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以“中文速录”课程初级提速单元为例
2018-06-01何丹青
何丹青 翟 凤
(1.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生的智力各有优势。2006年国家教育部根据国内高职高专学生来源、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颁发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针对性地提出“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由此,分层教学理论在高职高专院校被广泛关注,成功应用分层教学理论的案例也是不胜枚举。信息化教学则是2004年继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后,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长期以来,分层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各自为阵,并未有相互融合的先例。本文以四川地区教学实况为依托,以“中文速录”课程初级提速单元的实践研究为例,从建构主义出发,以分层教学理论作为主导思想,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更为优良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贴切的教学资源,旨在找出师生之间共同协作、实时沟通、教学相长的融合之路。
一、“中文速录”课程应遵循的分层教学原则
分层教学理念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式教学的对立面,也并非适合在所有高职院校、学科及学生中运用。它的实现首先要基于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与实际情况相契合,往往适用于学生差异大的学校、学科。四川地区地域分布广,经济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众多,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生源上较特殊(城镇生源,农村生源,少数民族生源混合),同时伴随高考扩招,普通高中生、中职毕业生、成人高考、单招、联合培养等方式,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习惯、经验、兴趣上的差异较大。因此,四川地区高职院校拥有适应分层教学理论顺利开展的先天土壤。
2004年,国家开设文秘、书记员相关专业,“中文速录”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核心课程被引入。学习过程中,该课程理论知识简单,实践操作困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练为主,教师教为辅”依次逐步推进。与学习其他课程的要求不同,学生们既需要先赋条件(良好的协调、视听、反应力),也需要后成条件(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因大量练习却无成效后,易产生“习得无助感”。同时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盲目追逐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所带来的功利效应,使得部分速录教师也被迫成为“精英化”教学的推手,盲目按学生成绩对学生进行快速分层分类,与全员性的终极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按成绩对学生分层分类的方法无疑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违背教学理念的。
此外,四川地区在文秘专业建设与改革上成效不多,尤其在中高职衔接上并未有太大突破,学生对速录学习没有基础铺垫,几乎处于“零基础”状态,传统“一刀切”的班级制教学方法不再适用。如何让学生得到全员化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才是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的探索目标。因此信息化手段与分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实现分层教学“解决共性,步步递进,有效分类,层层拔高”的目标。
因此,教师对学生分层的同时也应是探索教学手段最优化的过程,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性,例如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学习后产生的未来性等。同时分层分类必须是隐性存在的动态标准,教师应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随着学生的学习实况不断变化与调整,须契合学生实际,有科学的针对性和严谨的系统性。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分层原则示意图
二、分层教学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融合的过程实践
1.分层教学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速录课程以显性的经验型分层方式为主,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指标,使得分层标准不明确,不客观、不科学、不准确。因此,一方面要考虑客观存在的环境与现实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家长支持力度等),另一方面学生的主观因素(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方法、毅力、选择意向等)也是需纳入考虑范围的。
信息化手段的介入可以帮授课教师更自由、便利地了解、研究学生,通过匿名谈话、在线问卷调查等,能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反应度、表达能力和性格等。同时也方便教师统一搜集和征求学生意见,根据实况迅速调整分层类别。这种隐蔽性和动态性兼具的分层分类方法,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练习及作业等分层考核、分层评价。分层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层次性和差异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达到课堂要求,得到不同程度的引导与发展。
2.分层教学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的具体实践
“中文速录”课程在分层分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层。见表1,其中横向三层,纵向三层。横向分层的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纵向的分层则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进行分层。其中横向分层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这是对学生学习内容定制和教师指导方针确立的大方向。
第一层的学生由于综合能力较强,因此学习内容应该是所有学生中最具有综合性和挑战难度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掘,让学生自我发展,以难点知识点的辅导为主,减少过多的教学干预。第二层的学生属于中间层,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由于基础知识或者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欠缺,影响了自身的发挥,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授上,教师对该层次的学生会给予一定挑战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在打牢基础的同时,在学习上有更进一步的飞跃。第三层的学生在所有学生中属于相对最弱的一层,教师应全身心给予帮助与辅导,在对该层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定制应以基础为准,不宜太难,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耐心鼓励与引导。
表1 学生分层一览表
此外,每一层的学生虽有共性,但仍有各自的特点,故横向分层的学生中每三个学生成立小组,小组长由每一层最优秀的同学担任。形成小组长—课代表—教师三级管理制度。
为了优化教学手段,达到分层分类后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中文速录”课程教学上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也是关键所在。由于该课程任务单元较多,故以“初级提速”单元为例,进行具体实践过程的阐述。
(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速录提速技巧,其中包括略码(二、三、四、多音)、捆绑词语、联词消字,分击词语,并击词语,单音特定字。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听音、辨音能力以及应激反应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的整合能力、逻辑转换能力,以及对语言转换的信息编码能力和解码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成为中级速录师的目标;了解中级速录师的能力要求。
(2)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载体的分配。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学校网络在线平台速录练习资源、微课自学资源、亚伟速录学生练习系统、亚伟速录判卷系统,同时通过链接中国速记协会网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翻转。文秘速录开放型实训室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载体:主要包括网络云平台、手机、多媒体(图片、视频、音频)、亚伟速录竞赛系统、QQ、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同时引入雨课堂和蓝墨云班课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3)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导、测、分、练、比、评”六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开展。
“导”则是课前准备阶段,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测速练习。教师通过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的信息化平台发布资源和练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与学生建立一对一联系模式,学生只能在信息化平台中看到同类别学生的情况,并与之形成对比与竞争)领取练习任务,充分运用校园无线网、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在线观看和学习资源,并在亚伟速录录入软件和判卷软件中进行自我练习和检测。
“测”则为课堂检测阶段,教师通过亚伟文本ok软件录制音频,供学生进行文本改错与看打,匀速、变速听打操作,再根据个亚伟人判卷软件进行“批量比对”。学生的显性排名情况会通过图片的形式发送到雨课堂或蓝墨云班课信息平台的资源库中,供学生参考。根据学生的检测情况,教师会再次利用信息化平台发布课堂讨论及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练习任务的心理态度,掌握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主观原因。
“分”则为分层分类阶段,需要为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对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虽然在学习任务发布之前教师已根据学生前一段时间的学习综合情况及表现进行分层,但需要注意的是分层分类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因此,此阶段的分层应结合前期的学习情况和本次测验的结果在进行动态调整,在合理进行调整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教学任务的分配。见表2。
表2 学生分层目标及任务
“练”则为学生在学习项目导入后的实践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将根据分层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将采用加练技术手段,通过聆听、发问、引导、帮扶等手段,切身参与到学生的实际练习中,并借助亚伟速录的在线教学和练习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状态。
“比”实则为间接的考核阶段。摒弃应试考试的弊端,练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常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亚伟软件平台开展竞赛和小游戏,让学生的练习情况得到良好的反馈。其中,竞赛内容主要包括文本改错、看打、听打的准确率和速度及心理素质的比较。如果课程内容紧,教师会通过雨课堂和蓝墨云班课发布在线小测验,或者利用亚伟速录练习系统进行词语、句子小游戏的比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根据成绩可以获得教师发布的积分奖励和信息平台给予的学霸称号,有一定激励作用。此外,学期期中、期末学生通过分班、分年级自主组织校内小型速录比赛,通过社团的方式开展速录比赛,教师和行业协会高级速录师担任评委,设定一定的激励机制都是课堂评比的延伸。
“评”学习情况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首先利用邮箱收集自制评分卡,利用QQ、微信等手段进行线上点评,若有必要会对部分学生予以面对面的关注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掌握。同时,积极发挥“意见领袖”在学生中的作用,对学生给予更客观的评价。
三、获得的成效与教学反思
分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最终目的就是要促成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原则以及教学规律的要求,在既定教学条件基础上设计一个适合既定教学任务的最佳教学方案,以期在规定时间内,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过程。通过在“中文速录”课程中两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大胆尝试,的确让四川地区速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屡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速录学子也纷纷通过学习与引导成为了高级速录师,在西部地区的信息录入工作中大展拳脚,更全面的深化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但需要提出的是,分层教学与信息化手段的结合需要全员性的支持,不应是专业课教师单一群体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仍需要顶层设计的支持(教务、人事、学工、系部的多方联动)、职能部门的配合。同时,分类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仍有待深化,及时引入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考核,行业、企业第三方的评价机制,将社会服务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1]朱伟芳.高职院校分层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2(17):100.
[2]王妍莉.田健.王文君.“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4):22.
[3]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