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
2018-06-02孙月娥冯子真
孙月娥 冯子真
摘 要:课堂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建立知识的纵向联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形式;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1-01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1.064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自由灵活地驾驭教材,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法、学法上下功夫,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1]。
一、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基本上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要想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教师就要使课本知识生活化,体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数学”或“语文”二字很难理解,如果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认识数,认识几何图形,或者在生活中识字,就大大降低了他们对这两门学科的恐惧心理,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识字”等相关内容时,因为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对数有了简单的认识,也已经对拼读知识有所接触,教师就可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活动课——“找我们身边的数”和“拼读游戏”。先让学生找教室里的数,再领着学生认身边的人名。找着找着,学生自然想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生活处处皆语文……于是学生脑洞大开。上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对数字和文字有了直观的认识,新旧知识的过渡完成得自然顺畅[2]。为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尽量让所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或语文问题的存在,从而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一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玻璃球、皮球、乒乓球、魔方、茶叶桶、牙膏盒、包装盒、纸巾盒、积木等放到桌面上,采用二人小组形式,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分一分等形式,通过实践操作来体验新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3]。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年级语文“拼读音节”教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音节”这个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拼音卡片,让他们随时做拼读游戏,掌握“声母轻短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发音规律。再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内化,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动作思维,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达到了乐学、会学和巧学的目的。
三、建立知识的纵向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特点,新知识的生成往往是旧知识某一点上的一个延伸和发展[4]。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首先应该熟悉教材,研读教材,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设法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由旧入新,组织迁移。如小学阶段关于“图形的认识”这一知识点,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二年级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三年级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四年级学习多边形的面积,都是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平移、剪拼(割补)或旋转等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教材的编排,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将新知转化成旧知,未知也就已知了。
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有形有声,形象直观,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一年级阶段,教学“识字认字”时,教师制作了动态化的课件,演示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培养其主动识字的想法,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5]。
总之,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的教学艺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 [6],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使学生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实现高效课堂[7]。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7:19.
[2] 黑格尔.小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4:188.
[3] 刘吉.按照“三个面向”改革中国教育[N].文汇报,1998-9-4(8). [4] 陈至立.与中外记者畅谈中国教育[N].中国教育报,1998-11-25(1).
[5] 申小龙.汉语文学语言的流块建构[J].当代修辞学,1988(3):10.
[6] 王尧鋈,王芳.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253.
[7] 曾春妹.新课程下自主学习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 李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