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位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2018-06-04罗云芳邓国斌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创新模式

罗云芳 邓国斌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四位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出支持中职学校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开展师资培养、重新构建开发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依托地方产业和行业支持中职学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等措施,创新中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关键词】四位一体 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114-02

近年来,国内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多停留在建立一种升学机制层面上或是简单的单方面的课程设置,中高职双方在人才培养一体化上的考虑并不多,忽视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导致中高职衔接学生在高职阶段专业技能没有根本性的提高。实现中高职衔接学生创新性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有独立于普高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用人单位作为人才需求的主体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权威评价。实践证明,中高职立体化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从打造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依托地方产业和行业支持中职学校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共建实训基地和联合培养师资等途径,探讨“四位一体”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四位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施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优势专业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搭建中高职“立交桥”为切入点,与县级中职学校联合开展“2+3”五年制中高职合作办学,大力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合作办学。“四位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指打破传统中高职单一衔接的模式,基于中高职衔接学生培养的系统化过程的视角,从支持中职学校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开展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四位一体”立体化多方位的衔接,创新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发挥国家级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支持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体现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能力水平,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中职学校实训基地还存在建设规划不合理,实训项目不完善及不符合现在的职业岗位要求和实训氛围缺失等问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期间,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按项目建设要求,主要规划建设了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中心,软件项目开发实训、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训室、软件项目开发与测试实训室、蓝盾信息安全实训室等高规格的实训室,积累了大量的实训基地建设经验,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实现学生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积极发挥国家级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从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具体的实施方面支持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建设的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课程实训和生产实训的基础上,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训练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课堂、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体,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联合开展师资培养,提高中职教师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及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和管理,尤其是需要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这对中职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中职教师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有职业岗位领域的知识经验和实践能力,掌握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理念,突出职业能力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开发突出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为进一步摸清对口支援中职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式,以10所有代表性的市级中职和县级中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并从多个不同侧面调查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调查结论表明,中职教师普遍存在自身技术更新跟不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化,平时出去脱产进行专业技能进修的机会较少;授课任务较重,没有时间对新时期学生的现状和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新理论和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职业工作知识缺乏,平时教学不能做到言传身教。

鉴于中职计算机类教师存在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够强和职业工作知识缺乏等问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行业和企业开展中职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利用假期集中培训的方式针对性提升中职教师的专业技能;邀请国内知名教育教学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对中职教师进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培训,提高中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组织中职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让教师在实际的职业岗位工作中填补自己的职业工作知识。通过以上方式对中职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综合培训,实质提高中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重新构建开发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特点,采取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独立成班进行人才培养,以突出人才培养的重点。为使课程更适合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培养,重新构建开发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衔接的课程体系,使课程重点突出,内容衔接无缝,契合中高职无缝衔接的人才培养。重构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重构后中职阶段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按办公自动化和平面设计两个方向培养的专业课构成;高职阶段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中职阶段办公自动化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对接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网页设计两个方向专业课构成,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

(四)依托地方产业和行业支持中职学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內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难以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改变目前的学科模式的课程体系和开发遵循人的认知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和教材,以真实的任务驱动日常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达到形成职业能力的目的。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建设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和教材。为更好地帮扶中职学校建设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和教材,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和开发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为班底,深入各中职学校挖掘地方产业和行业特色,将地方产业和行业需要信息化建设和开发的项目作为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到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中,使建设开发的课程和教材更适合各学校的人才培养。具体建设开发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专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理论知识,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典型项目为载体来设计学习活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并对每个环节进行反复调研论证和实践检验,最终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

二、特色建设与成效

充分利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础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积极参与多所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体系改革,指导两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自治区级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

积极利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优势资源开展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开办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职业教育专家给学员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培训,联合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对学员专业技能进行综合培训,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培训班有效提升了中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进一步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部门交流及师资交流。

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新构建10所帮扶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重新构建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衔接无缝衔接,突出人才培养的重点。

联合中职学校,重点开发中职阶段“平面设计综合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综合项目”两门核心课程,整合优势师资开发高职阶段“Web前端项目开发”和“计算机系统与维护”两门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特色打造了8本基于“工作过程”的符合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工学结合教材。

总之,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师资,重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依托地方产业和行业支持中职学校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有效地提升了中职办学基础能力,激活了中职学生升学模式,形成招生人数逐年提高的良好趋势,创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有效的人才培养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寅峰,邓果丽,林徐润.校企共建软件专业学生创新工作室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5)

[2]和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状况与提高策略[J].教育研究,2010(2)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创新模式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