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
2018-06-02姚永锋
姚永锋
社区教育的发展是电大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事关电大的成功转型。电大在从事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它是我国最早采用卫星电视技术、最早采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教育的开放性高等学校;它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它采用三级办学体制,教学点、学习中心、分校呈网络化分布于全国各地。这些都在客观上赋予了电大发展社区教育的可能。社区教育要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服务,其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国家政策的宣讲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法律法规的普及者、文明生活的倡导者、绿色生活的实践者等。每个地区的社区教育应结合本地特色满足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窗口。因此,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层次、结构、学历水平、专业类型要与社区教育的工作需求紧密结合,建设兼具电大特色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教师队伍。
一、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
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居民的一些需求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满足的。例如,健康知识讲座、中老年广场舞、书法欣赏、健身操、法律知识普及、慰问失独老人、关心留守儿童、理论政策宣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等等。三门峡社区大学先后多批次组织体育、健美操、书法、法律等专业教师和校医院医生进入三门峡迎宾花园社区、德馨苑社区为社区居民讲授相关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师队伍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这里不仅有以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的以彩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有以虢国墓地和虢都上阳城遗址为代表的西周文化;还有著名的人文景观,如铸鼎原遗址群、函谷关、古陕州城、虢国墓地、仰韶村遗址等;更有中流砥柱、梳妆台等千古名胜,大禹斧劈三门的神话传说和丰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以李雪层、张会琳为代表的灵宝刺绣,以张德琰为代表的卢氏木版年画,以郭东成、杨喜顺为代表的剪纸,以索武西为代表的皮影戏,以李学武为代表的木偶戏,以米秀云为代表的捶草印花,以刘汉忠为代表的棉布豆花印染技艺,以黄光学为代表的黄家烧伤药膜,等等。这些民间传承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组织这些传承人进入社区进行表演、传教,不仅宣传本地区的民间文化传承,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古老艺术的舞台,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平台。
三、吸纳退休教师和文艺工作者组建师资队伍
在社区教育的實践中,我们依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退休教师到社区进行义务教学活动。这些教师离开了三尺讲台,又融入了社会这个大课堂。他们有着教师固有的责任感,更有着继续服务社会的热情,社区教育让他们再一次体现人生的价值,也让他们的退休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此外,社区教育还与陕州区蒲剧团、山西平陆蒲剧团的一些退休同志及市区部分蒲剧爱好者联合起来,成立了“三门峡社区大学蒲剧艺术团”,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在市人民公园、植物园、水上乐园、陕州公园、甘棠苑及市区周边农村进行演出,受到广大戏迷朋友尤其是老年朋友的称赞。
四、积极吸引专业特长人员参与社区教育工作
在对城镇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居民想学习花卉种植方面的知识,有的居民想参加安全用电方面的培训,有的想学烹饪技艺,还有居民希望消防队员给他们讲解火灾预防和逃生知识,等等。面对种种需求,如何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供”,这就需要社区教育部门储备众多行业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五、招募社会公益人士加入社区教育宣讲团队伍
三门峡市是一座因一项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三门峡大坝而兴起的城市,包容性极强,这里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爱心的地方。在这里的公交车上,老人不用担心没有座位;到这里的游客,不用担心迷路。因为这里不仅有热情的市民,更有庞大的志愿者群体。每年的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观赏白天鹅、观赏牡丹等活动中,到处都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在社会群体中,更有像三门峡美益传统文化促进会的孙红梅老师、三门峡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胡健老师等这样的公益人士穿梭在各个社区,他们义务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乐此不疲地开展志愿者服务。这些群体和组织都是社区教育的合作对象,这些组织中的宣传员都是宣传正能量的“社区教育活动家”。
六、 行政机构执法人员是教师队伍的潜在资源
2017年3月15日,社区教育机构联合三门峡市工商局、三门峡市公安局在三门峡市德馨苑社区共同举办以“远离传销,守护幸福”为主题的抵制传销大型公益宣传活动,通过展板展出、倡议书宣读、互动问答等方式,加强市民对“传销”危害性的认知,倡导全社会共同加入抵制传销的队伍。通过这一次的联合活动,我们感到政府行政执法部门的专业执法人员也是整合师资的一部分力量,像城管、质监、药监、工商、税务、公安、检察、法院,等等,都是庞大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机构通过与他们联合,给居民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法律知识和鲜活案例,使普法宣传更容易为群众接受,也为执法者与普通群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便于群众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
(责编 于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