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分析
2018-06-03张燕明雷腾云高瑞
张燕明 雷腾云 高瑞
【摘 要】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成人教育院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强大的社会基础和群众需求。伴随着高等教育机制的不断改进,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也凸显出许多问题。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提高成人院校办学水平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专业化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互利互赢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4-0073-03
【收稿日期】2017-01-03
【作者简介】张燕明(1985—),女,云南宣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水土工程;雷腾云(1986—),男,四川儀陇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高瑞(1989—),女,云南陆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 所谓的“校企合作”,是指成人教育院校与地方企业双方,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及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在合理的范畴内实施的合作措施,该措施为学员提高创业本领和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及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15—2018年)》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1]由此可见“校企合作”于当今成人教育之重要程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在当今与时俱进、适者生存的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应正确看待应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客观分析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瓶颈因素,并给出科学有效的建议,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健康、有效发展,为社会、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我国应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1.“校企合作”教育理念肤浅,致使对成人教育重视度不高
许多成人高校的办学出发点本身就是肤浅的、利益的,他们把成人教育当成学校增收创效的手段,只肯花心思研究如何创收,而在教学管理上舍不得下功夫,重收益轻教学,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而部分合作企业领导层大局意识较弱,对合作校学生在校掌握专业知识的多少不关心,对学生实践锻炼不重视,对实践过程不耐心指导,对实践效果也不跟进,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成人教育的“校企合作”原本是互利互赢的、严肃的、艰巨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却因为校企双方的不够重视而变质。无论是成人教育学院还是合作的企业,都没有秉承“对学生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育人宗旨。
2.“校企合作”实践交流甚少,致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为了真正了解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真实现状,笔者曾经对所在区域的三所应用型高职学校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中得知,这三所学校中,有两所学校与本区域的中小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其中的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的重型机械厂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据一名该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反映,在本校学习的两年中,仅有两次与合作企业进行交流,一次是以见习模式交流两天,一次以优秀学习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合作企业的年终座谈会,交流效果可想而知。这虽然只是校企合作的个例,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与合作企业对成人教育的轻视态度,校企合作只停留在纸上、口头上的居多。
3.社会对成人教育重视度不够,致使教学管理难度加大
国家和社会对成人教育的重视度欠缺,虽然一直在强调成人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比照其他高校建设,差距却很大。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上。国家在成人教育上的投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学校教学更是如此,专项经费寥寥无几,致使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始终呈现被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性,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成人教育教学硬件设施短缺现象也很突出,该现象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校企合作”缺乏有效衔接,致使就业机制与现实不合体
如今,在许多人眼里,把成人教育看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低档次教育,合作中的企业管理层也都持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在现实中出现了校企合作衔接不紧密的现象。成人教育学院一方积极主动,积极与企业沟通,主动向企业输送应用型的学员,而企业一方并不情愿接收这些成人教育学员,持敷衍态度的居多。究其原因,有两个不放心:一是对这些成人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不放心。企业管理层认为,成人教育学院与重点高等学院有本质的差别,最主要的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有的教师缺乏专业教学知识,自身能力很难满足企业要求,很难教育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二是对成人教育学院培养的学员素质不放心。成人教育入学门槛原本就很低,其学生素质与高等院校的学生相差甚远,企业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示怀疑。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与企业有过职业性质的交流和岗位实践的锻炼,但是毕竟受个人条件和学校条件的限制,所以企业表现出来的不情愿也在情理之中。
二、应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
1.“订单培养教育”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订单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2]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可按照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量体裁衣”,企业的物资资源及学校的人力资源的作用可得到充分发挥。“订单式培养”方式既体现了对教育主体的学生的专业知识“订单”,又包含着学生将来去向的“订单”,该方式把企业和学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专业知识“订单”是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技术目标结合在一起,再组成由企业技术顶尖人才、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权威工人师傅和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组成专业指导小组,共同设计贴近生产实际、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校、企双方相关人员以调查、座谈、研讨等为交流方式,开展经常性的、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有所了解,真正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订单人才培养”目标。
2.“工”“学”双结合形成了应用型人才素质提升合力
校企合作的成人教育模式能够让学员做到“工、学相结合”。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让学员及早地接触到社会、了解企业状况、熟悉岗位工作规程、认识岗位特点等等,提前接受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提升安全意识及遵章守纪意识教育,可增强学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员的协作意识、社会适应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促进作用。“工学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提高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又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效益。
3.“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提高了“校企合作”的时效性
“校企共设课程、校企共育师资、校企共建基地”的“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既提高了合作校方的教学质量,又促进了企业生产的顺畅运行。首先,企业对合作校提出课程设置的建议要求,学校结合企业所需专业课程进行最终设定,满足了企业的未来岗位需求。其次,为了达到最佳合作效果,校企还共同培养师资力量,企业在技术人员中选拔兼职教师,学校主要负责对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其达到技术与讲学的标准要求,校企共育师资,切实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在校企基地共建上,有条件的学校在合作企业内部建立了兼职教师培训工作室,定期走进企业,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养。同时,有的企业也将实训基地搬进了学校。通过“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的有效落实,企业和学校都受益匪浅。
三、“校企合作”稳定、有效实施的瓶颈因素 1.规章制度不完善
如今,各个国家都认识到了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对学校、企业及学生个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在不断创新、完善合作机制。如新加坡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是成功的案例。究其原因,他们的成功归功于政府层面的保障,政府均制定了保证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政府、企业、学院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制定了人性化的奖惩制度。我国虽然也制定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出学校、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对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规范少有提及,致使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向好发展很难突破。[3]
2.校企合作主旨被扭曲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要求双方都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环境共同培育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主旨很明确。然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企业都自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与企业关联不大。有的个别企业甚至扭曲校企合作的本意,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参与意识不强。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一方的成人教育学院,由于受多年来老旧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对企业内部信息及行业特点了解不够,因而造成对企业需求的互动度不够、响应度不高、参与度不强。具体表现在应用型专业课程设置偏离企业需求轨道、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人才实际操控能力不强等等,这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要求。[4]
四、“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创新的几点建议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一份报告中对大学生与社会外部关系做出过这样的论述:“展望未来,高等学校与企业界的联系将成为未来高校管理方法的一大亮点,其模式也一定是与时俱进的。”[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校企合作”的成人教育模式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否则,也将被时代淘汰。
1.实施“模块型”委托培养措施
“模块型”委托措施是由合作企业一方根据本企业生产特点、岗位需求,委托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设定几大专业模块,自定教材内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拓宽与专业有关联的其他教学课程。学校应充分满足企业对所需人才的需求,紧密围绕企业中心思想认真指导教学,尽量满足企业生产所需。
2.实施“校企合作一体化”合作运行机制
学校与企业在双方共同利益诉求下,以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合作内容,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6]不断拓宽学校与企业合作空间,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
3.实施“一对一”帮带管理舉措
学校将每名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进行排名,与企业管理层沟通后,根据排名及专业情况为学生选派合适的工人帮带师傅,进行“一对一”师徒帮带。师傅传授徒弟专业技术,徒弟传授师傅新思想、新信息,二者在互相帮带中自身综合素质都将得到明显提升。合作企业还可以尝试在合作校园内设立实践基地,把企业“搬进”校园,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快速结合,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的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
【参考文献】
[1]王海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2001(11):37—38.
[2]余芝轩.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与分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1):13—14.
[3]范冬岩.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定位与发展[J].浙江教育报,2012(5):95—96.
[4]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大学学报,2007(1):67.
[5]张平,周遐伟.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机制[J].企业管理,2013(5).
[6]扬真.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及发展建议[J].河南教育,2011(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