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上的力量

2018-06-04魏峰

江苏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环境精神儿童

魏峰

研读教育学20年来,一直萦绕心间的问题是:一所美好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的关系,走过许多中小学,也听闻了教师和媒体对于学校的诸多批评或抱怨,似乎学校生活的“苦”“辣”多于“甜”。而读了刘玮博士的《办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闭上眼睛,试想一下,孩子们徜徉在流淌着奶和蜜的校园里,水声潺潺,鲜花相伴,鸟儿飞舞,此情此景,美哉乐哉!

学校是“为了儿童”的学校。引领不同基础的孩子“向上”成长,是学校的终极使命。“向上”,是通过教育积累农家子弟的文化资本,进而改变命运,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在哲学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向上的发展”理解为儿童通过自然与自主的生长,获得精神的解放。今天的基础教育发展中,残酷的社会压力使得孩子们的受教育环境异化为高度竞争的环境,家长的期许转嫁为学校的压力,教育成了追求考试成绩的“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雅思贝尔斯语)”。在如此现实面前,以儿童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显得苍白无力。也正因如此,坚持为了儿童的精神成长而办学就显得尤为可贵了。儿童的精神应该获得自然的生长,儿童的天性应得到尊重和顺应,而不应被外在的压力和异化的环境所扭曲。儿童应该自主地成长,成为自己精神和意志的主人,在可能的范围内为自己的成长担当责任、做出选择,而不是成为家长实现未竟目标的工具。基于自然和自主,每一位儿童得到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精神的人,而不受他人和不良制度的奴役;每一位儿童心智健康,带着自信在社会里自在前行,而不遭受不良社会环境的毒害。在此意义上,“向上”与“向前”“向善”成了同义词。

儿童精神的向上生长需要学校创造合适的教育环境。从这组文章的四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课程体系的生成,还是教学方式的构建,抑或是学校文化的形成,都是以儿童为中心的,都是在努力为儿童的精神成长创造自然、自由和自主的环境与氛围。多种门类的艺术课程和多种形式的社团课程开设,让“每一条小鱼”都能拥有适合自己的河流;将学习置于游戏、故事和场景式体验中展开,生成儿童学习与生活协同变革的课程;多元主体的多样化评价,孕育了儿童自主发展的种子。我特别欣赏刘玮博士的一句话:“书本不是儿童的世界,世界才是儿童的教材。”世界尤其是自然的世界才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力量之源。在这样一个工业化、程式化的世界里,我们距离自然越来越远,儿童的心智发展也越来越与自然规律相悖。就现有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而言,在知识体系的教学上,学校之间已经逐步在向标准化的趋势前进。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学校教育如何与自然、社会更好地结合,为儿童的精神成长创造丰富的环境,也许是学校优质与否的分水岭。

学校里需要向上成长的不仅是学生,教师的精神成长也是同等重要的。通过和刘玮博士的长期交流,我知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育优渥的土壤,是他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特级教师、名校长,他不是自己“一枝独秀”,而是以身示范,引領教师共同成长,在不同的学校里带出了很多优秀的教师。每到一所学校,他就分层次制定教师团队建设的计划、教师个人成长的计划,充分利用个人的教育资源,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教师的“向上成长”,在通俗的意义上是获得各种称号,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对教育问题更深刻的思考。在这组案例中,我们可以读出三所学校里教师们在课程方案设计、教学行为选择背后的教育价值观,读出他们对儿童、对课程、对教学的深刻理解:他们关注“每一个孩子”“以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让“每一条小鱼都有自己的河流,每一朵浪花都有自己的精彩”。可以看出,在教师们的精神世界里,儿童是教育体系的中心,学校里一切的教育设计都围绕着儿童的需要;每一个儿童又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教育活动中需要照顾到每一位儿童的需要。这些理念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教师们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积淀,是通过持续的学习与研究升华所得。

有了学生和教师们的“向上成长”,无疑,一所学校整体上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精神和风气弥漫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所处的家庭。身处其中的教师会通过与儿童的交流感受职业的幸福,会通过与同事的合作感受到团队的友好与力量;身处其中的孩子们会感受到人格受到尊重,好奇心得到保护,知识得以增长,能力得以提升,潜能被充分唤醒。在教师的呵护、激励和帮助下,孩子们自主学习、探究、建构,形成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能力素养体系和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副主任)

猜你喜欢

环境精神儿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环境清洁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漫观环境
“六·一”——我们过年啦!
论环境雕塑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