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8-06-02李丹
李丹
中职生是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474.71万,就业人数为459.15万,就业率为96.72%,就业率持续保持高水平,但高就业率的背后无法回避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不强的事实。本文以河南省省属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为例,探讨新时代中职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途径,以期培养更多为社会所需、时代所求的会计人才。
一、会计专业中职生的就业之殇
(一)新《会计法》实施,更注重会计专业能力
自2017年11月5日起,新《会计法》开始实施。新《会计法》规定,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放宽初级会计师报名条件,初级会计师成为会计行业的新起点,这意味着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要想从事会计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从业资格,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能力。因此,以技能为重的会计专业中职生在就业中明显处于劣势。在实习过程中,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很少能从事与会计工作有关的业务,学生很难在实习中习得会计实践经验,毕业后自然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相关工作经验的基本应聘要求。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天基人才网等人才招聘网上搜索会计岗位的招聘条件时,绝大多数企业都要求求职者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相关工作经验或者会计从业资格证。
(二)结构性就业矛盾,更重视会计社会能力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会计行业也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中低端会计人员数量在持续增长,管理会计的缺口十分明显。《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更是将“管理会计”列为急需紧缺人才的岗位。新《会计法》明确规定,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因此,要想在会计行业有所作为,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能力,能够完成更多创造性、前瞻性的工作。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直接就业者较少,大多数学生选择升入高职。直接就业者就业率高但会计资格证获取率低、专业对口率差,真正从事会计和出纳工作的非常少,他们更多的走向收银、统计等工作,转岗和再就业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就业。
(三)人工智能大发展,更强化会计方法能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欢喜让人忧。人工智能的发展取代了会计的基础性工作,让会计人从繁琐、重复的数据中解脱出来,但同时也会导致更多的会计人失业转岗。与此同时,杨进博士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岗位、核心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表明,高新技术领域依然需要中职生承担技术性工作。据了解,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但仍有60.91%学生没有自身的职业长远规划和安排,部分学生甚至不了解会计工作的行业准则,自然会形成随波逐流的状态。即使有些学生顺利实现初次就业,也仍存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职业适应性和创新性亟待增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中存在就业盲目从众现象。问卷调查显示,36%的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但事业单位多是国家财政支持单位,薪资水平并不比企业高。
二、提升会计专业中职生就业能力之道
(一)强化主体意识,回归自我教育
中职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应自觉接受就业能力教育,这种自觉是内在的,是发自当事人内心的主动特性,包括自觉立场和自主能力。尤其是会计行业对从业者个人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从根本上唤起中职生的内在自觉,使其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会计人。
要促使中职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会计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职生的最大优势是过硬的会计专业技能,但技能的学习与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中职生不仅要夯实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充分发挥个人自主性,通过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和竞选班干部等,主动提高社会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要教育学生实现理想和现实协调发展。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一方面,要学会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积极关注会计行业发展状态、学生就业去向和经济社会需求,充分了解会计专业中职生就业状况。另一方面,要树立远大理想,以工匠精神引领自己前行。在实际工作中孜孜不倦、稳步向前,在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中增强自我成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强化会计技能,提高综合能力
会计技能直接决定着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而中职生会计技能的形成需要長期的反复学习和应用实践。技能从根本上来说,是人化的技术,即不能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的技术。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管理会计知识,更需要在实践和学习中锤炼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拓宽财务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财务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职学习阶段,打牢专业基础,习得关键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着重提高方法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动手操作中内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可借助校内的实训设备和校企合作,亦可主动寻求会计实习机会,在动态变化的职场里不断提升自身关键能力。
职场阶段,保持长远眼光,学会曲线就业。教师要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耐心。经济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中职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根据美国生涯发展大师萨珀(Donald 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15~24岁的主要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中职生恰恰符合劳动力年龄结构供需适配的诉求,能更好地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状态。在思想上,要让学生保持追逐优秀的内驱力,遵循“获取—反思—内化—实践”能力发展规律,扎根深度实践,持续提升会计专业能力。在具体行动上,采用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初次就业尽可能与会计岗位靠拢,随着工作的历练和自我的成长,逐步过渡到管理会计岗位,从而顺利实现高质量的理想就业。
(三)做好职业规划,稳步优化自我
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就是个人就业能力的竞争。提升就业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贯穿中职阶段甚至职场生涯全过程。中职教育阶段正是职业生涯的试探期。对会计专业中职生而言,只有认真做好并践行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不忘初心、积极向上,才能插上梦想的翅膀,实现自己的会计人梦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最重要的规划,中职生要分步骤实现职业规划:首先,相信中职教育,相信自己。教育并无水平差别,只有类型之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要对中职教育满怀信心。其次,客观、理性地自我分析。明确的生涯抉择源于客观的知己知彼。时间是有限的,中职会计学生要客观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和性格,辩证看待经济社会、会计行业和就业岗位形势。再次,确定适合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请教会计行业杰出人才、反思与总结,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注意扬长避短,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具体到中职阶段,学生需要三年的学业规划和能力规划,以便实现阶梯式自我成长。
职业生涯规划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修正,在实际执行中尽可能充分全面评估各种影响因素,理性看待就业竞争,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因挫折而畏缩不前,保证目标有效实施,才能打造更好的会计职业生涯。另外,由于中职生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的缘故,很多学生职业认知过于理想化。对此,中职学校也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予以更多有效指导。
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中职生就业有利于缓解会计领域尖锐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实现中职教育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提升就业能力是会计专业中职生成功逆袭的关键,不仅需要学生回归自我,“撸起袖子加油干”,也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配套支持,为中职教育的会计专业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氛围。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教师立项项目“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中职生就业能力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JC17073)(责编 黄紫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