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之我见
2018-06-02张丽蓉
张丽蓉
【摘 要】 本文重点围绕如何调动农村“两委”干部积极性、创造性这一普遍性难题,提出从八个方面来加强农村“兩委”干部队伍建设:立足“提神换脑”,凝聚发展“正能量”;立足“充电补能”,增强实干“真本领”;立足“定标示范”,树立榜样“好典型”;立足“挖潜激活”,夯实增效“驱动轮”;立足“上派下挂”,增强互助“传帮带”;立足“保驾护航”,增强保障“人性化”;立足“阳光操作”,严格管理“一刀切”;立足“奖优罚劣”,设置考核“风向标”。
【关键词】 农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承担着县区大量的中心工作,征地拆迁、控违拆违、信访维稳、协税护税、项目推进、城市管理等等,这些工作虽然决策在“上面”,但执行却在“下面”。农村“两委”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落实者和带头人,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如何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县区一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直面的一道难题。本文试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从八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立足“提神换脑”,凝聚发展“正能量”
大力实行能人治村,把思想政治素质高,创业能力强,广大群众拥护,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中来,并从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实施机关单位与乡村、强村与弱村结对帮扶活动,在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上,为经济发展薄弱村理清发展思路、抓好支柱产业、提供优质服务,千方百计为集体经济发展“增速”、农民增收鼓劲。在社会建设上,以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重点,强化硬件设施、完善软件配套,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就学、就医、饮水等实际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立足“充电补能”,增强实干“真本领”
进一步健全完善村“两委”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县区、乡镇两级财政预算。注重学习培训的层次性,做到经常性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齐抓。支持和鼓励基层干部积极参加学历学习,对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可由区、镇、村集体、个人按比例承担学费。依托县区党校、专业合作社、农业基地、远程教育、“三会一课”等载体,采取“集中轮训、专题培训、异地集训、模范讲坛”等“三训一讲坛”模式,分党建示范村、城中改造村、特色农业村、民俗旅游村等类型,对农村干部实行精细化培训。
三、立足“定标示范”,树立榜样“好典型”
注重村“两委”干部典型培养、树立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近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制定培树方案,确保培树的先进典型近期发挥效果,远期发挥效应。二是老典型与新典型相结合。既注重受过表彰的老典型,又注重发现改革创新成绩显著、紧要关头事迹突出、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新典型,使新典型继承老传统,老典型体现新特点。三是定期交流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分纯农村、城郊村、城中村等领域提出培树措施,定期组织召开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参观示范点,交流特色工作。通过制作微电影、刊发简报、新闻投稿、开办专刊、设置网络话题等方式,集中宣传推介一批心系群众、作风扎实、群众认可的村“两委”干部。
四、立足“挖潜激活”,夯实增效“驱动轮”
打破身份、籍贯、地域等条条框框的限制,积极探索“自荐海选”、“两推一选”、“两推直选”、公开选拔、聘任制等方式。注重从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企业骨干、复员退伍军人、务工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中选拔和培养村“两委”干部。积极探索村“两委”干部跨村任职,采用以城带乡、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的办法建立联合党组织,从中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坚持管用、精干的原则,按照“公开、平等、择优”原则,采取由个人自荐、代表举荐,组织推荐,党委考核等“三荐一考核”方式,建立储备一批村干部后备干部人才库。疏通后备干部的“出口”,形成村级后备干部能上能下的选拔格局。
五、立足“上派下挂”,增强互助“传帮带”
全力为村“两委”干部提供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平台。以乡镇为单位,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及发达地区乡镇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习交流,邀请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来传经送宝;每年有计划的选派一些村“两委”干部到机关、发达地区乡村、企业挂职学习,增长才干;每年选派一批熟悉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驻村,帮助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区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制度,合理安排区级领导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大力开展“传、帮、带”活动;全力打造“双带两服务”示范村,由组织部门、农业部门牵头,全力将村“两委”干部培养成为“双带”致富能手。
六、立足“保驾护航”,增强保障“人性化”
按照地方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两委”干部的报酬,使村“两委”干部的实绩与报酬相统一。在经济收入方面,按照不低于本乡镇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村“两委”干部基本报酬,鼓励和扶持村“两委”干部领办集体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在资金、信息、技术方面给予倾斜。在养老保险方面,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为所有在职村“两委”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切实解决村“两委”干部的后顾之忧。在人身保障方面,由乡镇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体检,所需费用由乡镇财政负担;鼓励和支持村“两委”干部个人参加人身意外伤害、大病医疗等保险,区、镇财政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贴;为因公受伤、致残、死亡和发生其他重大意外事故的村“两委”干部给予一次性补助。在政治待遇方面,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具体办法,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中选拔镇领导干部、考录镇机关公务员、招聘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两委”干部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
七、立足“阳光操作”,严格管理“一刀切”
大力推行基层协商民主,坚持完善农村“三资”管理、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务监督制度和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等制度。切实搞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创设“阳光村务栏”,加强群众监督。建立健全村“两委”干部定期谈话制度,由上级党委书记定期与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谈话,挂点领导定期与其他“两委”干部谈话,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核实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及时发现和制止村“两委”干部的一些违纪违规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探索建立村“两委”干部廉政档案,全面加强对村“两委”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与管理。
八、立足“奖优罚劣”,设置考核“风向标”
建立完善村“两委”干部目标绩效考核办法,由各乡镇根据本地农村工作特点,按照“分类考核、实事求是、群众公认”的原则,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将农村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采取考核事与考评人相结合,考核日常工作与考核中心工作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并注重实绩,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本地区村“两委”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结果与绩效报酬挂钩,与工作岗位调整挂钩,与优秀“两委”主官考录公务员和进入镇党委班子挂钩。
总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事关政局稳定、民生根本,必须从稳定干部队伍入手,全面加强农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庆斌.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 中国国情国力, 2016(01).
[2] 管丽萍.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