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应提高汉语文朗读素养

2018-06-03扎西尼玛

教育界·上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基本方法师范生

扎西尼玛

【摘要】师范生是祖国未来的园丁,他们的朗读水平直接影响到未來的教学和工作能力。师范生朗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上课的质量。朗读作为汉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小小的板块,却能够折射出整个汉语文素养如何这个核心问题。对此,文章对师范生应如何提高语文朗读素养进行了探讨,希望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关键词】汉语文朗读素养;师范生;基本方法

经验丰富的汉语文教师往往非常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往往充满着快乐地朗读,从快乐地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使朗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在笔者的推荐之下,学生越来越喜欢看央视1套的《朗读者》节目,尤其是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很多学生听哭了,哭得很伤心。为什么?斯琴高娃有感情地朗读,使很多学生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很多学生感慨:原来文字是充满生命的!

笔者所带的是全校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我深知我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要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园丁。对此,我每节课利用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台朗读或者进行说话训练。我给学生讲得最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你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心被你给深深地吸引了,课堂的纪律自然就好。很多时候,课堂纪律不好,是因为你上课语言干巴巴,没有吸引力所造成的。”“朗读读得好,你说话的语言魅力也就有了,学生自然而然喜欢你。”因为我的学生即将要走上讲台,他们所要面对的是祖国未来鲜活的生命。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是《新课标》对全日制学生朗读的要求,更何况是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类学生呢?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势在必行。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谈点浅薄的想法。

一、为什么要提高师范类学生的汉语文朗读素养

笔者认为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实际的需要。从现实层面来讲,2011年3月1日,藏语委发出了《关于〈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普通话达标要求的通知》(藏语委〔2011〕1号),对教师资格认定与职称评定进行了明确规定:“在教育系统要实行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如果师范类学生过不了普通话等级测试,那么教师资格证就无法办理,直接影响的是学生的就业。不同的专业,所需达到的等级不同。从教学实际工作来说,除了藏语文外,其他科目的授业语言是汉语文,师范类学生想要学好、教好其他课程,必须要提高汉语文综合素养;能够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就必须要提高汉语文朗读素养。基于以上两点,师范类学生提高汉语文朗读素养,迫在眉睫。

二、如何提高汉语文朗读素养

(一)深刻认识汉语文朗读的意义和作用

朗读是什么?“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谈到汉语文朗读的意义,不能不谈的是朗读在汉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常我们汉语文教师说汉语文就是听、说、读、写的总和。这里的“读”对师范类学生来讲更加侧重于朗读,因为朗读是从古至今汉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读”。“读”的实质,是我们朗读者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每个人的朗读素养不同,显现的是再创作能力的不同。一个学生的朗读水平怎样,最直接体现了一个汉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能力甚至是汉语文教学能力如何。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一篇文本的内容,可以间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可以在无意中增加大量的词汇储备,增强汉语文的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对一个作家的行文风格有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能够深入地领会和感受重要的作家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使自己能够成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优秀作品的朗读,如高尔基的《海燕》,每当读到“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时,我们心潮澎湃,深深地被海燕不惧黑暗势力的勇敢所折服;当读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洁身自好的品德扎根在我们心里;当读到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时,我们感到一个有修养的人,孤独的生活也充满着美好。优秀作品的朗读,对于一个学生思想的转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汉语文的朗读,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推广普通话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朗读者应做到“心中有人”,唤起听者的共鸣

朗读过程中的“心中有人”,也就是朗读不是自编自导,而是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做到不矫揉造作,而是发自内心地发出真情实感,使听者能够感动,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对于文本基调的把握,首先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感而发。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必须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弄清楚时代背景,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文章朗读的情感基调。

如果朗读者弄清楚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把作品放在当时当地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联系实际,联系自我,融入作者的内心,结合自己的感触,遵循“人的感情是相通”这一原则,自然就会做到情感交融,意趣盎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现在有许多学生读不好文学作品,是因为对作品如雾里观花,总感觉隔一层,甚至格格不入。比如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研读,首先要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族意识和寻求民族解放,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由此被中国人民誉为“民族魂”。很多学生经常问我“为什么读不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经典文本”,我想原因就是学生没能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

(三)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朗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那么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

首先,要求用普通话正确地發出每个字的音,这是基础。在西藏,汉语第二语言,学习汉语基本不受方言的影响,都是从ɑ,o,e开始学起的,普通话发音基本准确无误。要说有方言影响,西南片区方言的影响较为大一些。

其次,朗读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看似简单,但是落实到实处时,问题确实较多。师专的学生都是将来的教师,对于这一点要求需要着重强调和培养。有的学生汉语识字量不够,对于很多常用字都不会读,这是西藏学生当中问题较多的一点。常用的3500个汉字,有些学生认不全,这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原因,应常抓不懈。“流利”是要求读文章的时候不要磕磕绊绊,反反复复读一句甚至两句。有的学生读文章,没有节奏感,这与学生的语感不强有直接的关联。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是最能体现学生汉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很美的文章,有的学生一读就显得干瘪。这就要求学生对文本当中的每一句、每一段要有深刻的领悟。好的朗读其实是朗读者自己的再创作过程,是给作家的作品赋予新的生命,是给作家的原作加上自我色彩的创作过程。朗读,就应当把自己置身于文章当中,这样,作者的感情就会通过朗读者的声音、语气自然流露出来;否则,望文生义,见字生情,是读不出真感情的,显得矫揉造作。

最后,把握好文章的基调。基调就是贯穿于作品始终的感情主线,只有对基调把脉准确,才能处理好朗读文章时的声音高低、重轻、快慢、抑扬等问题。

2.朗读的基本方法。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的缘故,应该选择篇目短小、有节奏、有韵律感的文章,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得最多的篇目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等。要说朗读的方法,肯定有很多种,但我觉得对藏族学生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大声地读,经常地读,做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所谓大声地读,便是每次朗读时发出声音,让大家都听到你读书的声音,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能够更加巩固每个音的发音;经常地读,读书的最佳时间便是早读,早读时间应当抓好,使朗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乐趣。熟读成诵,学生对经常读的作品会产生语感,经过教师的指点,很容易读出感情,只要一篇文章读好了,逐渐提高难度,读书自然而然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我相信,学生会把作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的汉语文不是死的,很多人到了社会上最怕的是发言,归根到底是因为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心里想得很充实,可是一开口就显得空虚。想要提高汉语文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的是朗读能力。身为教师,每堂课都要说话,又怎能离开得了朗读训练呢?每个教师说话的能力有强有弱,最终的原因还是朗读能力不同。作为师范类的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三尺讲台上自信、快乐地上好每一节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29.

[2]国家教委师范司组.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9.

猜你喜欢

基本方法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建立公费师范生转入与退出制度正当其时
浅析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及注意问题
小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浅析激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
当前足球带球训练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