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陆军部队官兵战术战伤救治认知现状的调查

2018-06-04赵梓凯黄燕薛超刘含刘也王毅欣刘晶晶

军事护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战伤伤情伤员

赵梓凯,黄燕,薛超,刘含,刘也,王毅欣,刘晶晶

(1.海军军医大学 学员旅九队,上海 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 护理学院)

据统计[1],87.3%的战伤死亡发生在伤员火线受伤后被送达医疗救治机构的途中,其中24.3%的伤员可通过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挽救其生命。士兵在战场环境下尽早开展自救互救是降低阵亡率的关键。在战场上医务人员通常无法第一时间赶到伤员身边进行救治,此时第一施救者即现场的战斗人员需对伤员开展初步紧急救治。第一施救者所掌握的战地救治策略和救治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场士兵的存活率。由美军提出的战术战伤救治系统(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TCCC)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战场院前救治理论体系。TCCC是战场一线救治阶梯中救治伤员的实用型策略,涵盖了伤员到达任何医疗机构前、在战术战场环境中的全部救治措施[2- 3]。随着TCCC理念的实践应用,美军的死亡率不断下降[4-7]。TCCC已经被美国、北约(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以及一些其他国家部队纳入正式的战场院前急救课程并在部队中执行。目前TCCC的理念亦已逐渐被我军部队认可并进行了初步推广。TCCC主要包括火线救治、战术区域救治、战术后送救治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救治策略和救治条件均有所不同,士兵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练习才能完全掌握。加强我军官兵对战术战伤救治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及保障力,以随时为军事斗争做好准备。本研究对某基层部队官兵的战术战伤救治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6年7-8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某陆军部队基层官兵225名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年龄≥18岁,无医疗背景,能进行问卷填写,意识清晰,自愿参与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为研究者通过参考战术战伤救治指南及相关文献自行设计[8-9]。问卷内容由3个部分组成:(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军龄,文化程度以及对战术战伤救治学习需求的自评等;(2)对火线救治阶段环境判断和策略选择的知识测评,包括在危险环境和暂时脱离危险的战术选择、不同环境对待伤员的策略、受伤之后的决策和救治等;(3)常见战术区域救治阶段战创伤伤情的判断和处置,包括气道梗阻识别、张力性气胸判断、骨折的处理原则等。均为单项选择题。

1.2.2 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前告知其本研究目的及注意事项,受试者根据自身情况匿名作答。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83%。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组225名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18~35岁,平均(23.35±5.50)岁;军龄:1年以内73名(32.44%),1~2年62名(27.56%),2年以上90名(40%);学历:高中及高中以下153名(68.00%),大专53名(23.56%),本科18名(8.00%),硕士1名(0.44%);战救技术掌握程度自评情况:自评掌握大部分知识者106名(47.11%),自评掌握部分知识者95名(43.22%),自评掌握少部分及未掌握相关知识者24名(10.66%);战术战伤救治需求程度:认为需要完全掌握所有战救技术者179名(79.56%),认为需要掌握大部分战救技术者42名(18.67%),认为仅需掌握少部分战救技术者4名(1.78%)。

2.2 官兵战场救治策略选择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官兵战场自救和互救意识较强,但对战场环境判断和时机的选择则正确率较低,见表1。

表1 官兵的战场救治策略选择和对战场环境评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N=225)

“*”为最优选择项

2.3 官兵对于战创伤伤情的判断和处置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官兵对于一些战场常见伤情判断和干预措施的选择正确率相对较低,如张力性气胸判断正确率为32.72%、烧伤伤情判断正确率为32.44%;是否做心肺复苏和吸入性损伤的选择判断正确率最低,分别为5.33%和11.11%,见表2。

3 讨论

3.1 官兵基本战术救治的掌握情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部队官兵普遍存在较强的自救互救意识,但对于环境与战术策略的判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战斗过程中,战场形势十分复杂,在仍有敌方火力威胁的情况下必须优先摧毁敌方火力,而不是第一时间救援受伤士兵,在此过程中官兵的战场环境判断能力尤为重要[2,4,10]。避免进一步损伤是TCCC的救治目标之一,在战场环境下所有的救治策略都要遵循在保证救助者(卫生员或普通士兵)安全的前提下方可救治其他伤员[11]。本研究中,在火线情况下出现伤员时,仅少部分官兵选择继续战斗进行火力压制;在面对火力威胁后送伤员时,仅30.22%的官兵选择隐蔽;在危险发生时;仅20%的官兵选择警戒。受到战场环境的影响,在战场环境下的救援不同于平时急救,官兵应注意其区别,在选择正确救治技术的同时应注意救治策略。在战场上,正确的救治技术如果在错误的时机执行,很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战术策略,并且会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11]。因此,建议基层连队在平时的训练中融入战术训练,以便提高官兵战场自我保护能力及建立防范意识。

表2 官兵对于战创伤伤情的判断和处置情况(N=225)

“*”为正确选项

3.2 官兵常见战伤情判断及救治的情况分析 在伤情判断处理方面,官兵需要提高常见伤情判断的认知能力。战术区域救治是指在伤员暂时脱离火线到达相对安全的环境后所做的救治[5],是TCCC的第二阶段。在战术区域救治阶段,伤员和救护员已经暂时脱离火力威胁,此时最为重要的是判断伤员受伤的严重程度并进行伤员分拣,进而合理分配救护人员进行救治。同时,大部分常见战场伤都有较典型的症状,可通过伤员的症状判断其所受创伤的严重程度,进而实施正确的救治。本研究中,仅32.44%的官兵正确判断和处置张力性气胸;11.11%的官兵正确判断和处置呼吸道灼伤;29.33%的官兵正确判断烧烫伤严重程度;50.67%的官兵正确处置开放性骨折。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干预性治疗往往可以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如果不在问题出现的早期进行干预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部队官兵虽然通过自评显示掌握战伤救治技能的比例较高,但是对于一些新型的战术战伤救治理念还比较陌生,对于战创伤伤情判断能力仍需要提高。而部队官兵了解这方面知识的积极性较高。鉴于此,基层部队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战场急救相关知识的测评结果,邀请相关专家或卫生队军医,有重点地进行战场急救技能培训。

3.3 战术战伤救治对我军战伤救治的启示 降低伤死率一直是国际军事医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和追求的目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自2001年成立战术战伤救治委员会以来便不断发展战术战伤救治理念和装备[4,12-14],最新的TCCC指南是2017年1月发布的版本。随着TCCC体系的建立及实践应用,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将士兵伤死率降至了历史最低[5,15-16]。有报道[17-18],为强化官兵战场生存技能,美军要求每名军人都必须参加已设置的自救互救训练课程体系(IS0821)并通过考核。我军战术战伤救治技术和理念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军的战伤救治规则最近的一次更新是在2006年。鉴于此,建议基层部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借鉴新型战场救治理论知识和技术,开展自救互救训练课程,组织战场急救演练,增强战场救护的自信心与能力,以提高我军卫勤保障力,使得我军部队官兵更好地发挥战斗力,进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

【 参考文献 】

[1] Eastridge B J,Mabry R L,Seguin P,et al.Death on the battlefield(2001-2011):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combat casualty care[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2,73(6 Suppl5):S431- 437.

[2] 赵达明,王鹏,李伟国,等.美军战术作战伤员救护解读[J].临床军医杂志,2013,9(41):961-964.

[3] 肖南,李勇,张治钢,等.美国军队战伤救治发展及启示[J].创伤外科杂志,2014,16(5):465-467.

[4] 黎檀实.战术战伤救治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1):1-4.

[5] Butler F K,Blackbourne L H.Battlefield trauma care then and now:A decade of 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2,73(6 Suppl 5):S395-402.

[6] Holcomb J B,Stansbury L G,Champion H R,et al.Understanding combat casualty care statistics[J].J Trauma,2006,60(2):397-401.

[7] 黎檀实,潘菲,宋海楠,等.战术战伤救治指南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1):5-7.

[8] 李爽,邱晨,师文文,等.某海军部队官兵冻伤认知现状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3):22-24.

[9] 邱晨,师文文,万青,等.某海军部队官兵中暑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4):74-76.

[10]潘菲,刘钰,战术战伤救治的呼吸管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1):60-61.

[11]Savage E,Forestier C,Withers N,et al.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in the Canadian forces: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Afghan War[J].Can J Surg,2011,54(6):S118-123.

[12]Penn-Barwell J G,Roberts S A,Midwinter M J,et al.Improved survival in UK combat casualties from Iraq and Afghanistan:2003-2012[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5,78(5):1014-1020.

[13]朱海云.外军战伤救护训练模式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4):341-342,367.

[14]Peev M P,Rago A,Hwabejire J O,et al.Self-expanding foam for prehospital treatment of severe intra-abdominal hemorrhage:Dose finding study[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4,76(3):619-623.

[15]Blyth D M,Yun H C,Tribble D R,et al.Lessons of war:Combat-related injury infections during the Vietnam War and Operation Iraqi and Enduring Freedom[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5,79(4 Suppl 2):S227-235.

[16]Belmont P J Jr,McCriskin B J,Sieg R N,et al.Combat wound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from 2005 to 2009[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2,73(1):3-12.

[17]陈华,厉瑛,陶红.美军自救互救训练模式对我军训练的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8(26):37-38,44.

[18]Butler,F.J.Tactical medicine training for SEAL mission commanders[J].Mil Med,2001,166(7):625-631.

猜你喜欢

战伤伤情伤员
伤员呵护队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军用飞机战伤抢修技术体系建设发展论证研究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护理士官战伤救护技能培训方法、效果及建议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战伤分类和四肢战伤发生发展趋势
384例急诊军事训练伤伤情及心理应激分析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