合适时间进行辩论赛。在辩论赛过程中,教师应控制时间,把握辩论初衷,即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应对参与辩论赛的每位学生进行计分,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酌情加分,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整个学期可以预设几次辩论赛,基本上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辩论赛。如此,一方面可以适度改变灌溉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加深对课本知识印象,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选取相关且典型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在使用教学案例时,教师可以使用一则典型案例几则相关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具体选择视教学内容而定。如在讲授改革开放内容时,教师可选择美国的“土豆改革”案例、阿根廷改革等案例,同时可以加入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变革,如商鞅变法、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内容,以此呈現美国、阿根廷等国的改革过程与现状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所遇到的问题等,继而讲述中国1978年改革的阻碍、内容及最终成效,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及挑战性,同时也能认识到中国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胜利的革命。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扩大学生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通史知识结构的形成。
三、“概论”课程教学难点之案例——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为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特征,2015年修订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指出,十三大报告中从逐步发展过程、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五个方面概括了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十五大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做了新的概括。那么,我们应如何认识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呢?结合当前形势与身边观察,通过历史成因与现实关怀等角度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例如,从人口数量与结构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数量众多,但结构稍不平衡。如何认识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问题呢?首先,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数据可以发现许多问题:
通以下述两个表格,可以发现我国人口存在哪些问题?第一,从人口数量上来看,人口总量仍在增加,至2015年底已达到137462万人。第二,人口结构上男女结构比例稍微失衡,另外老龄化人口较严重。在2015年10月19日的《第一财经日报》中就有学者担忧未来人口问题,认为五年后将会爆发招工难、娶妻难和养老难问题。文章认为2020年后,后备劳动力急剧大幅减少,中国劳动力缺口将超过8000万人,届时招工难将成为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2020年后,一成以上年轻男性将找不到配偶,年龄段越低则越严重。娶妻难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一个重大难题。2020年后,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人口相继进入老年,社会养老压力将浮出水面,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失调的人口结构,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养老危机将爆发。未来五年的招工难,意味着许多企业的用人成本增加,工资大幅上升,而产业竞争力则下降,进而制约经济增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娶妻难,则可能会影响“剩男”阶层对社会的认可度与归属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诱因;养老难,特别是现今“四二一”家庭结构中,青年赡养负担加重。因此,未来五年内无论是何种人口问题,都会影响社会发展。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口数量众多、结构稍稍失衡的问题?这跟我们国家的生育政策相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逐步稳定,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加之政府宽松的生育政策,在建国后出现了第一次婴儿潮。到1957年达到年出生人口2138万人的高点。1955年,在中国人口增长过快这个判断基础上,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提出要适当地节制生育。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这一年也是中国第二次婴儿潮开始的年份,这次婴儿潮持续了十多年。1973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鼓励晚婚晚育,一对夫妻最多生育两个孩子。1978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69号文件,提出一对夫妻生育孩子的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1979年1月,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召开,贯彻69号文件,在贯彻中把“最多两个”去掉,变成了“最好一个”,独生子女政策至此正式开始。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考虑到农村家庭的切实困难,从1981年开始,围绕“女儿户”政策出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落实。1984年后,一孩半政策在部分农村落实,即第一个是女孩的农村家庭,可以生第二个孩子。从1990年之后,各项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出现了锐减。通过对建国后计划生育政策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我国人口数量有明确认识,自1955年起就已有控制人口、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并且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情况出台不同的生育政策;国家出台的相关计划生育政策明显的控制了我国人口总量的增长;人口结构稍微失衡源于建国后的婴儿潮,特别是现今的老龄化问题,主要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客观存在着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成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人文原因,面对人口问题,国家在政策层面出台相关文件来控制人口数量,并起到一定成效。
2010年,国家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根据这次普查,中国人口已经出现结构性扭曲,老龄化程度严重并且在加速中,0~14岁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连年下降,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水平。201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三年净减少更敲响了人口警钟。对此,政府从长远考虑,对政策又做了相应调整。2011年,国家着手实施“双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两孩。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单独两孩”政策开始启动,即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国家计生政策不断调整,一方面表明了国家对于人口问题的清醒认识与科学处理,同时显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人口问题的动态发展,进而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并存。
“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已有几年,政策实施效果如何?社会上如何看待这一政策?通过新闻报道等途径,不难发现,社会对于二孩政策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两孩的家庭生活更加丰富,未来的养老负担可以分担等等,因此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另一种则认为两孩的教育、医疗等资源紧张,生活压力大,对于二孩政策并不考虑。社会上部分对于二孩政策不予考虑的人群,他们所阐述的理由确实存在,部分地区还存在高价学区房问题及看病难问题,但应科学看待这些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不完善阶段,必然会存有上述问题,这是由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国家不断解决完善社会存在的问题,如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投资,扩大规模,平衡差距,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在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继续发展生产。
通过上述对人口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总量众多,结构稍不平衡,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不断调整计生政策,期望能达到人口总量慢速增长,人口结构不断平衡的状态,同时还完善其他相关政策,保障人口问题的解决。而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讲,首先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更要熟知国家为解决问题所出台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另外还要关注政策与措施的社会反映。如此,才会正确认识并科学看待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特征。
上述所举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难点,通过回顾历史、梳理现实、关注当下等,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也确实能够关注新闻并积极思考。提高“概论”课程教学成效,其方式方法多样,但最根本是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尽可能实现全员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提高课程难点的教学成效。这虽已成为当今思政课教学领域的必然趋势,但如何达成效果,还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出发,不断摸索与总结。
[责任编辑: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