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开南国

2018-06-04包广林

民族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陵水诗社诗刊

包广林(蒙古族)

2017年12月15日上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在陵水县城,举行了当年文学奖颁奖大会,我以获奖者身份忝列仪式,有幸参观了陵河诗社。

是日下午,天朗气清,一股股椰风吹拂过来,使人感到温暖湿润,无比爽快。

在诗社社长李其文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诗社。李其文,黎族,30岁刚出头,身材不高,眉清目秀,满脸书写着柔婉的灵气。

诗社是一排砖瓦房,没有阔绰的大院,更不见亭台、曲栏、长廊、水池,只见屋顶爬满了攀缘植物,在阳光下,闪烁着绿莹莹的辉芒,宛如富贵人家房上的瓦当。门前,放着几盆花树,珊瑚石上生出了绒绒的青苔,散发出微微的湿气。

走进室内一看,房间不大,约有40平方米,中间放着一张古朴的圆桌,周围摆满了单人椅,四壁立着简朴的书橱,陈列着古今中外的图书。这圆桌成为全局的主眼,其他物件都陪衬着它,虽然简陋,但安排得十分顺当、妥帖,整个室内充满了书香气,使人顿生脱俗之感。相连的几个房间,陈设与此大同小异,几无二致。见此书室,我不由得想起前人的一幅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2016年,一群雅好诗歌的翘秀青年,他们个人出资,租下了这幢平房,建成了陵水诗歌的根据地,从此,广大诗歌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家园,在11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起一座陵水人民的精神殿堂——陵河诗社。它一诞生,就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广大群众的赞助,使这棵刚破土的新芽获得了温热的阳光和充沛的水分,它正在抖起精神茁壮成长。在短短的两年里,已成为全海南的东风第一枝,并已撞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的视域。

诗社只有办起自己的刊物,才能树体全真,否则就会雨过地皮干,一哄而散。2017年5月,他們出版了内部刊物——《陵河诗刊》,36开本,栏目具有时代感和包容性,装帧和印刷都很精致典雅,篇幅也不大,每期120页左右,随身携带、随时翻阅都很方便,读了会使人赏心悦目,领略到南国风光和民俗风物,获得青年诗群酿创的美的享受。这诗刊是面向大众的,又无资金来源,能按月出版,委实不易。

《陵河诗刊》的作者,多数是当地诗人。诗人的创作离不开环境的影响。陵水温软的气候,旖旎的风光陶冶了诗人们的性情,他们的诗作无不打上了陵水山川的鲜明印记。如果不揣鄙陋,提炼一下陵水诗风,似乎应是:温婉隽永,精巧雅致。

当然,个体诗人对外界的体悟和感受不可能划一,因而偏好和风格也自有区别。如陈仕珍见到的是大海苍茫:“涨潮,波涛一声高过一声,海岸线愈加遥远”;梁永斌喜欢凌河的秀美:“玉练此间阔,霞光万点金”;周凌风感受到了大山的峻峭:“山石隐绿树,偶尔露峥嵘”;符胜芳抚摸着椰风的和煦:“椰风轻轻吹过来,平静多年的山村点染了初春的色彩”;杨明衍热爱田园的静谧:“我的田园,沉浸在彩云里,种植理想,也种植阳光”;李星青讴歌自己民族的风情:“旋转 跳跃 燃起熊熊篝火 牵手 起舞 唱起嘹亮山歌”……这些有质感个性化的诗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陵水五彩缤纷的风景图,描绘出陵水人牧歌式的生活画卷,诚如李其文小友所说:“是站在陵水这块‘出生之地上的集体仰望,是以诗的名义深切地反映了对理想的追求”。

陵水的诗作,没有宏大叙事,也无豪言壮语。大多是短诗,简洁、凝练。他们在外部世界摄取一事一物,以之为依托,抒发自己的情志,标举兴会,引发性灵,坚守了“立象言意”的传统,浸润着物趣人情浑然为一的艺术美学精神,这正是陵水诗歌吸人眼球,感人肺腑之所在。

诗刊中多处写到大海、山脉、雨林、沙滩……这些多姿多彩的具象正是陵水诗歌地方性的重要符号,也表现了诗人们书写家乡、为人民放歌的纯洁诗心,这或将成为他们弦歌不断、长久存在的时代通行证。

陵水诗歌,如百花齐放,春满人间。然而,在他们诗歌意象群里,绿色是中心意象,是诗人们心灵画境的底色。无疑这正是陵水四季如春、绿色满眼的湖光山色在诗意中的投影,赋予诗作以生命活力的美感。绿色使人产生希望,故称为希望色。这一群青年诗人,满怀希望地为祖国强大而书写壮志,也为他们这一特殊群体追求着崇高美的理想:“对诗歌的探路、纯粹、执着、热烈”(李其文语)。这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对审美境界的追求,是同心圆,是大我与小我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确,他们是一群坚守内心的追梦人。

诗社的执着和创造力,形成了强大的磁场,产生了对四面八方的吸引力。诗神缪斯也被感动了,他光顾了诗社,洒下一缕灵光,使这块诗歌的肥田沃土飞出了一只金凤凰,那就是李其文,他的诗作获得了国家级的文学奖。

《论语》中,孔子对曾皙结伴春游极为赞赏,嗣后两千多年里,文人学士无不祖述孔子的看法。的确,孔子及其门人,常年潜研坟典,殚精竭虑,忽至野外踏青沐浴,不独耳目一新,别有洞天,而且也是一次精神大放松。是之斯是也。他们是从精神劳动转向体力支出,是一种新境域新感受。然而,陵水青年诗人们从各自工作岗位下班后,走进诗社,是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走进精神的大宴,其意义不知胜过曾皙几何。他们走到一起,开展诗歌交流、诗歌朗诵、地方性的音乐诗会等活动,抖掉一身的疲劳,提升精神境界。可以说,他们吟诗诵赋,清谈雅论,诗友往复,娱心悦耳。再者,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情绪紧张,难免郁结痛苦、不平、烦恼、清愁等块垒,诗友相聚,就是一种自释排遣的最好路径。诚如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云:“排闷有新诗”。更重要的是,这群诗人将精神追求作为人生目标,他们以诗歌传递时代的声音,赞美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于遏止无尽的物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都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大概就是孔子提倡的教化:“温柔敦厚,诗教也”。

陵水人民勤劳俭朴,诚实热情,富有创造力。我相信,陵水诗人们一定会以自己有筋骨、有温度的诗歌力作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如果说全国诗坛像万紫千红的花园,那么陵河诗刊就像清丽的春兰秋菊,她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也没有荷花的映日艳红,然而她无愁绪,不寂寞,用自己独特的容姿和香气美化着春秋时空。但愿陵水诗人们践行自己的诺言,谱写出最新最美的时代乐章:“只求心灵亲吻着大地,更妆缀冷落的一 方荒土。诚诚恳恳,铸造的情操,从渺小中践行伟大生命的抱负”(邹君良)。

猜你喜欢

陵水诗社诗刊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贺澎湃诗社组建一周年
羞愧之心
海南陵水樱桃番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在陵水错把大风吹过的地方当成故乡
陵水共青团组织青年学习红色书法文化
南京大学重唱诗社
海南陵水:用丰厚文化家底为旅游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