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06-03刘仁方
刘仁方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与难点,许多数学教师存在困惑:新教材删除了“应用题”这一章节,而以“解决问题”新名词替代,分散穿插于各单元之中,没有将同类问题编排在一起,没有传统教材那么有规律且信息量大,有情景图画,有简单的文本呈现,可“解决问题”中的条件信息如何提取?哪些信息与“解决问题”有关?学生一头雾水。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笔者认为应着力从“审题、分析、检验”三方面入手。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小学生观察水平大都停留在图片的欣赏上,不能以数学的眼光提炼“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审题时往往不是看错了,就是遗漏了,特别是数学中的隐蔽条件不能及时察觉。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审题习惯要做到如下几点。
1.引导学生联系图文。教材中编排的图文“解决问题”练习越来越多。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注意力通常被生动的图像所吸引,而忽略了图片中的文本信息。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2页第7题有幅图,图上说明了岸上有13条船(不包括大树挡住停泊的船),水中有2条船,问:还剩下多少条船?很多学生不去看题目中的文字,直接根据图画列算式:13-2=11。其实图画中三处插有文字:“湖边有22条船。”“划走7条。”“还剩多少条?”对于这种图文数学教学,教师通常要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细读文本,联系图文寻找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关系。
2.教会学生审题方法。对“解决问题”审题,教师应让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图”“文”两者不可忽视,在联想的基础上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解答。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有一道图画文字的思考题,图画是一个三层货架,第一层有大瓶洗发液1瓶,中瓶洗发液1瓶,小瓶洗发液5瓶;第二层有中瓶洗发液3瓶,小瓶洗发液5瓶;第三层有大瓶洗发液1瓶,小瓶洗发液7瓶。文字写道:商店货架上摆放着大、中、小三种洗发液,只知道小瓶里装200克,每层装的洗发液同样重。大瓶、中瓶里各装多少克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从图画中得出已知条件:第二层与第一层比较,第三层与第一层比较,分别得出大瓶洗发液是中瓶洗发液的两倍,中瓶洗发液是小瓶洗发液的两倍;从文字中得出已知条件:小瓶里装200克,每层装的洗发液同样重。所求问题:大瓶里装有洗发液多少克?小瓶里装有洗发液多少克?通过已知條件不难得出答案:中瓶里装有400克洗发液,大瓶里装有800克洗发液,每层装有洗发液2200克。这种图文并茂“解决问题”的审题,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又要认真品读文本,从中提炼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只有做到认真审题,才能 解决问题。
二、培养“解决问题”分析能力
“解决问题”涉及数量关系,教师教会学生弄清数量关系应从简单问题入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简单“解决问题”分析方法。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清楚地让学生明白:第一,要知道“解决问题”图文信息至少提供两个相互关联的已知条件。第二,要掌握“解决问题”基本题。例如:求两个量的总和,求比已知量多多少的量用加法。求剩余量,求两个量的差用减法。求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把总量平均分;已知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原来的量,用除法。第三,要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如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等。
2.多步“解决问题”分析方法。对于多步“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其能力将逐渐提升。“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有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求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未知条件,最后求出所要求的问题;分析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已知为止。
3.“解决问题”的图解方法。图解的作用是将“解决问题”信息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转化为“图”,一般有线段图、矩形图,但更多的是线段图。图解法形象直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例如:食堂运来一批大米,吃了一星期后,剩下的比吃了的多14.7千克,剩下98.7千克。食堂运来大米多少千克?这是小学数学三年级检测题,其分析法思路图如下:
[食堂运来大米?千克] [剩下98.7千克] [吃了?千克] [剩下的98.7千克] [剩下的比吃了的多14.7千克]
三、培养检验良好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学习不能马虎,“问题解决”更是如此。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非常重要。首先,在平时数学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仔细检查“解决问题”的结果,教会他们懂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道理,防止因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而成为“差不多先生”,最终计算失误或答题错误等。其次,要积极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验算的方法,在验算中不断提高自我检查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在验算时不重复原来的运算过程,避免错误重复出现。一般采取估算法,从总体上估计“问题解决”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数量之间关系;也可以运用一题多解法,改变解题思路,检验“问题解决”答案是否正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