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2018-06-02解梦丹崔彩贤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全球化

解梦丹 崔彩贤

【摘 要】 文章叙述了全球化浪潮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思考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理性爱国、做脚踏实地的人是基础;坚持“四个自信”是核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根本;坚持具有时代性、理想性、辐射性爱国主义是动力。

【关键词】 全球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经济利益的交流融合、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交流,既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活动和交往范围,也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前沿思想汇聚、交流、碰撞的主力军,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更大。加之,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故意加以误导和诱骗,使一些大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滋生了种种错误认知。

一、全球化浪潮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

全球化浪潮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境外错误思想的影响,也有别有用心之人的有意误导和欺骗;既有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泛化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偏移;既有教育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又有重视不够的问题。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

1、以所谓的“普世价值”代替爱国主义

西方一些敌对势力不甘于坐视中国的崛起,大力宣扬“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极力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他们对我国在人权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果视而不见,揪住个别具体问题不放,大肆抨击我国的人权问题,对我国进行丑化和抹黑,企图混乱民众特別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迟滞甚至中断我国崛起进程。加之我们在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上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容易使大学生们被西方敌对势力精心包装后的人权观点所欺骗,对爱国主义产生动摇。

2、以所谓的“世界公民”否定国家认同

一些学者片面宣扬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进程,片面强调消除国别、文化差异,片面强调人员和经济活动在全世界的自由流动,以经济全球化淡化国家、疆域、地区的分界,模糊不同主体间的个体性。鼓动人们去当所谓的“世界公民”,消解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淡化国家认同。由于其包装的“世界公民”等概念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天下大同”容易混淆,对大学生有一定的蛊惑性。

3、以全球化趋势否定爱国主义

当今时代,各国联系紧密,互动性增强,依赖性增加,国家的边界对人们活动的限制越来越淡化,世界俨然变成了“地球村”。毋庸置疑,这个空前巨大的村庄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诸多好处,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但一些人认为谈爱国主义就是在阻碍中国与世界融合,阻碍中国向更高更强迈进。宣扬“在全球化背景下谈爱国主义是矛盾的,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人为地把爱国主义与全球化对立起来,利用人们对全球化大势的认同来否定爱国主义,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有欺骗性。

4、以极端个人主义消解爱国主义

有的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讲爱国主义拖住了对个人利益追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步伐。全球化为个人发掘潜力、施展抱负、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机遇与环境,但是倡导国家利益占首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爱国主义会妨碍个人利益的实现,拖住个人前进的脚步。全球化背景下更强调竞争,竞争靠的是个人,国家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利益,没有必要爱国。因此,在该背景下谈爱国主义教育已经过时。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迎合了一些青年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观愿望,在一些大学生中很有市场,影响不容忽视。

5、激进主义伤害了爱国主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近年来中国各方面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民族意识再度高涨,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比较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即所谓的鹰派,其中愤青可谓是中流砥柱。愤青通常是二三十岁的群体,大学生阶段更容易出现愤青。他们说风就是雨,言辞激烈,意气用事,思想情绪和行动容易极端化。有时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但有时也会因为不满各种社会弊端,出现仇视国家与社会的倾向。在国家和社会遇到一些热点问题时,他们极端主义的行为方式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往往比热点问题本身还严重。比如前些年曾出现过的一些人以抵制日货为名义,对日资企业甚至是国人合法购买的日本产品肆意破坏,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这种以爱国之名行害国之实的行为是对爱国主义的极大伤害。

6、否定或忽视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学生们的思想当中,在国家遭受危难的情况下爱国情感会自动迸发出来。大学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专业方面的深入,专业素养的提升,再浪费这么多时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没必要的,对大学生进行此类教育已经过时。一些大学片面追求学校在各类大学排名榜中的名次,过于关注论文发表量、科研成果等有形指标,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道德人格方面的培养,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注度大大降低。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4]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仍然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切努力的条件、支撑和保障。解决前述的各种问题正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之所在。

1、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永不过时

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突出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不矛盾”。[1]从历史的发展角度上看,当列强的铁蹄无情的践踏我们的国家而使我们受尽屈辱时,国家利益必然受到压榨与侵害,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与阻碍。就连最基本的低层次个人需求——生存与尊严都无法保证,如何去谈高层次需要——个人价值的实现;当国家外部受敌侵略,内部分裂动荡时,实现个人价值的环境条件就无法产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雨滋润全国,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实力提高,社会稳定前进,为大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健康环境,促进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全球化进程中,只有不断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使得国家有足够的实力与资源,机遇与保障,这样才能为个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资源和财富,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才能大家好”。[5]其次,技术才能虽然是国家竞争的重要条件,但这与爱国主义并没有不适应,高尚的爱国情怀可以强化爱国之情、报国之行。当年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为国家现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反过来,忽视和淡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虽然依旧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与专业素养,但却可能思想阵地脆弱,迷失政治方向,干出无益于甚至危害国家的事。这既不符合教育的目的,也不能确保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大学生不能够只接受专业方面的培养,将爱国的情感融合在做一切事务的前提中不可或缺,认识爱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爱国的时代内涵与正确方向,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爱国情感,培养和坚定爱国信念。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永远不会过时。

2、全球化背景与爱国主义教育并行不悖

王锐生在《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中指出,“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观念并存的时代。只要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那么对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立足于其上的伦理价值取向——爱国主义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1]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还没有到来,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差别,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意识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各国失去了发展的独立地位。“对于各国政府来说,只有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2]各国之所以加入全球化,其根本目的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本国各方面实力,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都力图加强自己的综合国力,都会对自己国家的栋梁之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希望他们能够学成报国。虽然在“地球村”内可以开门相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也应当看到,“‘地球村内‘大户与‘小户”[3]的差别距离依然存在,“良户”与“恶户”的对立冲突依然存在,出现的情况往往是“大户”“恶户”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凭借其实力优势,对“小户”“良户”进行同化,然后吞并。在这种情况下,能说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必要吗?我们不但要坚持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要坚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保证在思想及意识形态领域上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

3、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更需要爱国主义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最关键的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人才支撑。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基础工程。现如今,以智力和知识作为生产力要素和资源条件的知识经济时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大学生群体在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的时候,首先要从思想高度方面上认识面临的局势:我们国家虽然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但由于错失与发达国家一同进行工业革命的机会,使得现代科学技术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的国家虽已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但部分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的敌对势力依然存在,因此大学生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与发展成就,维护祖国稳定与统一。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更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中让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培养,让爱国主义觉悟得到提高,更易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宽知识面,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扩展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与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观念。

三、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打好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坚实基础

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打好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应当做到理性爱国,反对恶意煽动,降低爱国情感的波动性,减少各种错误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让爱国主义教育在理性中进行。坚持“四个自信”,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具有时代性,理想性和辐射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实干兴国,把爱国主义外化于行。这是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1、既要理性爱国又要做脚踏实地的人是基础

大學生爱国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性,行为不能失去理智,成为敌对势力诋毁和污蔑我们的把柄。反对恶意煽动,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冷静思考,不做激进的无头苍蝇,做一个理智的爱国主义者。单世兵说过:“没有什么比爱国情感更为珍贵与热烈,也没有什么比理性力量更为强大与穿透。如果把爱国热情纳入理性的通道,那一定可以产生无比笃定、坚韧、持续的力量,来撑起大国崛起的梦想。”理性的因素注入爱国热情之中,爱国的热情非但不会冷却,反而会克服大学生情感的肤浅性和波动性的缺点,经过思考、对比、判断之后由浅入深,从而升华为理性的力量,达到坚定理性与实现情感的有机统一。在实现爱国与理性的有效统一后,就要深刻认识到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对思想,精神所做的改造,都是为了对“实干”产生积极的能动的导向作用,减少错误思想引导造成的各方面损失。实干兴国就是把爱国主义教育外化于行的状态,“实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实效性的行动。爱国,最终不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每个人既是梦想家,也要是实干家;既要有胸怀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大学生要认识到,如果只是纸上谈兵而不真抓实干,再宏伟的蓝图都会落空,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能成真。习主席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5]的精神主线,指导了大学生坚持“实干”不动摇,永远不忘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初心,要利用大学生的知识专业优势,“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5]

2、坚持“四个自信”是核心

坚持“四个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5]“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四个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实践,源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这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根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国家缺乏深刻的了解,有调查资料表明,他们确实对本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知之过少过浅。所以他们对旧中国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缺乏了解、对历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往往很难进行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偏见。对我们的文化、制度、理论、道路所得到的成就不了解,不自信。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各种有效途径促使大学生了解历史,尤其是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由此鼓励大学生珍惜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成果,珍视我们辉煌的现在和更加辉煌的未来,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4]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未来充满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开地、创造新奇迹。”[4]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根本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在迅猛发展,“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4]也就是形成一套得到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国家人民价值观念凝聚的根本。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的,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的三个层面,也就是三个大对象的目标,即国家需要做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需要做到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需要做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在发展中求稳、求衡,就应该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主席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5]大学生作为国之栋梁,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要认识到把爱国放在个人层面的第一点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正因为它的重要性以及基础性,大学生接受中国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其次,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新生力量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思想推动和精神保障作用。

4、坚持具有时代性、理想性、辐射性爱国主义是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4]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也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爱国要与时代相结合。封建末期,推翻封建,建立民主是爱国;战争时期,血洒战场打击列强侵略,是爱国;建国初期,坚定政治立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爱国;改革开放时期,以经济为中心是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受时代因素影响的,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开展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多利用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各种新型媒体手段,增强爱国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感染力、说服力。其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国梦的精神思想基础。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4]當我们在思考如何做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必须要有一种目的性和理想性,向着什么方向,达到什么目标,都要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高追求的群体,就更应该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把人生目标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理想,在报效祖国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目标。再有,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动态反应的晴雨表,就必须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意识到自己认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爱国素养的高层次重要性,由大学校园辐射全体社会,以校园为起点,为中心,不断向四周扩散。让大学的“小齿轮”带动社会的“大齿轮”向“晴”转动,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转动,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四个自信”在爱国主义中发挥的重要基础作用,强调理性爱国,保持冷静正常的民族心态,辩证地认识全球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校期间能够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把自己锻炼为德才兼备的人,走向社会时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转化成爱国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代性,有理想性的爱国,让每一个大学生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终极目标,辐射全社会,让整个社会以此为目标,并通过“实干”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韩晓昌.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学术期刊,2007.03.030.

[2] 钱广荣.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N].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4)3.

[3] 陈锡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2(1).

[4] 边极,任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R].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 何建华.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N].http://tech.gmw.cn/newspaper/2016-09/17/content_116231079_2.htm,2016-09-17.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