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视域下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使用策略
2018-06-03王从华孙锦明
王从华 孙锦明
导读:
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教科书的使用是影响课改成效的核心要素之一。这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学科建设密切相关,需要我们从学校学科建设视域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在中小学学科建设视域下,教科书的使用有两条路径:
1.基本路径,以单元为整体单位确定教学点;
2.创新路径,以专题教学为單位确定教学点。两者各有优势,亦可结合使用。
美国学者Sosniak和Stodolsky指出:“课程改革遭遇的问题,责任不在教科书;教科书也不必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是教学的经理人,透过传递教科书内容,掌握学生学习进展。可见,教师如何使用教科书,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Sosniak,L.A.,Stodolsky,S.S.:Teachers and text-books: Materials use in four fourth-grade classrooms)
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材料之一,但是教科书只是“书面的课程”,必须经过教师有效转化,才能成为“运作的课程”,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经验,达成课程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相关研究显示,尽管大多数教师偏重依赖教科书,但是教师参照教科书调整内容,已经成为教科书使用的重要模式。有学者指出,教师正成为课堂中的引导者,教科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最主要的资源;自然而然地,教师如何转化教科书内容,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霍秉坤:《教科书使用取向的核心:教师专业发展》)
在课程实施层面,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要转变过分依赖教科书的观念,最为关键的任务是把教科书内容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内容,落实语文课程内容。
一、语文教师的教科书使用问题需要在学科建设视域下统筹解决
在既定的情况下,教师如何使用教科书呢?教师参照教科书的教学形式,多采取下列步骤:(1)检视教科书和教师手册,选择列入课堂教学的主题和单元;(2)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删减或增加单元的内容;(3)决定主题和单元的教学次序和时间;(4)使用教师手册提供的活动,或自行设计教学活动;(5)使用其他图片、影片、幻灯片、录音带、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洪若烈:《小学教师之教科书使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之探讨》)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陆地区一部分语文教师能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调整语文教科书中的相关课文。台湾学者林智中、余玉珍、叶兴华等人强调,教师使用教科书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1)分析学情能力,即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进而调适教学目标及要求;(2)课程理解能力,即能分析和掌握课程的精神、目标以及评核要求;(3)具有丰富的教学知识,理解学生在某些内容、概念或技能中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教学;(4)能利用评估资料改善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科书使用策略的研究,李金云老师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1)宏观层面,基于课程标准、学情、教科书文本分析的角度,探讨教科书使用策略;(2)中观层面,从教科书内容、价值取向、选文功能的角度,探讨教科书使用策略;(3)微观层面,以具体主题和课文为例,探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教科书使用策略。上述研究表明,研究者正在突破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等单向维度,来探索教科书的使用策略,开始走多元整合的研究路径。(李金云:《教科书使用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上述研究主要从教师层面探讨教科书使用策略,且理论思辨色彩比较浓,缺少从校长领导下的校本学科建设的层面进行系统考察,因而很难解决当前语文教师教科书使用的难题。本研究的作者本着坚定的学生立场,立足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深度改革,寻求有效的知识引领,以校长领导下的“三层九维”学科建设为依托,在关系思维和系统思维中,把语文教科书使用与校本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整合,并作了一些实践探索。
中小学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语文教科书的使用问题也是系统工程。根据语文学科的功能定位,教科书使用、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系统推进,才能有效解决教科书使用的实践难题。在上述诸要素中,语文学科的功能定位是前提和基础;校本课程建设是中小学语文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校本教研是中介和桥梁;教科书使用是影响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而教科书使用和教学改革又是校本教研的两大核心内容,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对包括教科书使用和教学改革在内的校本教研具有推动作用;教科书使用和教学改革又推动校本教研的发展。其中,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学改革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
二、语文教科书使用的基本策略:以单元为整体确定教学点
我国现阶段使用的教科书都是以单元组合的方式来编排的,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科书内容,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共识。进入21世纪,以人教版为例,语文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组织单元,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组成,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单元为整体组织教学,有利于克服选材和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强组织教材和教学的计划性,体现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循环性,做到从整体上来考虑安排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序列。近年来,针对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相互关联的特点,我们采用了魏本亚老师提出的“教学点”这一概念,即“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聚合物”“任何一位语文教师走进教室,都必须预设好教学点”(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无论是单元教学,还是单篇教学,确定教学点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和前提。
在学科建设中,根据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教科书编写特点,我们选择语文教育界关于教科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拟定了语文校本教研“教科书使用的第一阶段目标”,即以单元为整体单位确定教学点。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引领语文教师阅读基础参考书,建立能够展开对话的话语平台;第二步,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单元编写特点,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统领下,确定选文的功能类型、写作文体、口语交际任务类型和综合性学习主题;第三步,分析课文的功能类型及文本的体式特点、习作的文体特点、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类型和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每篇课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点;第四步,综合上述教学点,根据学段连续的教学序列,整合出一个单元的教学点。
(一)单篇课文教学点确定
1.分析课文的体式特点,梳理课文可教的教学点
语文教师素读后查阅相关文献(教师用书、赏析类文章),完成以下任务:(1)能明确课文的体裁和题材,了解、复述、概括课文的内容;(2)能抓住关键语句,归纳出课文的内涵主旨;(3)能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風格;(4)运用不同的解读方法,解读不同体式特征的选文,文学作品要确定鉴赏的要点。
2.结合单元提示和课文的功能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确定要教给学生的语文知识、阅读技巧和策略。
不同功能类型选文教学点的选择:
[选文
功能 教学点的选择 课程内容 选文解读 教学处理 定篇 经典内涵 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表现力 诵读积累语文知识、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情意态度 例文 关于选文的语文知识和读写知识 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语文知识、读写知识 样本 关于选文的阅读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用件 选文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引发新的问题和知识的学习 理解和运用课文出现的知识或信息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或信息,形成新的阅读方法和知识,实践阅读活动 引子 选文的内涵以及与全文或整本书内容或阅读方法的链接点 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表现力,引发阅读全文或整本书的兴趣,掌握相关联的内容和阅读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相关联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 ]
3.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发现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上述任务时的障碍,包括字词障碍与阅读方法等障碍。在此基础上,确定一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点,这里一般是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而作为定篇的教学文本,如古典小说节选《智取生辰纲》和古诗词类课文,还应包括文本形象层、意蕴层的体验、赏析等内容。
[教师] [生活经验] [语文知识] [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 [阅读经验] [课文功能][解读教学文本][分析学情特点][体式特征][语文经验][确定核心教学点]
教师教学文本解读思路图
(二)单元教学点的确定
现在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单元”,通常是以文体、主题、题材、能力等“核心词”来组建的。统编语文教科书则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将它们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单元教学点确定的流程是:(1)解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内容主题”“文体类型”“能力训练点”和“语文知识点”;(2)确定单元课文的文体功能;(3)在单篇课文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整合单元语文知识、阅读方法策略和鉴赏要点;(4)把主要的阅读方法策略、定篇的鉴赏要点确定为单元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学点,并根据本单元的内容主题、语文知识和写作、口语交际的任务要求,进一步确定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教学点。
三、语文教科书使用的创新策略:以专题教学为单位确定教学点
语文专题教学的鲜明特征为:以语文学习的主问题为核心,组织学习材料,学生围绕这个主问题阅读选定的阅读材料(对语文教科书课文的重构),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问题,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选和教师推荐相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专题教学的选材是在更广范围甄选出更适合主题的材料,范围广但更贴切;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教学内容是围绕一个主题而整合确定的;在教学目标的拟定上,专题教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形成探究态度;在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专题教学不局限于课堂,要走出课堂,关注学习内容、学习时空的一体化整合,以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的评价上,专题教学实施的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对实施过程的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整个教学,期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设计的核心上,专题教学是以活动为核心设计任务群,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围绕某一中心问题,整合课内外文章,是专题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专题教学组织选材的重要一步。按照专题开展的时间长短来分,可分为小型(一节课)、中型(几节课)、大型(用时较长)三种;按照整合对象来分,可分为单元内部的整合、单元之间的整合、各册教材之间的整合和课内与课外的整合。义务教育阶段专题教学以读写结合为主要形式,从学习材料选取的角度,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基于教科书整合专题教学点
基于教科书整合的语文专题就是以教材为依托,注重对教材的创新性使用,实质上是一种教材整合方法。如霍秉坤老师指出的,教师应视教科书为一种而非唯一的教学资源,应补充教材,按个人认知转化教学内容,并结合讲解、问答、讨论、问题探究等方法,以帮助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从事批判思考等高层次的学习。教师整合各单元选文的联系,尝试对课文、写作学习、口语交际学习进行重组,形成系列主题的专题教学,如知识专题、文体专题、人物专题、作者专题等。这一类专题教学也涉及课外内容,但所选取的课外内容是作为课内文章的拓展部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内文章。这类专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篇阅读,但没有脱离教材,实际上是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改造和补充。
确定这种类型的专题教学点一般分为两个阶段:(1)教师根据语文教科书、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确定语文学习的主问题,把语文学习主问题解决的目标和任务作为第一阶段的专题教学点;(2)学生在阅读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解决主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适合自己学习的问题,把问题解决的任务和目标作为第二阶段的专题教学点。
(二)根据学情开发的语文教学专题教学点
专题教学这个概念虽有独特而统一的特质呈现,但形式仍然多样,不同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特点和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抛开语文教科书,自主开发语文教学专题。深圳新安中学吴泓老师是其中的代表。吴泓专题式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指导学生以特定语文教学内容为核心,自主学习,展开专题式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教学活动。吴泓编有《精神和言语共生: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成长足迹:我们也会思考啦》等书籍,对专题教学的理解阐述思路清晰,后来有多篇以研究吴泓的专题教学为对象的论文,所以他具有代表性。吴泓等人的专题教学多以人物、书、时代等为专题内容,如吴泓的“《诗经》专题”、倪方的“海明威文学作品专题教学研究”、赖玉能的“张爱玲作品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等。
专题教学是围绕这个核心主题元素进行设计和展开的,一般流程是“个性泛读,调动积累—专题阅读,质疑思考—单篇研读,自主选题—多维阅读,交流讨论—合作研读,整合选题—组内讨论,解决问题—选择角度,分组探究—引导点拨,完成学习—成果展示,弥补思维”(张秋玲,吴欣歆:《 “专题学习,个性选择”选修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这一过程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一个核心元素,强调了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思考与多维阅读、多维思考的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基于此,自主开发的专题教学点的确定也分为两个阶段:(1)根据主题要素确定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不同领域的教学点;(2)按“导读”“精读”“略读”“主题写作”四个阶段分别确定教学点。导读阶段重在“导”,专题导读是在专题核心教学点学习之前,对整个专题学习的整体感知,从初步感知主题,到了解各篇文章大意,再到感知專题的情感意识,到明确内容的学习任务,最后到做好专题学习计划。导读阶段的教学点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要明确专题学习的训练重点,教师提示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的重难点。精读阶段的教学突出“精读”的特点,教学点的设置既要考虑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同时兼顾文学欣赏的路径。略读阶段突出“略读”的特点,教学点的设计主要集中在训练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和广泛的阅读与积累上,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熟练度和广博度。专题阅读积累和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因此,读写结合教学点应突出写作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技巧,教学内容聚焦在不同文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问题上,进而训练学生的文体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