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信息类文本的PISA阅读指导
2018-06-01王大志
王大志
[摘 要]信息类文本有其独特的文本特征和阅读取向。从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可结合PISA测试中的“访问与检索,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等文本认知方式,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统整材料、形成解释并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类文本;PISA;阅读
信息类文本,是区别于文学类文本而言,主要包含信息普及等说明性文章,新闻等叙事类文章,演讲等议论性文章,图表等程序类文章等。通过阅读信息类文本,可以获取和运用信息,建立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信息类文章的教学实践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提取轻运用”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样就大大削弱了文本的作用。PISA测试中所考查的“访问与检索,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等文本认知方式,实际上也指出了信息类文本教学的方向。
一、层级推进,学会信息提取
与文学类作品重感悟欣赏不同,信息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准确把握和运用文本信息。提取信息是阅读初始的重要一环,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准确获取一个或多个信息。
1.获取全面信息
一是根据文本特点,选用相应策略。阅读说明书类的文章,要重点关注单独成行的概括性文字,数字序号、中括号提示等。科普类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则要引导学生对每段话中总写性、提示性的语言进行梳理,从而全面把握文本中的信息。
二是提醒关注文本隐含的信息。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文中第三自然段,用农耕社会的历史来作对比,“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如“千里眼”“顺风耳”等。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思考其中隐藏着哪些现代科技。学生反复读悟并与生活相联系,领会了词句的隐含意义。
2.提取重要信息
获取全面信息是一个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过程,而提取重要信息则是要找出文中的重点。一篇文本中所包括的信息可能会比较庞杂,要把握其重要信息,就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四年级下册《“打扫”森林》一文中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工人打扫得很干净,树木开始干枯,枯枝败叶能增强肥力,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并捕食害虫……要让学生思考作者想让读者了解什么,才能从中提炼出最重要的信息。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可以通过梳理和比较不同的信息,以确定其重要程度;在文章的关键部分,把那些相对“枝叶”的部分去除后提取重要信息;关注文章描述最为细致之处,揣摩提炼重要信息。
3.寻找需求信息
不同的阅读目的对应不同的需求信息,阅读策略也有所区别。为了增广见识而阅读的需求信息相对宽泛,只要读者觉得有价值的信息,都可能成为需求信息,指向性不是很明确。而对于为了解决问题寻找信息的读者来说,指向性就非常明确:一是要确定关键词,在文章主干乃至全部内容中搜索;二是要善于抓住包含有用信息的词句,并注意其背后的隐含信息;三是要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需求信息。
二、聚焦文本,进行信息整合
整合信息是对所学文本进行整体或部分概括提炼的过程,是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对信息重新进行分析和重组。
1.分类整理
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可能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信息类文本的共有特征及表达差异,加以分門别类,使所获信息更加清晰而有条理地呈现在脑海中。
如说明书教学中,学生阅读《小儿氨酚那敏颗粒说明书》,先根据“[ ]”中的内容,对药品所呈现的信息有初步的类别概念,然后再通过细读交流,进一步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它主要介绍了“能否服用”和“怎样服用”两方面的信息。
2.提炼概括
有些文本的信息比较分散,需要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提炼和浓缩,形成信息要点。如四年级上册的《电脑住宅》一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不同位置的神奇之处,看上去信息零散杂乱,难以抓住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抓住指示位置变化的词语,以及由这些词语所带出的电脑功能,要点便可提炼出来了。在这些文章中,概括性或提示性的词语往往不明显,但是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找到隐含的启发点,抓住这些关键,就能较准确地进行提炼概括了。
也有一些文章,找不到任何统领提示性的语言,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进行分析比较,展开思想碰撞,把各段的信息要素进行整合,最后提炼出主要信息。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度强化这种训练,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概括能力。
3.全文统整
一是理清信息要点间的关系。如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提到了赫胥黎发现相似性、科学家提出假设、发现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三者间存在互相依存和印证的关系。第四自然段中,提到正因为这个恐龙家族的庞大与种类繁多,才有后来其中一个种族可能的发展演变。而这两个自然段的主体内容又都是围绕“飞向蓝天”这个中心点展开的。这样理清局部信息要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清楚把握信息总貌了。
二是统整全文信息。要抓住统领全文的关键句,若没有关键句,就要比较多个信息点中的相同之处,再逐步理清全文信息。如五年级下册《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文,学生在第一篇材料中读到了有关烽火、跑步、漂流瓶的内容,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点归结为“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当学生读到第二至四篇时,就能触类旁通,将其归纳为“现代信息传递的途径”;最后再把两者统整到全文信息的中心点,它们都是“生活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三、综合信息,展开合理解释
学生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把知识内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和推论的能力”。
1.比较解释
解释,可以针对文本内容,也可以针对表达方法。采用列表、画图比较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文本进行解释。如四年级下册《蝙蝠与雷达》一文,可将三次实验过程整理列表,让学生从中提炼出“蝙蝠靠嘴和耳朵配合飞行”这一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继续通过画图或列表对蝙蝠和雷达进行比较,学生就能对文中信息要点进行阐述解释了。
2.联系全文解释
很多时候,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分散于各个细节中,要想有深入的理解,需要仔细阅读全文,并联系上下文,才能形成较完整合理的解释。如在五年级上册《鲸》一文,某一段提到“鲸是哺乳动物”这一知识点,但该段并未集中对此进行说明,因此对于“鲸是哺乳动物”的理解阐释就要联系全文。学生要细读文本,才能知道除了当前自然段提到的“鲸的祖先生活在陆地上”之外,还有“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鲸是胎生的”等依据,如此便可形成相对完整的解释。
3.经验介入解释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在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取信息进行整合解释的过程中,除了寻求文本中的相关依据,还要鼓励他们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以个性化的经验和心态,去解读新的信息,这将使新知识更好地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反思评价,解决实际问题
从学习过程来说,“提取—整合—解释”是学生的学习逐渐深入的过程,但学是为了用,尤其是信息类文本。反思评价的过程,要求学生基于文本、跳出文本,对信息内容、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根据学习所得,解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反思学习内容
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后,可要求他们综合文本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外找到更多相关信息的支撑,借助信息,融合经验,寻找补充,形成观点,对原文本信息进行评价和再加工。如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的部分共学流程包括:交流获得信息(美丽壮观、渺小有限、不可再生、无法移居);提炼信息要点(珍爱地球);统整中心点(为什么容易破碎?);形成自己的解释。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发表对文中各个信息要点的看法,并结合文本信息、生活经历和课外资料,表达自己的中心观点。
2.评价表达方式
每一篇信息文本,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结合信息类文本的特征,评价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是否适合这一类文章;另一方面要评价其所运用的写法表达效果如何。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在评价《只有一个地球》的写法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后题中加点词语的运用,说说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针对地球的“美丽壮观”和“渺小有限”等对比表达展开讨论。被获得认可的表达方法,可以通过同质迁移巩固、比较迁移内化,对已有的认知进行重新建构与优化。
3.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把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生活,包括利用文本信息支持自己的某一观点,利用文本信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以“说明书”的阅读指导课为例,教师先让学生阅读了两则说明书,初步掌握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方法。在最后的学以致用环节,教师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华华想帮助妈妈洗衣服,把衣服一股脑儿地往洗衣机里一放,随手拎起一瓶白猫全效丝毛洗衣液倒入……然后让学生阅读三则洗衣粉的说明书,要求学生根据从中获得的信息,说说对华华洗衣的看法,请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洗衣粉,并说明理由。这个课例,就是把信息文本的学习,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也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并认识到学会阅读信息类文本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