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坞年画中的河南因素
——从五子登科门神谈起

2018-06-02毛智周

关键词:桃花坞文官门神

毛智周

图1、桃花坞五子登科门神年画两种

图2、江南地区文官门神年画

图3、五子登科题材的江南门神画

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中国南方地区年画的代表,素以精致典雅著称,具有鲜明的江南风格。但桃花坞的传统年画中却有一批风格迥异的作品,它们与本地的其他年画差别较大,而与河南年画相近。本文以其中最为典型的五子登科门神为例,兼及其他相似的作品,从画面布局、色彩搭配和面部处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其与江南桃花坞等地年画的差异及与河南年画的相似之处,并对其体现的艺术传播作一些思考。

一、桃花坞五子登科门神与本地其他年画的差异

五子登科门神,或谓五子门神、五子天官门神等,描绘的是五代后周时期燕山人窦禹钧养育五子俱登科扬名的故事。该题材在年画中多以门画形式出现,画面主要人物为一年长文官,五个儿童或在其怀抱,或在周围嬉戏,形式多样。因其符合百姓期盼多子多福、儿孙有成的心理,故在不少年画产地广为流传。桃花坞年画中亦有五子登科门神的作品,目前可见的有图1中的两种。

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是桃花坞传统年画的代表作,不少画集中都有收录。但仔细观察则不难发现,它们与本地其他众多的门神类年画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下面将从画面布局、色彩搭配与面部处理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桃花坞年画中留存至今的门神图案并不丰富,可供对比的同类作品相对缺乏。而上海小校场年画与南通年画皆源自苏州,其门神画与桃花坞保持了相对一致的题材与风格,有些作品应当就是覆刻桃花坞的旧样,(参考①[1]、②[2][3]。)因此,在以下的对比中,除桃花坞年画外,亦会适当选取上海和南通两地同类的年画作品。

(一)画面布局的差异

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与本地同类门神画的差异首先体现在画面的布局上。

江南地区典型的文官门神类年画如图2所示。不难发现,这三幅文门神画面上半部较为松散,突出主要人物,而次要人物则安排在下方,使得画面下半部相对紧凑,上窄下宽,布局整体较为舒朗。而桃花坞这两种五子登科门神的人物则均匀地分布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各部分疏密大致相当,人物之间的空白处用儿童手执的花卉、彩灯填充,上下宽窄基本相同,具有丰富饱满的艺术效果,与本地的其他门神画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4、江南门神类年画的色彩搭配

诚然,以上对比的江南年画中次要人物较少,或者没有次要人物,二者画面布局的差别某种程度上是由题材的不同造成的。但当地其他有关五子登科的门神画同样倾向于将五个儿童布置在画面下方,布局同样是上松下紧(图3),仍与桃花坞的这两对门神区别明显。结合其他方面的差异来看,这两对门神的画面布局的确不太符合本地年画的传统,其特殊性应当另有源流。

(二)色彩搭配的差异

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的色彩搭配也与江南地区的其他门神画有着不小的区别。江南地区的门神画中,左右对称的两张画面往往在相对应的位置使用不同的颜色。如图4-1所示,左右两张鞭锏门神的战袍、铠甲、腰带、抱肚等位置均使用了红蓝相对、红绿相对的配色方法,而图4-2左右两张五子文门神的官袍、袍上祥云、袖口、飘带乃至五子中的部分人物和乘坐的麒麟等位置也有相同的情况。这种色彩搭配为对称而相似的门神画作品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再看桃花坞的这两幅五子登科门神画,不论是主要人物文官还是次要人物儿童,也不论是袍服的整体颜色还是各处细节的配色,左右两张对称的画面都保持了高度的统一。图1-1左右两幅中儿童的衣物和执捧的石榴、香橼等的配色尚可观察到少许不同之处,而图1-2则几乎找不出两张画在配色方面有什么差异。这种配色方法使得对称的两张门神画色彩协调一致而稍欠灵活,同样与江南地区门神年画色彩的整体风格差异显著。

(三)人物面部处理的差异

人物面部的处理方法是人物画的重中之重,高超的“开脸”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各地的年画无不重视画中人物面部的描绘,并各有独特的“开脸”技巧。江南地区的门神画中,对主要人物面部的处理以图5中几种最为典型。

可以看出,江南地区门神年画主要人物的面部大部分套印橙黄为底色,少数右边人物面部施白粉而不套印橙色,以与左边人物形成对比 (图5-4)。在各部位的勾勒上,人物的眉毛多为数道平行的长横弧线,南通门神画左边人物则多以数道平行的短竖线作为眉毛,是其地方特色(图5-2、5-3);眼睛皆为单眼皮,上眼皮粗而下眼皮细;嘴巴皆为元宝嘴,上下嘴唇无明确界限,嘴角较平;胡须为数道平行的细线,并配以大块黑色。至于“开脸”技法,有些是先印出眉毛、眼睛、鼻子、胡须的轮廓,最后再加印黑色浓度更高的面部小印版以加重眉毛、眼皮、眼珠与胡须(图5-3),有些则只先印出耳、鼻的简单线条,其余部分全用小印版印出(图5-1、5-2)或手绘(图5-4);套印完毕后再以笔绘出嘴巴,并将眼底涂白以凸显精神;武门神的额头、眼底、颧骨、两颊、下颌等部位还要进行渲染(图5-1、5-2)。其工艺繁复,足见画匠对人物面部的重视,自然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充分体现了江南年画“开脸”的风格。

图5、江南门神年画主要人物面部处理方法

图6、桃花坞两种五子登科门神主要人物面部处理方法

而桃花坞的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画则显然不具备以上特征。两对门神主要人物文官的面部皆以桃红为底色,眉毛为波浪形的单弧线眉,眼睛为双眼皮,且上眼皮两道细线间套印一道红色,嘴巴上下嘴唇界限明显,嘴角微上扬,胡须为粗重的黑色块,并在眼珠、胡须处加印紫色以突出。在技法方面,除了简单的套印之外,看不到任何小版加印和笔绘、渲染的技法。“开脸”整体效果朴实刚健,但缺乏如其他门神人物面部那样丰富的表现力。这也是它们与江南门神年画特征的重要差别。

图7、河南地区文官门神年画

图8、五子登科题材的河南门神画

二、桃花坞五子登科门神与河南年画的对比

上文的分析已经指出,桃花坞的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在画面布局、色彩搭配和面部处理等重要方面都与江南地区主流的门神画差异明显,不符合本地年画的工艺传统,似乎另有所本。而对比各项特征来看,它们很有可能来源于河南地区的年画图案。下面亦将从画面布局、色彩搭配与面部处理三个方面对比,并列举河南年画中的相似作品。

河南地区年画分布较广,目前所知的产地有豫东的开封、许昌、周口、汝南,豫西的灵宝、卢氏和豫北的新乡、濮阳、滑县等。其中,豫西灵宝、卢氏的年画受晋南年画影响较多,豫南年画与鄂西北地区风格相似,豫北年画以版印加手绘的神像画为主,门神画则不多见。而豫东地区的年画基本皆源自开封,风格相对一致,品种繁多,代表了河南年画尤其是河南门神画的传统。[4]因此,下面选取的河南年画作品将以开封、周口、汝南等地的产品为主。

(一)画面布局对比

河南地区传统文门神年画品种繁多,以图7中几种为代表。总体来看,这四幅文门神画面的各部分都比较丰富,主次人物分布均匀,布局紧凑,整体呈长方形,显得饱满充实。有的亦将次要人物五子安排在画面下方(图7-2),但画面上方则突出文官手托的官帽簪缨、牡丹花瓶及儿童手执的彩灯,使得画面上下疏密相当。有些画次要人物较少(图7-3)或没有次要人物(图7-4),但也会用彩灯、梅花鹿、牡丹等图案填充画面空白,具有同样的艺术效果。这种布局方法与江南地区的同类年画有明显区别,而与桃花坞的两对五子登科门神相近。

将桃花坞的两对五子登科门神与河南地区流行的同题材年画对比,亦可发现明显的相同之处。除图7-1外,河南地区尚有图8中几种典型的五子登科门神。

不难发现,这部分河南的五子登科门神都是文官左右手各怀抱一儿童,另外三个儿童在画面下半部环绕文官嬉戏,其布局方法十分相似,是本地该题材年画的传统风格。桃花坞的两对五子门神同样符合这一构图传统。

(二)色彩搭配对比

在色彩搭配方面,河南地区的年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河南的门神画不少在左右对称的两张画面中使用相同的颜色,使得整对门神看起来协调一致。如图9中的两对门神,除了图9-1左右两张武门神所骑战马色彩对比较为明显,其他对应部分的用色则基本相同,仅在少数细节上有调整。当地门神年画色彩搭配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大量使用绿色,即多以绿色为主要人物袍服的底色,以黄色、紫色填充衣上花纹,橘红色大多在边缘处使用,水红色则多印在人物的面部、手部和武将的铠甲等处。这在图9的两对门神中亦有明显体现。这种配色方法为质朴刚健的河南年画增添了沉稳典雅的气息,也与南方地区门神年画以红蓝、红绿两色相对为主、注重配色变化以追求活泼、细致的手法差异显著。

相比之下,桃花坞的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左右两幅的配色十分一致,仅有少许不同之处。图1-2中主要人物文官的袍服以淡绿为底色,而图1-1中文官袍服的颜色则稍稍加深而变成了淡蓝色,虽与河南地区常用的草绿色和深绿色略有差异,但同属于绿色调,本质上仍然一致,而与江南地区常见的深蓝色和红色袍服差异显著。此外,文官人物的面部和手部都套印了水红色,也接近河南年画的做法。因此,它们的色彩搭配同样更富有河南年画的风格。

图9、河南地区门神类年画典型的色彩搭配

图10、河南文官门神年画主要人物面部处理方法

(三)人物面部处理对比

河南地区门神年画人物面部的处理手法同样富有特色,图10所示的两种面部形象即体现了河南地区文官门神典型的“开脸”方法。这类文门神多以水红色为底色(图10-1),有些则不套印任何颜色而形成“白脸”(图10-2)。至于面部各部位的描绘,人物眉毛基本皆为前端粗后端细的波浪形单弧线;眼睛皆为双眼皮,并在上眼皮两道细线间套印一道橘红色;嘴巴皆为元宝嘴,上下嘴唇界限明显,嘴角上扬而带有笑意;胡须为粗重的黑色块。技法则相对简单,除了套印外看不到其他方法的运用,仅在套印紫色版时加印一遍眼珠、胡须以加重颜色。这种“开脸”手法使人物五官简洁而鲜明,具有质朴自然的艺术效果,同样与江南门神年画工艺复杂而表现力丰富的“开脸”技巧形成对照。

再看桃花坞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的面部处理方法,无论是水红的底色、波浪形眉毛、红色双眼皮、色块型胡须,还是简单的套印技法,都与河南地区的同类门神画十分相似,因此也具有浓厚的河南年画韵味。

(四)河南年画中的相似作品

上面的分析将桃花坞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与河南地区的门神年画作了对比,二者在画面布局、色彩搭配和面部处理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具有相近的艺术风格。而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与江南地区其他众多的门神年画差异显著,综合来看,它们不太像是本地的原创,更可能是对河南年画的借鉴。

事实上,在河南年画现存的传统图案中,亦可发现与这两对门神十分相似的作品,如图11所示。

这是河南地区两种典型的五子登科题材门神,具有浓郁的河南年画传统风格。对比图1-1与图11-1桃花坞和开封的两对五子登科门神,不难发现它们不仅在画面布局、色彩搭配和人物面部处理等方面很一致,不少细节亦有颇多相似之处,如文官袍服胸前团龙的形态,袍服周身的梅花纹饰,五个儿童的姿态及执捧的彩灯、如意、牡丹、香橼、石榴、寿桃等,不胜枚举,几乎可以说桃花坞的这对五子登科门神就是河南年画原作的翻版。而图1-2和图11-2桃花坞和周口的两对五子登科门神虽然在文官袍服纹饰、儿童姿态和执捧的物品上稍有差别,相似的地方还是主要的,应当源自同一模板。

三、桃花坞年画对河南年画的借鉴

综上所述,桃花坞的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在画面布局、色彩搭配和面部处理等方面都与本地的其它年画差别显著,而与河南地区的同类年画十分相似,且河南年画中又有类似的作品作为模板,那么它们应当是借鉴河南年画的产物。

图11、河南五子登科文门神中相似的作品

这种借鉴不是简单照搬,而是在模仿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本地年画的因素。河南年画线条刚劲有力,有阴(细)有阳(粗),而桃花坞的这两对门画线条较为纤细,变化较少;河南年画色彩浓重,对比鲜明,尤其是绿色更为突出,桃花坞年画在借鉴时则将河南常见的浓绿色改为了淡绿色或淡蓝色,使整个画面的色调更富有淡雅的江南意味;在为图1-1中的儿童“开脸”时,桃花坞的匠人没有照抄河南的做法,而是采用了本地更为流行的月牙形眉毛,并在下眼皮处勾出眼窝,突出了儿童的俊俏活泼(图12)。

图12、各地年画儿童人物面部处理方法

图13、桃花坞年画中其它与河南年画相近的门画作品

不过,由于是对外地年画作品的模仿,这种借鉴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到位之处。如图1-1中文官袍服上的团龙与梅花图案与原作相比就略显呆滞,儿童执捧的牡丹、香橼、石榴等物也不够细致。图11-2中文官怀抱的一个儿童一手执竹笙,一手执莲花,谐音取“连升”之意,是民间年画中的常见搭配,而图1-2的翻版则将莲花换成了牡丹,意义全变。创作年画的画师自然明白一幅作品中各种意象的形象与含义,但模仿者却因不懂原意而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这种情况在年画图案的传播过程中比比皆是。桃花坞这两对门神细节处理上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们是模仿其他地区年画而来的。

而类似的情况在桃花坞绝不仅限于这两对五子登科门神,其他门画中也可以观察到此类现象。图13-1、13-2两种门画也是桃花坞年画的代表作,但它们的画面布局相对饱满,整体风格朴实刚健,同样与本地其他年画有一定差异。而河南年画中亦可发现如图13-3、13-4这样相近的作品,似乎也是桃花坞这两种门画的原本。当然,二者在画面细节、色彩搭配、人物面部处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能是本地画师加工后的结果,但总体上仍然保留了质朴的气息。

桃花坞中尚有如图14中的一些门画富有河南等北方年画的风格,画面饱满而简单朴实,尤其是图14-1中刘海的“开脸”与河南年画同题材的人物(图14-3)十分相似,其图样或许也来自河南。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看不到它们在河南或其他北方地区年画中的原本,不过说它们的图案来自于北方,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总而言之,桃花坞年画借鉴河南年画的现象绝非个例,而是存在着一批很有可能来源于河南等北方年画的作品。这类画作几乎皆为门画,其他品种的年画则十分少见。而从历史来看,这种现象可能与清末桃花坞年画发生的重大变化有关。

清代前中期,苏州的年画作坊大多集中在冯桥、山塘、虎丘等地,但太平天国中这些地方兵燹甚巨,原有的年画字号和画版损失惨重,残存的部分店铺有些迁至城内桃花坞继续经营,不少则搬到了上海小校场以避兵灾,苏州年画一蹶不振,逐渐衰落。不久后,西洋石印画和月份牌在江南地区渐渐流行,又使得传统的木刻水印年画失去了城市市场,苏州年画则将经营重心转移到了乡村地区。[5][6][7]而乡村地区购买力有限,人们大多只负担得起价格低廉的年画,原先雕版细致、工艺繁复的年画已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风格质朴、工艺相对简单的北方年画在审美情趣和制作成本上都更接近乡村市场的需求,也更容易被追求效益的年画作坊吸收借鉴。

至于为什么这类年画以门神画为主,一方面是因为门神画是百姓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年画,在乡村市场中更能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北方地区门神画品种繁多,形式丰富,可以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此外,桃花坞年画现存门神年画品种较少,且其中不少都具有河南等地北方年画的风格,而当地原创作品或许在动荡中大多散佚,而这种借鉴与吸收可能恰好填补了当地门神类年画的缺失。

四、结语

本文将桃花坞的两种五子登科门神年画从画面布局、色彩搭配及人物面部处理这三个重要方面分别与江南地区及河南地区的门神年画进行了对比。笔者认为,这两对门神画面布局饱满,色彩搭配一致,人物面部处理手法简洁朴实,与当地同类门神年画舒朗的布局、对比活泼的色彩及繁复的“开脸”方式有较大区别,而与河南年画的风格相近。结合河南年画中相似的作品来看,这两种五子登科门神的图案应当来自河南。桃花坞年画中尚有其他不少同样富有北方韵味的作品,说明当地年画曾对河南等地的北方年画有较多借鉴,其动因则可能是清末桃花坞年画的衰落及其市场向农村的转变。

我国各地的木版年画作品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图案的影响范围甚至可以覆盖相当大的区域。这种民间印刷品的传播事实上可以反映人群流动、商贸往来、技术扩散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这无疑是研究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本文以桃花坞年画为例,分析了其中异于江南年画风格作品的源流,并对这种借鉴做了解释,管中窥豹,难免挂一漏万,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相关的研究。

注释

①上海小校场年画大致始于清道光年间,最早的画店“飞云阁”由苏州画商项燿创办。太平天国攻陷苏州后,苏州不少画商与画工至沪避难,在小校场重新营业,促进了上海年画的繁荣。

②南通年画大致始于清末,当地画商王金华苏州贩画时学会了年画制作工艺,回到南通后开办了年画作坊。

图14、桃花坞年画中其它富有北方气息的门画及河南同题材的年画

图片来源

图 1、2-2、2-3、3、4-2、5、6、12-2、12-3、13-1来源于王海霞,薄松年,赵文成.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江苏 浙江 上海卷

图2-1、4-1来源于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

图 7、8-1、8-2、9、10、11、12-1、13-3、13-4、14-3来源于王海霞,薄松年,任鹤林.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河南卷

图8-3来源于国家图书馆馆藏年画(国家图书馆网站)

图13-2、14-1、14-2来源于姚迁. 桃花坞年画

[1] 张伟,严洁琼.晚清都市的风情画卷——上海小校场年画从崛起到式微.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7-8.

[2] 陈玉寅.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及其影响.文物,1960(2):33.

[3] 凌虚.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支系分布及艺术形式、风格特色.上海工艺美术,2010(4):32.

[4] 王海霞,薄松年,任鹤林.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河南卷.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5:1-13.

[5] 李明.桃花坞年画与吴地民俗文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86-87.

[6] 倪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东南文化,2000(2):6-7.

[7] 王稼句. 桃花坞木版年画.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4-6.

猜你喜欢

桃花坞文官门神
足球场上的“门神”
门神想吃立夏饭
小小的家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有趣的门神
陕西华阴市唐宋素墓发掘简报
桃花坞与梅花岭
西方文官制度中职务常任原则的演进与嬗变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
北京政府时期文官任用制度的运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