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8-06-02郭燕
郭燕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基本都会存在“前半节课兴致高昂,后半节课死气沉沉”的情况。造成这种尴尬现象的最大原因往往都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不够创新,吸引力不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进行有效、快乐的学习,教师必须创设出一系列实效性、趣味性以及生活性的“情境串”,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情境串;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0-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0.054
哈尔莫斯(美国著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核心是问题的提出”,只有发现并提出了问题,才能让思维有动力、有方向地运转。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1]。那么应该如何引入问题情境呢?教师应依据小学阶段的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卡通故事等来创构建出一个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情境,并将相关数学知识合理渗透至“情境串”当中,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实践性;接着教师再以承接式及镶嵌式等方式合理引出相关“问题串”,即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打造出真实有效、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2]。
一、生动情境方式,令学生悄然情动
教师应依据教学的内容充分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及年龄特点,合理创设出“情境串”,并优化情境教学的方式,确保其具有实用性与合理性。其中,镶嵌式的“情境串”也称为包含式的“情境串”,其原理主要是大套小情境的方式,具有层层包含的特征。通常创建镶嵌式的“情境串”需要教师先创设一个大的教学情境,然后在这种情境的气氛中按照不同的知识点合理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关联性、有趣又生动的小情境,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情境系统[3]。
例如,在对“倍的认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出精彩有趣的“情境串”。该教学情境以小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动画故事为切入点,为学生展示一个喜洋洋带领草原上的小动物畅游草原的大情境。
情境一:黄蝴蝶和粉蝴蝶在黄丛中偏偏飞舞的情境。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关于蝴蝶飞行的课件:黄蝴蝶的数量为6只,粉蝴蝶的总数量为2只。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这么漂亮的草原和这么美丽的蝴蝶,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我发现了粉蝴蝶和黄蝴蝶分别有2只和6只”。教师:“如果粉蝴蝶的总数量(2只)是1份,那黄蝴蝶的总数量是多少份呢?”学生:“3份”。
情境二:蝴蝶的数量变得更多了,草原的风光变得更美了。展示课件(搭配画外音):哇,草原上又出现了2只黄蝴蝶,快看,它们正在翩翩起舞,真漂亮。
教师:“现在我们把粉蝴蝶的总数量看作是1份,那黄蝴蝶的总数量又是多少份呢?”学生:“4份”。教师:那如果我们要用“倍”来形容应该怎么表述呢?学生A:“草原上黄蝴蝶的总数量是粉蝴蝶的4倍”。学生B:“8是2的4倍。”
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也可以用在别的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方面,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益。在上述例子中,学生很快就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不仅有效避免了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教学中快乐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融入教学情境,让学生怦然心动
羅杰斯(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是分为情感和认识两方面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将情感教学合理纳入教学目标中。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顺应学生情感规律的发展,注意挖掘学生的思维情感,有助于教师驾驭整节课堂,并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以《虫虫特工队》为切入点,播放关于蚂蚁搬运食物的小视频:视屏中呈现小蚂蚁来回搬运东西的画面及队伍的基本路线。教师:“事物与事物之间都会存在着联系,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现在就让我们以数学的角度走进小蚂蚁们的世界,探索那神奇的奥秘吧。”
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两道题目,并配上了有趣的图片,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中。题目一:小明有AB两个杯子一共有400毫升的西瓜汁,当小明吧A中的40毫升导入B杯中,两杯的西瓜汁刚好一样,请问AB两个杯子原来各盛有几毫升西瓜汁?面对这样的题目,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创设出一个生动的情境——“情境串”之分西瓜汁:“有一天,蚂蚁两兄弟浩浩和奇奇出门学习如何觅食,当他们路过阿姨家时,进去玩了一下,阿姨看见浩浩和奇奇来做客于是就倒了两杯西瓜汁给他们,其中两杯西瓜汁总共有400毫升。浩浩是哥哥,就把自己杯子里面的40毫升西瓜汁倒给了弟弟奇奇,现在两个杯子里面的西瓜汁一样多,那么你们知道两个杯子里面的西瓜汁原来是多少么?”这个情境和原来的例题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在后面的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却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探究活动中,并帮助小蚂蚁浩浩和奇奇排忧解难。题目二:“芳芳喜欢收集各种邮票,现在已知芳芳今年过年的时候就收集到了24张邮票,她送给小明30张之后,自己还剩下25张。请问芳芳原来有几张邮票?”若直接向学生出示这样的问题,容易将整个教学情境的“美感”破坏掉,届时教师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或者再创造。如“情境串”之喝西瓜汁:“过了一会儿,蚂蚁阿姨也觉得口渴了,于是就自己倒了一杯,它先喝掉了60毫升的西瓜汁,然后又倒了40毫升进来,现在它的杯子里面有180毫升的西瓜汁,那么请问蚂蚁阿姨的这个杯子里面原本有几毫升西瓜汁?”这样趣味性的改变创造,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渐渐理清楚解题的思路,最后顺利解出答案。
三、结语
总之,将“情境串”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具有很多的优势,而灵活创建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串”,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及质量的提升,还能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情境教学中进行快乐的学习,从而打造出多彩缤纷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林顺水.小学数学情境问题串的教学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5(13):70.
[2] 王林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依据特性设置情境,创设问题串[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6):127.
[3] 吕玲.例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小学数学教育,2016(5):24.
[责任编辑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