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本浚源 传承创新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研培实践探索

2018-06-02赵罡刘禹

关键词:美院传统工艺苏州

赵罡 刘禹

组织传统工艺传习之一

组织传统工艺传习之二

组织传统工艺传习之三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着眼于完善传承链条、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的一项新举措。它以非遗中覆盖面最广、最能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类项目为切入点,委托高校等相关单位组织研修、研习和培训,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振兴传统工艺。

自2015年6月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以来,到2017年底,研培计划已经在全国78所高校开展。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作为全国首批入选18家试点院校之一,参与研培计划已经有两年半。

苏州工艺美院在研培教学工作中,尊重传承人群的从业经验,遵循“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探索中收获了有益的经验,研培计划作为新生事物,在这一段实践过程后,其经验需要总结。此外苏州工艺美院作为地方院校,利用自身现有条件,扬长避短进行研培教学,探索出的具有特色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模式也值得总结。笔者想用“固本浚源”来概括苏州工艺美院的非遗研培实践。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思是: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非遗传承人群的研培要着遵循统技艺的原真性保护原则,立足传统技艺的本源,促进传统工艺振兴。

一、对研培计划的认识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手工艺人在技艺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出极强的‘守旧’特征……大量手工艺人都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文化圈内,在其世代相承的工艺规范内坚守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手工艺知识的创新是滞后的,手工艺人的知识体系更多地体现为继承。但这种属性恰恰和两千多年的农耕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1]农耕社会下的传统手工艺的保守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剧烈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工艺想得到振兴,需要高等院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为非遗保护提供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传承实践能力。高校与手艺人的联系其实相当密切,新中国建立以来这种联系就没有中断过。无论是手艺人进艺术院校进修,或大学生从艺术院校毕业进入传统工艺行业,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苏州工艺美院也曾多次承办各种工艺美术大师的进修班,学校自身也培养了大批学生进入传统工艺行业。

在两年多的研培实践中,苏州工艺美院越来越意识到非遗研培工作与传统的教学工作有相当的不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是根植于民族民间土壤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能脱离生产者和享用者而独立存在。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研培工作正是对传承人群的培训,在工作中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原则。201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特别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和鲜活本质应持续获得尊重。真实性和排他性不应构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担忧和障碍”[2]。

研培并不是取代原有的师徒传承而是要提高传承人群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坚持“教师傅所不教,教师傅所不能教,师傅能教的由师傅教”[3],通过设置美学原理、美术基础以及材料、设计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帮助传承人群更加自觉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传统工艺的精髓,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精湛技艺 ,解决创作和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和实践、考察及同业或跨界交流, 帮助传承人群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增加对行业动态、社会需求的了解,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短暂的研培学习,并不能也不会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通过交流学习,“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助力传统工艺振兴。

作为一项新举措,社会上有不少专家学者对研培计划表达过反对意见,要么认为非遗应该自生自灭,不值得花纳税人的钱去培训传承人;要么认为将传承人送进大学进修,会破坏非遗的原真性,导致均质化和一刀切。二者均未意识到大学对于非遗保护的责任与特殊作用,同时也没看到“非遗进高校”对于完善和丰富大学知识体系所具有的积极意义[4]。

二、研培实践的探索

基于以上对研培工作的认识,苏州工艺美院贯彻文化部研培计划“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基本要求,依据自身的综合优势,探索出有自身特色的研培模式。

(一)以传承人为中心,组织研培教学

非遗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非遗保护的核心[5]。苏州工艺美院以传承人群为中心,在研培过程中尊重传承人,尊重传统;与传承人群平等交流,不搞灌输式、居高临下的教育。按照研培计划中“研修”“研习”和“培训”三种类型[6]学习进修的具体要求,结合研培工作的特点,在研培班组织和课程设计上,做了针对性的设计,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苏州工艺美院依据“跟项目、整建制、成氛围”的原则,多围绕一个或多个有相通之处的项目,集中招收一个地区的学员,如一个县、一个乡或几个企业、作坊、合作社的学员。如重庆传统技艺研修班、武强、绵竹、杨家埠木版年画创新应用研修班等。“人类的行为是由人们所获得文化控制的。人如何养育和繁衍,如何穿着和居住,在实际上和伦理上如何说话和看世界——他所利用的一切文化形式,都以历史上的创造为基础。既然它们是在历史上被创造出来的,就不能通过遗传来传递,然而他们却必须流传下去——前辈们所发现的东西,必须有益于后代。那么,他们就必须用另一种纯精神的保存形式,而不是由遗传来传递,这种保存形式被叫作传统。知识和技巧通过传统,就像火灾前线的水桶一样,被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并按他们前辈的榜样和教诲,传递给后代。”[7]从哲学人类学上讲“传统”是人类文化保存和传承的形式。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多还是师徒传承、父子传承,传统工艺之间的交流较少,这样的班级设计让传承人除了能在研培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收获,还能让学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形成持续性的学习研讨创作氛围。

第二,由于研培对象,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传统技艺类别,非遗传承人存在个人背景、地域文化、技艺传承等的差异,在设置研培课程时,苏州工艺美院坚持因材施教,形式多样的原则,适应各类研培人群的差异,以期最大程度地满足非遗传承人群的研培需要。研培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受训人群的实际情况,针对传承人不同的技艺背景,加强研培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教学形式多样,坚持基础培训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苏州工艺美院与学员来源地各省文化厅开展了训前学员情况调查。为了解学员专业情况、学习情况、培训需求,为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在调查结果基础上根据学员的培训需求调研,以文化部“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原则,制定课程方案,设定了美术基础、设计基础、拓展课程、主题创作与交流四大板块,包含15门具体课程。(见表一)

学员张庆雄的砚雕

培训过程中,带领学员对相关技艺实训工作室、非遗企业、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工艺美术专业市场等进行专项考察。系统的艺术培训机制为学员之间建立了一种畅通的沟通渠道,增强了学员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不同技艺类别、同类技艺不同门派之间的认同感。

第三,培训过程中,苏州工艺美院借鉴教育部的国家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基地的考核模式、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包括网上双向评分、学员追踪。所有课程安排专人全程摄录像,便于课程的观摩与评估以及今后相关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第四,研培课程结束后,举办学员作品汇报展,激发研培学员荣誉感,扩大传统工艺的影响力。

(二)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引智参与

在学院自有师资的基础上,在培训中,打破校际专业壁垒,坚持开放教学和项目融合,建立一个多元立体的师资库,组合多种教学资源共享。在培训中,积极邀请传承人和非遗专家结合所从事的工艺门类及研究成果,现场为学员授课。以2017年度为例,培训教学团队共有45名教师,其中主讲老师20名,含国家、省级非遗传人2名,教授(研究员级工艺美术师)7名,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9名,讲师2名。引智的专家中不仅有知名的非遗研究专家、学者,也有亲身在传统工艺行业坚守的非遗传承人。

授课专家和传承人综合研修班的特点,开设不同的主题讲座,通过中外美术通史、中外工艺美术通史,工艺美术概论、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文化史、民俗学等一系列讲座,让学员了解非遗文化、设计文化、市场营销、相关法律法规等,了解各工艺门类的风格、流派,了解如何针对市场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了解电商等新兴商业模式,学会尊重和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除了积极吸引专家学者之外,依托学院“爱手艺”微信平台,对于采集到的非遗传承人信息,建立影像、文字、图片等档案留存,启动“智库计划”,使之成为今后教学、学术交流和田野调查的基础资料。利用互联网介绍研培项目取得的成果,在更为广阔的网络环境里推进传承人群之间、传承人群与民众间的信息交流。将非遗传承人群培训与开展艺术教研结合起来,与完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注入本土和民间灵感,从传统文化和非遗中汲取教学养料。

(三)进行学员回访,注重实效

培训结束后学院还组织专家团队对学员开展回访。在2017年7月底至8月初,利用暑假对“2016年传统雕刻重庆、贵州、新疆研修班”的部分学员进行实地“家访”。在重庆调研8个区县,回访近20位学员;在新疆走访了乌鲁木齐、哈密、巴里坤三个地区,回访25位学员;在贵州走访了威宁、雷山、丹寨、榕江、黎平、从江、贵定等八个地区,回访了56位学员。

回访研培学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学员的创作思路和想法,同时调研真实的传统手工艺环境,共同探索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让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借助回访的契机,充分听取传承人的反馈和意见,继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研培方案。也希望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行业协会、院校、传承人共同合作,培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振兴民族传统手工艺。此外,通过回访了解学员创作的情况,为后期的学员作品汇报展打下基础。

表1、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研培课程表

除了对上一年度的学员进行回访,培训结束后学院还组织专家团队对学员开展追踪辅导。其中有不少典型案例,如重庆漆艺手工艺人秦燕参加了重庆传统技艺研修班的学习。秦燕在2009年进入大松漆器厂做漆艺设计师,拜重庆漆艺大师张书瑶做老师。后又拜漆艺大师王宗秀为师。一直从事漆艺的制作。在苏州工艺美院研培中,秦燕接触到很多创意设计的知识,并且通过参观考察开拓了眼界。离开苏州后,除了向王宗秀老师学习重庆漆艺的传统技法外,还在尝试着制作实用性的器皿,比如茶盘,茶杯,首饰类作品,她还在另外一个学员罗守军位于磁器口的店铺内进行了尝试性的寄卖,以测试市场对她制作的漆工艺作品的认可度。通过培训,秦燕认识到不是漆艺没市场,是观念没打开,老是做一些传统样式的、缺乏创意的、费工费时的漆画作品。在苏州、福州、扬州,做漆艺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好,他们的作品更有生活气息,现代趣味、原创意味也很浓。

(四)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助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传统工艺工作站是由文化部支持高校和企业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与当地传承人、企业和行业组织合作设立的政校行企多方合作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苏州工艺美院在贵州建立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以工作站为平台,开展了贵州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学历班的建设工作,完成了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中国刺绣研修班、贵州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贵州非遗管理干部培训班、雕刻技艺培训班、黔东南文化管理干部培训班等项目班级9批次,培训非遗传承人群400余人。许多传统工艺因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乏人问津,传承人因为自身的生活压力,放弃传统工艺的制作。面对这样的问题,在开展研培工作的同时,苏州工艺美院积极助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项兆伦副部长指出:“振兴传统工艺要‘用’字引领,为当代生产生活所用,为人们丰富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所用,既要有用,也要好用”[8]。学院积极联络广州例外、熙上、深圳非遗生活、苏州圆融集团等近10家文创机构进入贵州开展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深入开展传统工艺研创合作,促进传统工艺品走向市场,扩大就业,促进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通过借鉴文创机构对市场的理解,帮助传承人群、手工艺人了解人们需求、消费的变化,了解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丰富创作设计,拓展门类品种。此外在文化部引导下,工作站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营销机制,在苏州探索设立传统工艺品销售平台,帮助传承人推介传统工艺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扩大品牌效应。仅以黔东南州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7上半年仅该州参加由文化部、教育部联合主办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学员,以“传承人+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创业的就达22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逾7.5亿元,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的学员并带动就业人数在9500人左右,其中贫困人口占就业总人数的58%,每家企业平均带动就业人数47人,实现带动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2.2万元[9]。

三、结语

苏州工艺美院在课程设计上本着“强基础、拓眼界”的原则,集中学院优质师资,外聘专家团队,为学员奉上理论丰满、实践高效的培训模式;在教学工作上,先期开展培训学员的调查,开展调研,因材施教,帮助学员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借助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向的研培,扩大非遗的传承人群,提高他们传承和创新能力,助力传统工艺振兴,还能通过传统工艺实现文化助力脱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持续实施有利于促进整个非遗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让传承人的创作意识和工艺技法产生变化与提升,促进传承人社会身份的认同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之中。研培计划实施的意义,是交流也是探索,苏州工艺美院在研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研培模式的探索,是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落实与执行中的成果之一,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1] 孙发成.“守旧”与“纳新”——“非遗”保护中传统手工艺人知识体系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6-16.

[2] http://www.crihap.cn/2016-10/31/content_27228556.htm.

[3] 李韵.文化部非遗司负责人就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答记者问.光明日报,2016-02-26.

[4] 陈岸瑛.时代转折中的非遗传承与传统复兴.装饰,2016(12).

[5]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46.

[6] 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701/t20170125_490619.html

[7] (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闫嘉 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15-216.

[8] 王学思.2017年非遗研培计划经验交流会举行.中国文化报,2017-11-20.

[9] 王学思.以文化育民、富民、惠民贵州着力推进非遗传承发展.中国文化报,2017-10-31.

猜你喜欢

美院传统工艺苏州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美院张老师评画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奇葩美院(完结版)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