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语言生活环境的营造
2018-06-02牛艳丽
牛艳丽
【摘 要】 本文认为当前普通话在现实中占据主流作用,方言以其特点和优势承载着地域文化,生活中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影响见证着时代变化。因此,应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形成以普通话为主,以方言网络流行语为辅,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三者共同发展: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行不悖;规范网络语言,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关键词】 普通话;方言;网络语;和谐语言生活环境
普通话是中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推广和使用普通话非常重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方言的存在以及网络语的使用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容回避。笔者就发挥普通话的主体作用和正视方言和网络语略谈浅见,以希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一、普通话在现实中的主流作用
语言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不通必定会阻碍社会发展和人们正常交往。中国56个民族存在大约73种方言,要消除沟通中的方言障碍,就必须学习普通话这一法定语言。因此,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明确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大力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信息传输高度发展的今天,人机对话、口语机译等即将进入社会,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是适应办公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必备条件。国家也将每年9月的第三周定为普通话宣传周,让更多的人自觉认识到说好普通话不仅是个人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促进交流、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说好普通话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方言的特点和优势
方言是一种地方语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既是一种地方文化也是一种感情情结,在艺术领域内有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有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
1、方言蕴含着多元的中国文化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特有的地域文化是以丰富多彩的方言为载体的。例如《楚辞》“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就是用楚地方言写成的,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色彩。方言代表的是文化的多样性,方言一旦丢失,一个具备地域特点的文化载体就消亡了,它涉及到文化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的消失,跟物种灭亡一样无法恢复。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苏州评弹或秦腔,那就不成为地方艺术。
2、方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中國有着丰富的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秦腔、评弹等,它们都是方言的一种延伸。如果没有丰富的方言,也就没有这么多彩的戏曲和说唱艺术。据有关资料研究,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和《水浒传》就是以不同的方言为基础写成的。
3、方言是普通话的重要源泉
方言能生动地反映当地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方言词语是来自生活的口语,历史悠久,普通话中很多鲜活的词汇来自于方言。有人说,四川方言的天生能力就是能把民众领进锣鼓喧天、锅碗瓢盆、家长里短的沸腾火辣生活。贾平凹之所以能生动质朴地展现老陕西的百姓生活,就是他完美地运用了地道的陕南、关中方言。正因如此,很多方言词汇如大排挡、写字楼、垃圾等不断进入普通话,为普通话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增添了无限活力。可以说,方言是普通话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传承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最厚道的体现者,也是含义最深刻丰富最生动活泼的语态形式。
三、生活中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影响
网络语即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有别于书面语言和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极其特殊的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具有追求时尚、多样变体、传播速度快、口语化极强等特点。例如“躲猫猫”“打酱油”“酱紫、稀饭”“水能载舟、亦能煮粥”“456、LS”“潜水、冒泡”“虫友”“香菇、蓝瘦”等。新词频频产生,有的频繁用于日常生活,有的变成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新成员”。
当然,网络流行语也有很多消极影响。它一反传统汉语的规范,创造了大量新词汇,影响了人们对词语的规范理解和运用。它的随意性和口语化,也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对汉语的书面表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既然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那么是应该封杀、规范还是任其发展?当代学者于根元这样认为:网络词语是新词新语的组成部分或延伸,是新词新语研究的重要对象。也就是说,许多网络流行语值得去研究和探讨。
四、以普通话为主,以方言网络流行语为辅,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
方言和网络语进入民众的生活,对普通话产生一定的冲击,也使语言生活环境呈现多元化。那么,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有它的实用价值,网络语见证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普通话应是全体公民普遍使用的交流沟通工具。因此,应在大力普及普通话的前提下,兼顾各地的方言特点,吸纳优秀规范的网络语,三者应相依共存、互相丰富、共同发展。
1、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行不悖
我国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语也是方言,普通所谓的方言也是方言,标准语也是方言的一种。”现今,普通话作为一种官方语言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但是历史悠久的方言作为绝大多数汉族人的母语(第一语言),它所积累的生活词语远比普通话词语丰富,普通话应从方言中广泛汲取营养。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处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像“自来水、洋房、沙发、咖啡、麦克风、黄包车” 等众多新词,包括一些上海话中原有的有特色的词语“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等,被传播到了全国各地,逐渐成为广泛使用的普通话词汇。
普通话应兼收并蓄,吸收大量有用的活词活语丰富自己。据记载《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可用词语有6.5万多条,加上大量的专业词汇,最多13万,与英语相比(可用的词汇估计有40万左右)相差甚远,所以,除积极吸收外来词语外,方言资源的开发和盘活会给普通话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所以普通话与方言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正确做法是:全面普及普通话,要提倡全体公民在使用普通话的基础上,记住乡音乡语,在地域文化中保留好方言,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实现普通话和方言统一性与多样性、主导性与辅助性的有机统一。平等对待方言,让方言在增进乡情中发挥独特作用;合理使用方言,让方言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用历史的社会的眼光看待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充分释放语言的多种语体功能,以形成自然和谐的语言社会环境。人类语言具有多样性,语言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将永远存在,我们要让语言更好地持续性发展。
2、规范网络语言,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网络语已走进人们的生活,不需要为网络语的产生而惊讶或指责,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关注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人们使用网络语的原因主要是省时省力,生动有趣,这正好符合网络快捷化的特点和要求。一些网络词会因使用频率减少而逐渐消亡,而有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网络流行词语,经过沉淀,词意和用法会逐步明确下来,可能会成为汉语言系统中固定的常用词汇。
网络语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独特的方式和魅力,它不属于大众语言和主流语言,但它是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这是网络信息传播时代的必然现象。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每一个新媒介的产生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網络语的出现,是信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追求新颖、时尚文化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不必惊诧也不必排斥。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语会随着使用频率的高低而自然兴衰。
综上所述,审视普通话与方言、网络流行语的关系,应坚持语言社会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全体公民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和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还应正视网络语言的出现,以客观包容的心态对待语言文化。在提倡文化繁荣的今天,大力普及普通话,在特定的场景使用各具特色的方言和时尚的网络流行语,营造民众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红莲,张立平.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青年文学家,2014.05.
[2] 谷向伟、杨林.探析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社科纵横,2010.07.
[3] 于根元主编.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前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