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2018-06-02于海雁
于海雁
【摘 要】 该文较深入分析了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阐明了从“自然”和“文化”的维度下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奥康纳对资本主义的生态进行批判,从而引出他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奥康纳在分析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时,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虽然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但是在奥康纳看来,要想解决生态危机就只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第二重矛盾;生態批判;生态运动
一、奥康纳的历史唯物主义重构
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实现的目的就是建立人类历史与自然界和谐友好的生态关系,克服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技术领导下的技术决定论,为把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批判引向资本主义制度所引发的自然的异化和生态危机理论,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这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理论基石。
1、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内在缺失
奥康纳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上的,他反对把历史唯物主义和生态学对立起来,他指出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要观点就只是从技术关系的维度来规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之间的关系,就必然导致了“技术决定论”的理论倾向。奥康纳在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之前表明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着两大缺陷。第一,没有在主观性维度下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他们的本质是社会的,但是其根系是深深地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之中的,是脱离不了人和文化因素的。第二,没有在既有客观性维度、也具有主观性维度的视角下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他们既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文化”和“自然”角度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中是严重缺失的。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中,只是单纯地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并没有把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2、在文化和自然维度下的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奥康纳论述了在文化维度下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他认为“文化”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一定会把它归为上层建筑的内容,这也是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所认为的,根本就没有看到文化和经济基础的联系和交织,没有把文化从上层建筑中抽离出来,更多把经济和文化联系起来思考,因此决定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必有缺陷,也就是无法从文化维度下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能做的仅仅是从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资料和技术水平等要素来考察二者的关系,这样的研究必然是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推敲的。奥康纳特别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再是单纯视域下的本身,他们既受技术因素的影响,也受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对他们的研究必须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
其次,奥康纳论述了要在自然维度视角下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他指出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主要产生于生态时代之前,那时候根本不会把自然纳入到思考范围中,就产生了自然界内在的生态与物质联系以及自然本身在协作中所产生的影响都被忽略了。奥康纳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离不开自然的。从生产力的方面来看,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要素,比如化学、生物和物理规律是完全独立于人类系统而自主运行的,他们不依靠人类,以自身的本性自主发展,但是它们内在的属性和规律却时时刻刻对人类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力发展产生着影响。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会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和关系,比如社会形态、阶级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此可以看出必须要在自然维度下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清晰地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建立在技术关系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生态联系的基础上。
二、奥康纳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这一问题上,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所关注的重点和思考角度是不同的。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思考的是经济危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矛盾所引发的资本的生产过剩而形成的经济危机。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的则是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其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资本的生产不足所形成的。
1、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下的经济危机
奥康纳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向社会主义转型理论的缺陷的分析,为接下来对生态批判有着重大的作用。奥康纳表明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追求剩余价值下所造成的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强力剥削和压榨,由此就会产生购买剩余劳动产品所需的商品需求来源何处的问题,也就是需求不足,产品供大于求,这就必然产生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期,生产和技术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强调资本主义对劳动力和自然界的剥削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直接破坏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就在此基础上,奥康纳转变了研究重点,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转移到生态批判上来。
2、第二重矛盾下的生态批判
奥康纳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提出了一个第二重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种矛盾以及以此引发的两种危机,第一重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因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经济危机。第二重矛盾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其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引发了生态资源的耗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和生产的自我扩张,而自然界的无法扩张发展与此就形成了无法调节的永久矛盾。而且自然界的发展周期和速度与资本主义中的资本运行的节奏和速度完全是天壤之别,这二者的矛盾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现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是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资本自我扩张的无限性与自然界的有限性必然结局就是自然资源越来越高的耗费和挖掘以及对自然界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所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其二者下的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并且生态危机的发生反过来又会由于增加环境运动的成本导致进一步的经济危机。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的两重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在生态上的可持续是不可能存在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是避免不了的。实现他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是奥康纳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这就为他的理论发展设立了阻碍。
三、从社会主义实践失败中总结我国生态危机原因
奥康纳在分析完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理论原因和资本主义的反生态的本性之后,就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挖掘,这些原因放在我国生态危机的原因上面也是同样适用的。
1、赶超式的发展战略
在奥康纳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生态问题的第一条原因就是在追求发展上面的赶超式的发展战略。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歧视和包围,为了转变这种被压制的局面而追求经济的飞速发展,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这种模式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付出了惨痛代价。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大国,自然是避免不了这样的发展模式,在刚刚建国之初,我们就为了大跨步式的发展经济付出了代价,比如浮夸风和大跃进。经济开放之后,我们也是不断地追求经济的发展,根本没有关注过经济发展背后的生态代价。不断地侵占土地、不断地排放废气和废物、不断地开采石油等等,导致了我們的沙漠化和荒漠化严重,地下资源的枯竭和土地的下沉。就是在这种赶超式的发展模式之下,我们收到的是大自然发出的求救信号,严重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
2、加速的工业化
第二条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经济飞速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主动要求实行加速工业化来实现。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的影响不是其他行业所能够超越的,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是惨痛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严重的,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全球变暖和饮用水的污染,生活环境的变化,重金属中毒等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污染。
我国在赶超发达国家,追求经济的巨大发展时,主要就是通过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工业化对我国的环境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可估计的。正如上面所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活环境污染,重金属中毒现象一直存在着,并不断变换形式涌现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产业结构失调,过于偏重工业的急速超越所产生的问题。要求我们要调节产业结构,整合和取缔污染严重的工业,切不可以污染环境来追求经济的发展。
3、全球经济一体化
第三条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深受其中资本和市场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在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搬到土地和人力便宜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把原本属于发达国家的污染被转移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加剧。因而,奥康纳强调对于环境的治理需求全球的参与。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了WTO后,不断地追求经济的飞速发展,积极踊跃地进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之中,站上世界的高处。我们不可否认加入全球经济的发展之中,我们受益很多,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作为原本弱小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结构还不完善,经济发展方式不全面的情况下,也深受经济全球化之害。在经济发展早期,我们的人力和土地相当便宜,在资本家眼中,我们就是极好的海外建厂设厂良地,因此使得许多污染源严重的产业引入我国,导致了现在许多的生态问题。
虽然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但是在奥康纳看来,要想解决生态危机就只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不给我们任何喘息的机会,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和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无故增加自己的环境成本来限制自己财富的积累和资本的产生。社会主义则不同,他们追求的是人的幸福和平等,追求的是使用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的,不会一味地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人们的感受,而产生人与自然的异化。社会主义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坚持的是可持续发展。只有走生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生态问题。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奥康纳,康正东译,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雨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