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资培养体系需重新系统设计
2018-06-02石伟平付雪凌
石伟平 付雪凌
改革开放以来,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职教师资培养的中国特色。但师资培养改革呈现出被动“应急发展”“应需发展”的特征,缺乏系统设计。
从应急式发展走向持续性发展
设置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从“短、平、快”应急式发展走向持续性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战略,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挖潜改造,采取改、分、调、聘、留五种渠道解决教师来源;二是设置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从1979年到1989年,先后建立14所獨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后经合并、增补、改名,最终保留了8所规模相对稳定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职教师资培养、职教研究、信息交流、服务咨询功能。
建立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从注重职前培养走向职前职后并重。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教育部和各地依托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承担师资培养培训、理论研究与信息服务等职能。1999年,教育部组织建立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到2012年建成100个全国重点基地。培训基地引导着地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并形成网络,承担起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任务。
建立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度,从注重专业技能提高走向综合素质提升。2000年,为提高中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部分全国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开展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面向中职一线骨干教师,提供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硕士课程,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从注重队伍增量走向强调提质增能。为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涉及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内涵建设和“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创新。
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培养试点,从本科层次培养走向硕士层次培养。201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46所高校启动实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培养试点。试点确定了13个招生方向,面向综合性高校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和在职骨干教师,开展硕士层次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拓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学位通道。
现有职教师资培养三种模式各有不足
目前职教师资培养有三种典型模式,各具特色与优势,但就实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而言,各有不足。
模式一:普通高校课程学习+入职培训。职教教师通过普通师范院校、综合类高校培养,学习师范类或专业类课程,到岗后进行相关培训。该模式的优点是,一批获得研究生学历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职校,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层次;缺点是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且缺乏实践经验。
模式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借鉴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培养职教教师,突出“师范性”和职业教育规律,其实施主要依托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等院校内设职教学院或职教师范专业。该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较有优势;缺点是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学生就业前景堪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优势不明显。此外,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发展处境尴尬,培养职教师资的功能逐渐弱化。
模式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招收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学制两年。7大课程模块、3方课程提供、4方导师指导和5大能力关注是该模式的设计特色。但该模式在实施中也存在以下问题:有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高校,与本校专业学院的协作困难,专业导师无法落实,难以有效提供专业教学法与专业提高课程,对培养研究生专业学术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缺乏手段;没有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高校,缺乏职教导师与职校导师,难以有效提供职教理论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实习,对培养研究生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缺乏手段;两类高校均缺乏企业导师,难以安排企业实践。
实行两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模式
在构建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时,需要考虑五个关键问题:职教师范生的基本来源,是学生还是企业员工?职教师范教育的主要层次,定位在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职教师范教育的办学模式,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职教师范教育的基本体系,是学校体系还是课程体系?职教教师培养,学历优先还是职业资格优先?
结合职业院校对教师的学历和“双师”能力要求,针对上述五个问题,笔者建议实行两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模式——两年制教育硕士培养和六年本硕贯通培养。
两年制教育硕士培养须招收本科毕业,且具有两年以上本专业相关工作经历或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进入教育硕士学习前已具备“双师型”教师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与企业实践经验。第一年在大学学习职业教育相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专业教学方法,第二年在职业学校见习实习,培养教师教育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六年本硕连读贯通培养模式,四年在大学学习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半年在企业实习并取得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一年回大学,学习职业教育理论、课程开发技术、专业教学法等,半年去职业学校实习,在实践中掌握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笔者认为,职教师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依托培养体系的整体改革。因此建议:
第一,开发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基于胜任力模型与不同受训教师来源分类开发多元化的教师培养课程。
第二,实施职教教师培养课程制度。区别于学校制度,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只允许具备开设这类课程办学条件的机构承担。
第三,重点实施研究生层次的职教教师培养制度。探索两种新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完善政策保障与协调机制,开发职教教育硕士培养包,重视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建议恢复或者重建面向职业学校校长管理干部的教育硕士(管理与教学),弥补“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项目”结束后职校校长管理干部研究生培养的空白点。
第四,启动新一轮全国重点建设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评估,保持国培基地的应有水准,发挥新时期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导向功能。
第五,加强职教教师培养研究。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专题研究我国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制度与模式,当下尤其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供成功范例。
(摘自2018年4月24日《中国教育报》)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