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课题背景下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8-06-02赵慧蓉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院校

赵慧蓉

图1、海绵城市示意图

图2、2017年风景园林学会年会主题为“城市双修”

一、中国景观设计的当代课题

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中国在景观建设中面临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也在不断寻求探索解决之道,致力于打造新型的生态文明城市,一些比较新兴和热门的景观课题也随之产生,引发了景观设计的学习者和从业人士的积极学习和研究。

(一)海绵城市景观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建筑密度增加、不透水铺装面积扩大以及城市绿地面积紧缩致使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严重受阻,由此引发了城市雨洪、河流水系污染及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2014年11月,中国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体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这是在结合外国实践经验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城市健康发展模式的积极探讨(图1)。

总体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受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技术基础设施除了自然河流、湖泊、林地等外,城市绿地受到高度重视。在满足绿地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研究适宜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规模与布局方式、与周边汇水区有效衔接模式、植物及优化管理技术等,可以显著提高城市绿地对雨水的管控能力。

(二)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

如今,快速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土生态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遭受严重打击,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缺乏科学指导。2016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实施《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各个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将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提高到了重点项目和课题的位置。目前,全国已涌现了许多美丽乡村、特色小(城)镇的优秀建设案例,比如浙江安吉。但是,如何努力做到提高乡村居住环境水平,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加强乡村的文化景观建设,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制约乡村建设的无序化发展,推进美丽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的耦合发展,有机地引导美丽乡村建,这仍然是景观设计专业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内容。

(三)城市双修

为积极应对近年来中国快速城市化所暴露的各种“城市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提出了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核心的城市双修战略。目前,中国仍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自然资源、土地空间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日渐频繁导致城市的负荷也逐渐增加。以至于我国目前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都遭遇到多方面的威胁。2017年11月风景园林学会的年会就围绕“‘风景园林’与‘城市双修’”的主题而展开各方面的讨论。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生态保护、修复等内容是景观专业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图2)。

图3、 企业设计师参与课堂教学,介绍方案设计经验和电脑绘图技巧。

图4-1、师生长沙岛进行实地调研

图4-2、长沙岛农生态园农家乐改造方案(学生作品)

(四)数字景观

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关注事物的形态,更关注事物形态背后的规律。例如我们用黄金分割、空间尺度、韵律色彩等解决形态的“美的规律”,也需要用生态绩效、生境构成、参数化设计等解决生态的“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的运用催生相应的科学技术。如今,数字化的景观研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景观设计研究、设计、营建与管控的各个过程:从数据采集分析、虚拟现实与表达、数字模拟与建模、参数化设计与建造到物联传感与数字测控等,数字景观无处不在。

二、时代课题背景下凸显的课程教学问题

从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与景观专业密切相关的热点课题中,我们不难发现,景观设计专业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非常高,景观设计中所包含的科学技术含量越发复杂、精深,景观建设对工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一个一级学科走向规范,寻求更广泛并深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如此迅速变革的专业行业领域,艺术院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问题接踵而至。

(一)行业引领趋势明显,教学跟进被动缓慢

景观设计专业是科学、技术和艺术高度统一的应用型学科。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中实践性强的特点尤为突出。因此,纵观整个景观行业、企业和相关院校,行业企业在专业领域的引领趋势不可否认。与其他一些科研性质强,高等院校引领行业的专业相比,景观设计的教学在引领行业或企业方面很难有突破,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受到学时少、师资薄弱、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多方面影响,教学一直都比较被动地在适应行业企业的各种变化,甚至许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相对滞后,这与越来越高的专业要求和人才需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二)学程限制,课程所涉及专业知识浅表化

高职院校基本是三年的学程编制,一般学生进校完成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二年级才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学习,除开三年级下半年的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时间,真正在校接触和学习专业课程只有一年半的时间,这对于学科综合度高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来说是很短的,也是不够的。因此,课程教学就会压缩或删减课程内容,不同学校景观设计课程设置标准不同,也使得不同学校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设置上相差较大。并且,教学中还存在内容覆盖面过广等问题,导致所学专业知识浅表化,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核心技能的引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模糊性。

(三)实训类课程技术运用较单一,技术含量低

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更多以实训类为主。但是目前景观设计课程中所包含的实训内容往往只是侧重电脑制图,注重的是图面效果,对实际施工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对景观项目的建设过程难以理解,导致学生的设计方案可操作性非常弱,图面设计和文本总结停留于图面效果,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因此,学生在面对真实就业需要时,很难胜任较高要求的岗位。

三、新时期艺术类高职院校景观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景观设计课程中出现的几类问题,笔者从所了解到的相关院校以及本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探索解决之道,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项目驱动,积极与企业行业对接课程内容

项目制教学法在多数高职院校中都有所使用,项目制教学法即项目引领,教师将各个知识点贯穿在项目完成的工作过程之中,在过程中传授知识点,能较为真实地让学生领会景观设计的流程和工作要求。教师在遴选课程项目的前期就需要做到积极对接行业企业:一、选取行业企业中典型代表性的真实项目作为课题,特别关注时事热点;二、邀请企业设计师或骨干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与指导;三、针对城市景观的新现象或新问题可以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新课题、新课程;四、将先进的前沿设计技术、工程技术引入课堂,缩小职业教育与实际就业之间的差距(图3)。

(二)实行跨界教学,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景观设计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课程教学应该大胆开拓边界,实行跨界教学。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有其主导性和专属性,我们可以实行校内跨专业进行课程合作,例如景观设计可与雕塑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合作,将景观设计中的雕塑小品、城市家具等内容的设计环节进行课程合作,完成项目中对其景观元素或设施产品的配套设计。或者通过与数字艺术等专业合作完成景观设计中数字媒体、后期效果制作等内容,有效突破课程的专业局限。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行跨校合作,但更为切实可行是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有限的学程内无法开设过多专业课程,我们可以用知识模块的方式将专业内容进行课程内的整合。如将景观设计中牵涉到的生态设计、城市规划、植物景观设计以及城市景观热点课题作为知识模块,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就穿插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掌握并进行运用。在有限的课时之下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最大化的补充。

(三)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属于核心专业课程,其授课及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就业,但受到有限的课时和学程的制约,课程教学不可能覆盖全面的知识领域,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培养尤为重要。首先,理论概念知识的传授摒弃灌输式的方法,改为引导、启发、提问的方式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其二,课程的实训内容尽可能多地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实操,引导学生拓展设计领域,分组观摩,增加交流;其三,在高年级的景观设计课程中让学生明确景观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以及职业构成,让他们清楚后续学习或入职后仍需要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的工作室教学能从工作室的项目划分和实际项目运作中对学生起到较好的职业方向的引导。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基业景观设计工作室近两年在柳建华老师的引领下,带领学生一直从事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改造实践。从新农村建设的政府文件、法律法规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景观项目中,学生真切实在地与苏州当地农村接触,通过专业实践帮助农民改造农舍,修缮庭院,很好地结合了时代课题,较好地进行了专业实践和训练(图4)。

(四)注重“主题”式教学,突显艺术类高职景观设计教学特点

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应具有自身的教学特色,那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同样要着重体现艺术类院校的专业特色。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在设计的参与度、审美意识以及设计表达上普遍更具有优势。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更注意突出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创意思维的培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普遍实行的主题式教学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体现。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环艺专业在二年级开设“景观设计专题”课程,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课题的展开。主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开发,学生围绕主题立意,构思主意。如案例中,教师给学生限定了设计中的几个关键词:生态园林、网、朴树、七巧板、彩虹,学生任选三个并适当加入自己的关键词进行设计创作,可以围绕主题进行构图形态的演变,也可以借由主题延伸到其他景观要素进行设置等(图5)。主题的提出旨在让学生在限定的条件下发挥设计创意,让设计思维和理论具备逻辑可推理性。这种方式是艺术和技术的良好结合,非常符合理性创作为特点的景观设计学科。主题创意的优劣,往往还是项目设计的亮点和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

通过课程的分析和思考,在新时代的课题背景之下,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应顺应时代和行业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以满足就业要求为直接目标,控制课程内容,适当取舍并辅以关键核心技能的训练,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概念,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意度,形成艺术与技术良好结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模式,以此形成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的对应关系。

图5-1、学生运用七巧板、朴树和生态园林等设计主题关键词进行设计构思。

图5-2、主题式景观设计学生作业过程内容

图5-3、主题式景观设计学生作业过程内容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院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