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职级制:从行政化走向专业化

2018-06-04陈志高

江苏教育 2018年6期

【摘 要】校长职级制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把校长分为不同的级别,对具有任职条件的校长进行考评,依据其能力、品德、实绩从而确定其相应职级的人事管理制度。职级既是体现校长职务、能力、素质、业绩等的综合指标,也是确定校长待遇的重要依据。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质是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立健全校长职级制,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界定校长职级层级;二是建构新的校长准入制度;三是完善校长评价制度;四是健全校长激励制度。

【关键词】校长职级制;校长准入制度;校长评价模式;校长激励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8-0039-03

【作者简介】陈志高,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小学(江苏盐城,224300)副校长,高级教师。

在我国,校长身份的定位某种程度而言还比较模糊。说校长是官员,可是他又不同于行政官员,说校长是教师,但是他又不同于学科教师。校长的产生一般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这使得校长具有一定的行政化倾向。由此会导致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往往出现以权治校,行政管理色彩较重,但是,校长又必须是懂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所以,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还是教师管理模式,这对于校长管理而言都不大合适。在工作职责上,校长既承担着教学任务,又担负学校管理工作,在薪酬待遇上,则是根据相应教师职称领取工资。鉴于传统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的弊病,教育改革与发展都在呼唤校长管理体制的变革。

一、推行校长职级制的必要性

校长职级制是对以行政为主导的校长任命管理模式的批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内涵。职级制打破了传统的校长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是校长的聘任制,体现的是校长这一特殊群体向着更加专业的方向进行转变。

传统校长管理体制没有凸显校长的职业属性。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定着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所以,这就要求校长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但是,在现行的校长管理体制下,社会还是把校长当作承担管理任务的教师,不少校长甚至为了获得更高一级的教师职称,还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传统校长管理体制下,中小学校长基本是按照学校的级别高低,从而被赋予相应的行政干部级别,也就是说校长要想谋求更高的职业发展,必须要到更高级别的学校去谋职才行,如果在一个学校,那么就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了。再者,由于缺乏竞争的环境,缺乏健全的进入与退出制度,在传统管理体制下,校长缺乏忧患意识。

二、校长职级制的本质与特点

校长职级制,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把校长分为不同的级别,是对具有任职条件的校长进行考评,依据其能力、品德、业绩从而确定其相应职级的人事管理制度。

(一)校长职级制的本质

职级既是体现校长职务、能力、素质、业绩等的综合指标,也是确定校长待遇的重要依据。由于校长级别提高的同时要求其必须有更高的能力与素质与之相匹配,所以这就要求校长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学校治理能力等等。本质上,校长职级制就是为了实现校长的专业化,激发校长办学的积极性。校长的专业化更是对校长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素质高的校长,必须要有远见有智慧,以深刻的教育思想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动力,然后让教育思想转换为全校师生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师生创造优质资源,营造优良的教育生态,积极探索有效管理的多元方式,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二)校长职级制的特点

校长职级制的实施是实现校长专业化的前提,实现校长专业化能够淡化学校管理中校长职务和权力的观念,从而树立起重视职业和能力的观念。校长职級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弱化行政干预,发挥校长自主权。

校长职级制的实施有利于弱化校长“官员化”的局面,传统校长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会压迫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只“唯上”会导致其在工作中缺乏激情。而且传统的校长管理体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校长本人的意愿,他们有的时候也会迫于各种硬性规定和命令来完成任务。所以,有时候校长过于服从行政命令,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事情。校长职级制的实施能够减少行政干预,有利于发挥校长行驶自主权。

2.打破校长终身制,改进校长工作作风。

校长职级制的实施某种程度而言打破了校长的终身制,一定时长的任期制既给校长带来了动力,但这又给校长增加了压力。校长职级制让那些尸位素餐的校长有了忧患意识,给那些想作为的校长,提供了大有所为的施展拳脚的空间,加强了校长的责任感和工作作风。

3.促进校长流动,夯实薄弱学校建设。

校长职级制的实施可以促进校长在各个学校之间的流动,为带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共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流动是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优质学校需要专业的校长来引领其从优质走向卓越,薄弱的学校更需要专业的校长引领其走向优质发展。实施校长职级制有利于实现校长的合理流动,这对于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推行校长职级制的策略

教育领域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任何一项制度的实行,都要以有利于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健康发展为旨归。深化校长职级制的改革关键在于要能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职级制度,实现让优秀校长脱颖而出,让不胜任校长的人从竞争机制中淘汰,从而激发校长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校长治校的专业性。为实现这样的愿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

1.界定校长职级层级。

校长职级层级的合理界定是推行职级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借鉴国外专家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划分,可以将校长的专业化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新校长、熟练校长、专业校长、教育家校长四个阶段。国内学者对校长职级序列进行了研究,对校长的专业发展周期从年限上加以确定。职前准备期为5至7年,2至4年的岗位适应期,3至5年的称职期,10至15年的成熟期,所以理论上一位校长从上岗到成熟要历时12至19年。综合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可以将校长的职级序列进行划分,初级校长、中级校长、高级校长和特级校长。初级校长即刚上任的校长,中级校长是已经熟练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校长,而高级校长是专业的能手校长,特级校长则属于教育家级别。

2.建立校长准入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校长一般采用委任制的方式产生,校长一般由组织人事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这样的校长产生方式比较单一。而美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是一种职业许可制度,只要是想从事校长职业并且具备了各州规定的校长任职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申请校长资格证书,当获得资格证书后,就可以参与校长的竞选。这就为校长队伍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所以我国也可以借鉴其做法,建立新的校长准入制度。建立新的校长准入制度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校长,而是要有合理的准入制度。除了一般性的要求外,比如申请人的学历、教师资格证书、教学经验外,应当适当放开校长资格培训制度。我国传统上是那些即将成为校长的人才有机会去接受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而这样是不利于扩大校长队伍群体的,要将准校长队伍不断扩大,然后再从这个群体里面选出能力、素质、品德等兼优的校长。

3.完善校长评价模式。

校长评价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促进校长的个人成长,以及获得校长职业发展的反馈。要全面准确地分析校长的素质结构,可以从专业素质、管理实效和工作业绩三个维度去综合评定校长的专业化程度。实现科学准确的评价,首先在评价人员的组成上,既要有学者专家、教育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家长代表,还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来参与评定。从管理实效来看,应当综合运用校长汇报、问卷调查、访谈、主管部门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从而全方位考察校长的管理实效。最后,在校长工作业绩的评价上,可以将定性评价和定量测评结合、静态测评和动态测评结合的方式,从而提升评价的准确性。

4.健全校长激励体系。

激发校长工作的积极性,要做到让能者居上,所以首先要将校长纳入到专业的职务考核体系中,而非教师职称体系中,同时要确立校长职级制和教师职称一样的法律地位,让职级成为可以反映校长领导与管理水平的标志,让校长职级与校长的声望、地位相匹配,做到真正让校长全心从事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最终促成自我实现。同时,拓宽校长职级制与其他晋升通道的交集,建立晋升多渠道制度,让校长根据自己的发展意向,选择有利于自己优势的晋升通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在校长薪酬待遇的问题上,可以探索实施“职级+实绩”的双重考核薪酬制度。“职级薪酬”由校长所处的等级来确定,强化职级的激励作用,不同职级所对应的薪酬待遇要有显著差距,“實绩薪酬”则是根据校长的办学业绩来作为发放薪酬的重要参照,这样的双重参考标准可以有效激发校长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