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参与滇池水环境治理对策刍议

2018-06-02冯显茹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滇池公众参与对策

冯显茹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滇池水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参与滇池水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要创新制度重保障,完善机制管长效;全面全力强宣教,入脑入心提意识;群策群力聚民心,人人参与强监督;公开信息搭平台,拓宽渠道解诉求。

【关键词】 滇池;水环境治理;公众参与;对策

一、滇池水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

1、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连续4个五年计划将滇池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规划。2008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云南调研时要求加大对滇池的治理力度,认真抓好环湖截污、环湖生态等重点工程。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听取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情况汇报,要求云南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继续加大滇池保护治理力度。“十三五”开局之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精准治污”思路,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投资、更快的节奏抓好滇池治理。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一面镜子,努力打好新一轮治理攻坚战。

2、措施

打好“组合拳”,实施六大工程,提升治理成效。一是通过环湖截污工程,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二是通过引水工程,加快滇池水体置换;三是通过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实现入湖河道水质达标;四是通过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五是通过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改善和提高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六是通过生态清淤工程,有力减少污染源。同时,创新五项机制,为滇池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设置综合治理机构,进行综合治理;二是推行河长负责制,实行“三包”政策;三是引入市场机制,打造融资平台;四是加强机制创新,激发治污活力;五是实行环境问责制,实施结果严惩。

3、成效

通过上下统筹、各方协作、共同努力,滇池治理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遏制住滇池水质继续恶化的势头,滇池水质企稳向好。2015年,滇池外海为中度富营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2.4,除化學需氧量、总氮、总磷3项指标外(分别超Ⅳ类水标准0.6倍、0.07倍、0.06倍),其余指标均达到或优于Ⅳ类水标准;草海为中度富营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9.3,与2014年同期比较,草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4.5%,水体透明度上升7.9%。主要污染物5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磷的平均值分别降低35.4%、33.0%、31.1%、27.7%、27.6%、15.0%。草海在2015年有四个月水质为轻度富营养化。

二、滇池水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对策建议

滇池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成绩巨大。但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公众参与度低,公众参与面窄,参与机制不健全已成突出短板,严重影响了滇池水环境治理的整体效果。为全面推进滇池水环境治理,提升公众参与度,扩大公众参与面,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创新制度重保障,完善机制管长效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制度资源和调控模式,是政府回应公众参与的一种重要载体。为确保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滇池治理,应加大地方立法力度,制定《滇池保护治理公众参与办法》,对公众参与滇池保护治理作出制度安排。

研究制定奖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滇池保护。建立滇池保护公众参与评优创先工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设立滇池保护奖项,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畅通举报渠道,严惩违法排污行为,加大对举报人的奖励力度和保护力度。对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公开环境信息、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情况较好的企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有关规定优先推荐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或安排环保专项资金补助。

研究制定追责机制,对不同主体不当行为进行全面追责。公众在参与环境保护过程中,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应依法追究责任。建设单位在涉及滇池治理项目建设时,未按规定公开相关信息或在征求公众意见时弄虚作假的,应依法予以处罚。

2、全面全力强宣教,入脑入心提意识

提高滇池保护意识要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人对自然超负荷的索取时,就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其结果是人自身受到环境的惩罚,甚至危及生存。因此,保护环境实际上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二是强化家园意识。保护生态不仅仅是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护家园。滇池是昆明的“后花园”,滇池治理与昆明发展息息相关。如果家园因污染严重变得不宜居,那么市民健康将面临威胁,城市发展必受到制约。我们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像保护家园一样保护滇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滇池。三是强化责任意识。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保护滇池是726万市民的共同责任、神圣使命。

只有全面全力开展宣传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和强化三种意识。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给予政策支持,还需专门在各级各类媒体开办滇池保护专栏,举办滇池治理讲座、普及环境保护培训,切实提高公众的滇池保护意识。同时,要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将滇池水环境治理和保护作为核心内容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让滇池保护理念深入生活、融入人心。

3、群策群力聚民心,人人参与强监督

建立专家智囊团队。通过聘请专家、定向购买服务等形式,培养政府智囊专家队伍,对滇池水环境治理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性地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树立绿色企业典型。绿色企业蓬勃发展是昆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切实落实“三同时”制度,分布建立在线监测网络体系,及时监测并实时公布各类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便于公众监督。

壮大志愿者队伍。加大滇池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制订志愿服务章程,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根据滇池保护工作重点,精心策划公众喜闻乐见的各类环保活动。针对滇池水环境治理需要,组织志愿者深入企业开展摸底大调查,建立信息数据库,为“精准治污”取得一手资料。

组建市民监督队。面向社会,广泛动员,精选滇池保护监督员,协助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密切关注滇池水环境治理状况,及时检举违法排放行为。

4、公开信息搭平台,拓宽渠道解诉求

搭好平台,拓宽渠道,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可以为环境保护、滇池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扩大信息公开内容。信息公开平台不仅向公众公布滇池水质状况、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污染事故、环境立法、政策规划、行政许可、建设项目等信息,还要及时公开滇池流域采矿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及其生产经营单位的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情况。二是拓宽信息公开渠道;三是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学荣.滇池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策略探讨[D].云南社会科学,2015.

[2] 毕霞,杨慧明,于丹丹.水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河海大学学报,2010.

猜你喜欢

滇池公众参与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