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逐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2018-06-02么娇子
么娇子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出现的复杂综合征,以呼吸困难、乏力、心慌、发绀及水肿等为典型临床症状,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临床主要采用强心、利尿及扩血管等方法治疗[1-2]。中医药能够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及多环节防治心衰,延缓或防止心室重塑,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提高生活质量[3]。笔者采用真逐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4》[4]制定,阳气亏虚、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参照《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5]制定。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及阳气亏虚、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年龄18~80岁;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预期对试验方案具有较好的依从性。排除标准: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控制不佳;合并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缩窄性心包炎、梗阻型心肌病及感染性疾病;合并脑、肾、肝及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合并老年痴呆、精神病等精神障碍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就诊前1周内应用了可能影响本研究疗效评价的药物;对试验药物过敏;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52~79岁,平均(62.47±9.35)岁;病程 2~11 年,平均(5.63±1.42)年;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7例、Ⅲ级38例;冠心病3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5例,缺血性心脏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治疗组65例,男性32 例,女性 33 例;年龄 55~80 岁,平均(63.50±8.96)岁;病程 1~9 年,平均(5.81±1.55)年;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30例、Ⅲ级35例;冠心病3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3例、缺血性心脏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级分级及病因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4》[4]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方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真逐饮治疗(组成:制附子15 g,干姜 10 g,茯苓 15 g,炒白术 12 g,石菖蒲 15 g,郁金 15 g,薤白 12 g,桃仁 12 g,红花 9 g,牛膝 15 g,川芎 12 g,当归 12 g,芍药 12 g,生地黄 10 g,厚朴12 g,桔梗 3 g,柴胡 6 g)。 每日 1剂,水煎至 400 mL,早晚分服。两组均治疗28 d。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喘息、乏力、心悸、气短症状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按症状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每博量(SV);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以NYHA分级方法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为主要指标。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及2级。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或恶化。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喘息、乏力、心悸、气短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喘息、乏力、心悸、气短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喘息、乏力、心悸、气短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喘息、乏力、心悸、气短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 间 喘息 乏力 心悸 气短治疗组 治疗前(n=65)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4.43±0.82 3.86±0.71 4.55±0.87 4.27±0.69 0.67±0.35*△ 0.52±0.23*△ 0.72±0.39*△ 0.64±0.30*△4.49±0.78 3.80±0.75 4.61±0.80 4.22±0.73(n=65) 治疗后1.25±0.40*0.98±0.33* 1.46±0.52* 1.17±0.46*
2.2 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 见表2。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表2 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s)
?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归属于“心胀”等范畴。《内经灵枢·胀论》指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病因与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六淫侵袭等有关,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等关系密切。诸多医家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进行了阐述,有利于增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知。翁维良[7]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从气、血、水立论,基本病理因素为气虚、血瘀、水停,基本治法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然后根据患者虚实盛衰情况进行对证治疗。蒋梅先[8]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心肾阳气互资障碍,临床治疗注重扶正固本、兼顾五脏。杜武勋[9]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倡病证结合,多层次综合辨证,强调三焦功能失调是其重要发病机制。
笔者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及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主要为阳气亏虚,标实主要为血瘀,常兼有痰饮为患。阳气亏虚则失于温煦,难以推动血液运行,则血液凝滞,痹阻心胸;亦可导致水液输布异常,湿邪内生,日久化为痰饮,与瘀血互结,壅塞心脉。临床治疗当以温阳利水、益气活血为主要治法,笔者在真武汤、血府逐瘀汤合方的基础上创立真逐饮,运用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方中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干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白术健脾燥湿。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川芎、牛膝活血祛瘀止痛,川芎兼能理气,增强桃红活血化瘀之功。菖蒲、郁金相合,祛痰活血通络,痰瘀同治。生地黄、当归清热生津,养血活血。白芍养阴生津,柔肝缓急止痛,兼能防止附子、干姜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桔梗、厚朴、薤白,升降相宜,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厚朴相配伍,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桔梗并能载药上行,直达病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水溶性生物碱能够提高心衰细胞的活性,促进细胞内离子浓度恢复正常[10]。附子与干姜配伍能够升高心肌组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的含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发挥明显的抗心衰作用[11]。石菖蒲能够抑制心肌损伤标记物的表达与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产物及血脂水平,发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12]。薤白具有扩血管、抗凝及抗血栓作用,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的程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13]。桃仁能够稳定斑块,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学[14]。红花黄色素能够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心输出量,降低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15]。川芎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供血,发挥心脏保护作用[16]。诸药相配伍,温阳利水,益气活血,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降低血脂及增强心肌细胞活性等作用,进而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真逐饮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排出量及每搏量,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及临床症状评分。这表明真逐饮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水平。
[1]陈虹年,尹玉平,吴本鄂.葶苈真武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1932-1935.
[2]张绍文,叶佐荣,沈丹.温阳强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7,49(4):22-25.
[3]孙龙飞,安冬青,郭龙龙.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优势与特色[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3):452-456.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5]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55(14):1258-126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7]程苗苗,于洁馨,翁维良.翁维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医杂志,2015,56(19):1035-1038.
[8]吕天娇,蒋梅先.蒋梅先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撷菁[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4):639-671.
[9]张少强,杜武勋,魏聪聪,等.杜武勋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学术经验总结[J].四川中医,2016,30(9):1-3.
[10]贺抒,谢晓芳,张雪,等.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对心衰细胞模型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6):127-131.
[11]梁涛,耿珊,周玲玲,等.附子及附子干姜配伍对心衰血流动力学和cAMP-PKA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9):5392-5394.
[12]李海峰,石若娜,韩文静,等.石菖蒲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2728-2730.
[13]盛华刚.薤白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3,32(1):42-44.
[14]赵永见,牛凯,唐德志,等.桃仁药理作用研究近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4):888-890.
[15]胡章勇,王慧玲.红花黄色素对30例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心功能级BNP的影响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10):41-42.
[16]靳春斌.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