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择业心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8-06-02孙艳萍
孙艳萍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普通高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剧烈,很多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择业心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教育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才能实现高职生的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一、择业心理教育的含义
所谓择业,指的是学生选择职业,即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理想,从社会提供的职业中选择一种作为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择业与就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择业侧重选择的过程,而就业则是强调获得工作这一结果。
择业心理就是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择业心理往往会受到学生个人认知能力、认知水平、个人情绪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心理教育又可以称为心理素质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主要体现出两种方式,一种是积极形式,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种属于消极模式,主要是预防心理疾病,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择业心理教育为针对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特征进行的教育活动。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也出现了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就业岗位的现象,其中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学生期望值过高,或者自我评价过低,这都造成择业中出现种种问题,影响了学生的顺利就业。虽然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都开展了学生择业心理教育,但是其效果并不容乐观。
二、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教育现状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择业心理教育的地点选择上,学校往往重视校内教育,忽视了校外教育,缺少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学生对于就业存在较高的期望,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个人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常出现与用人单位之间互不满意的现象。所以,高职院校的择业心理教育在地点选择上,不能仅局限于校内,还应当寻求社会合作,寻求社会支持。
第二,在时间选择上,高职院校择业心理教育往往是在学生毕业前临近找工作时进行,但在此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时已晚。而且,在学生择业失利后再对学生进行择业心理教育,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期。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只有尽早开展择业心理教育,才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第三,在教育对象选择上,高职院校的择业心理教育往往以毕业班学生为主要对象,择业心理教育本应贯穿学生大学生涯始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做铺垫,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学校只能将有效的教育资源放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而非毕业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只能放在一边。
第四,在择业心理教育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教育对象多是毕业班学生,所以教师往往重技巧讲述、轻职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比如教师往往教授学生如何调整面试心理、如何避免出现焦虑等,但是对于择业出现的最根本问题,如职业价值取向等问题却缺少引导。
第五,在择业心理教育方法上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高职院校开展择业心理教育多采用举办讲座或者班级授课的形式,但是每一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体现出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如果只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教育,忽视了个性的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指导思想上存在问题。心理健康以及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两门课程,择业心理教育虽然与这两门课程联系紧密,但是择业心理教育课程在高校却不受重视,有时仅仅作为心理健康课的一个章节,甚至只安排一次讲座了事,对于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治标不治本。
第二,教育内容上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几乎找不到择业心理教育教材,虽然有少量与择业教育相关的书籍,但是大部分内容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而高职院校选择的心理健康教材虽然有一章为择业心理健康的内容,但只是从表面进行简单分析和归类,针对性以及实践性都不足。
第三,择业心理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法,形式过于单一,对于学生的择业问题引导作用不强。
第四,组织机构以及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当前高职院校中普遍缺少对择业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的机构,对于择业心理教育进行研究的专门机构也尚未建立,研究工作由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心理咨询中心负责,虽然这两个机构与择业心理教育關系密切,但是并不能代替择业心理教育机构来发挥作用。择业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应当既精通理论,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的师资队伍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
三、改变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择业心理教育
高职院校开设择业心理教育课程的目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类课程,该课程并非以掌握学科知识为目的,也并非为了学习某项技能,而是引导学生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同时帮助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借助各种知识来促进心理健康。择业心理教育课程是一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与高职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成长环境相关联。高职院校择业心理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要看课程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心理体验之间是否存在相似性,学生是否认同并接受它。择业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管理者应提高认识,真正重视择业心理教育。
(二)选择有效的择业心理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在选择择业心理教育课程内容时,一方面要看到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共性,另一方面要看到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特点与差异,要重视不同专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将岗位要求、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知识有效结合,将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为学生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确定择业心理教育课程内容时,不仅要结合本校学生心理测评结果以及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同时还要紧密联系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择业心理教育应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合理的心理测评以及多样化的自我探索活动为基础的职业自我认知,包括职业性格、职业兴趣以及职业价值观等方面。二是对专业领域中有关职业的认知以及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三是职业生涯理论内容,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四是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五是在充分掌握心理冲突、心理障碍、心理矛盾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方法的教育。六是培养学生求职面试能力以及步入职场后的心理适应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择业心理教育中要紧密围绕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体验,教师进行提示、引导、归纳以及补充,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和体验,在教师的点拨以及引导下掌握有效的心理保健方法,学会自我调适和疏导。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来面对学生,想学生之所想,为学生创造出和谐、轻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以及择业观念进行深度反思。其次,在选择体验活动的内容时,要从问题逻辑以及生活逻辑出发,选择和学生的职业生活联系最紧密、学生最渴望指导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访谈,了解学生最关心的择业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出体验活动。体验活动不能一味追求热闹、有趣,而是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具有启发意义的活动。这样,学生在参与体验时能够进行深刻反思,有利于学生的择业心理成长。最后,在择业心理教育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心理短剧、游戏以及职业角色扮演等。
(四)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针对择业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应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部门成员由学校领导、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教务部门负责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负责人、宣传部门负责人等共同组成,对学校择业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建立奖惩、考核制度,制订年度教育工作方案,分析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其次,要加强择业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为主,以其他学科教师为辅,同时要对参加择业心理教育的教师资质进行严格把关。由于高职院校择业心理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所以学校要加大对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培训,因为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比较了解,让他们参与到对学生的择业心理教育工作当中,可以对专职心理教师进行有效补充。
另外,还要加大对专业课教师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训。择业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对学生进行择业心理教育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要对专业教师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职业指导以及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重视择业心理教育的意义,改进教育的方法,选择有效的教育内容,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认识到择业心理教育并非只针对毕业班的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本文系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证研究”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XGH1645;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双创教育背景下高职化工类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SGH16V008)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