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诗文在诵读与故事中穿越时空

2018-06-02李威强邓国辉

教师·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故事诵读古诗文

李威强 邓国辉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文章从小学古诗文的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结合教学案例,提出解决学生上课兴趣不高的方法——诵读与故事。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5

基金项目: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协会课题(XJK17C146)。

作者简介:李威强(1977—),男,湖南双峰人,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初中政治教学;

鄧国辉(1974—),女,湖南双峰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湖南省双峰县青树坪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占20%,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从2017年4月开始,我校语文教研组对古诗文教学进行了多次教研活动、读书活动,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不少。结合我校古诗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让诵读与故事相结合,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古诗词教学要“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1]”。前人写文作诗第一重在格律,韵律回环,平平仄仄,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然后才是意境。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大声吟诵、熟读至背,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花时间读,多种方式诵读[2]。

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们特别喜欢的一种就是听故事。学生常常说我的课有趣。为什么有趣呢?因为我总是将故事穿插于教学之中。古诗文离我们生活较远,文字精练,蕴含人生哲理。其中许多古诗文的作者或者诗文本身就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因此,要引领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在教学古诗文时,给学生们讲一讲关于古诗文内容或者古诗文作者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们对古诗文兴趣更浓、印象深刻,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我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为例,略谈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将故事与诵读有机结合。

一、两个黄鹂鸣翠柳,诵读中感悟韵律与诗情

《七律·长征》这首七律写于1935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毛泽东用这首七律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壮观的场面。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感受到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气势恢弘,因此,在学这首诗时,不仅可以多种方式朗读,还适宜朗诵。

《七律·长征》片段一:诵读悟情。

对于课堂来说,最美的声音不是教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而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静下心来读,边读边感悟。

(1)初读感悟。导语: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苦不苦,二万五。最苦最累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万里长征,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琢磨,哪些句子能看出长征的艰难,红军战士是用什么精神来面对革命路程中的这些困难的?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顺,读出诗句的停顿。

(2)学生试读,其他同学倾听,并指出自己的意见。教师重点指导“逶迤”“磅礴”等词。诗词中哪些词语能看出长征的艰难?通过自读,学生们都从“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等词看出长征的艰难。学生们对“等闲”的理解真是五花八门。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为“等待空闲”。在这里,教师没有急于解答,而是将问题留着,让学生们在下课前解答。

(3)听教师诵读,电子屏幕出示带有诵读节奏的诗文。教师在范读的时候,注意突出韵脚“an”,简单的动作,深情的语调,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演绎,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要表演诵读。范读是课堂煽情的时机,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这一环节将整首诗文的情感酝酿成功。恰到好处的范读不但可以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更可以激起学生背诵的愿望。

(4)学生先表演诵读,再分男女生赛读。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再指名读,要求其他学生评议。在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在加深。在范读阶段,教师将语调进行了稍微的夸张。最后通过表演诵读与比赛背诵,学生对这首诗音律与情感的处理基本掌握了。

诵读古诗文,背诵名篇佳作,可以提高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能力与文学素养。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曾这样说过:“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则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则终生作外行也。”我总是和学生讲,对于许多中年人来说,能够记得并脱口而出的是在小学和初中时背诵下来的东西,它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自然地运用出来。

倡导以诵读为主,但一定要避免机械地背诵,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重视熟读吟诵,要将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和名家朗诵结合起来,将诵读贯穿课堂。但是,只是诵读的课堂也是单调的,一堂课下来,会让学生有疲惫感,因此,在诵读中,不妨穿插故事。

二、一行白鹭上青天,故事穿插诵读,动静结合

古诗文教学中将诗人写诗时的背景与当时发生的故事穿插其中,不但能引起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而且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很多古诗文中都是有故事的。比如我在教学《七步诗》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们讲述了曹丕和曹植的故事;我在教学《长相思·纳兰性德》时,就将纳兰性德的故事作为这首词的背景,讲给学生们听。

《七律·长征》片段二:学生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不太理解。(学生交流)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水拍打着高高的山崖,怎么会有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横着的铁索怎么会有寒的感觉?云崖暖还是红军战士感觉暖?是铁索寒还是红军战士胆战心寒?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2)教师简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不费一枪一弹,就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难道不是一件让人喜悦的事?是不是感觉心里暖暖的?那么,要怎么读出这一种“暖”?

(3)金沙水拍云崖暖,振奋人心的胜利,请诵读。

(4)战士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怎么又有“大渡桥横铁索寒”?“寒”是什么意思?“寒冷”?请同学们猜测下。接着教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片段。(学生看这个片段的时候一言不发,都被当时战争的残酷给震惊到。一个个表情沉重。)

(5)师生交流:在刚才的视频观看中,是什么让你们心情沉重?是呀,战争的惨烈,让红军战士胆战心寒,诵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离学生们生活的时代较远,涉及地名也比较多,像“金沙、大渡、乌蒙、岷山”,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如果对当时的历史不够了解,教师讲不清楚的话,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因此,在这一课时里,教师设计了一个口述故事,接着让学生用喜悦的心情诵读,感悟“金沙水拍云崖暖”。在理解“寒”时,则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片段,学生一下子仿佛穿越到长征途中,深深地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而在故事之后的诵读,则强化了学生对文本感觉的领悟。至于“等闲”的理解,则随着“乌蒙磅礴走泥丸”而随堂消化。

通过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文本感情,我让古诗与诵读相映成趣,让古诗教学与故事讲述相得益彰,实现了寓教于事、寓教于情。伴随着故事与诵读的古诗文学习,相信学生一定会感觉亲切。故事中所蕴含的生动形象、诵读中的婉转悠扬与丰富的情感,也往往会成为学生打开传统文化之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夏 勇.小学诗词教学中的音韵视角[J].教书育人,2017(22):62.

猜你喜欢

故事诵读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