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新区建设推动了城市技术进步吗?
——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

2018-06-01范红忠

金融与经济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新区建设

■范红忠,陈 洲

一、引言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中技术进步尤为重要。技术进步是一个地区持续增长的原动力,同时也是衡量地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提升区域和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FDI(李政等,2017)、产业集聚(Carlino et al.,2007)、环境规制(张成等,2011)等都是影响技术进步比较重要的因素。

但是,已有研究较少关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从1988年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立以来,到1997年相继批准建立53家国家高新区,截止到2015年,中国已先后批准建立了14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通过直接溢出效应、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以及资源配置优化效应对地区技术进步产生影响。首先,高新区建设通过自身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带动本地区整体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根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的统计数据,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非常活跃,2015年国家高新区企业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635.6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9835亿元)比重为26.8%,同时2015年平均每家国家高新区举办创新创业活动超过80次、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38次,活跃的技术贸易和创新培训活动大大促进了高新区的知识和技术向周边地区溢出。其次,国家为促进高新区发展,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暂行规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规定》,通过立法为高新区提供包括建设用地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信贷支持政策,进而促进了高新区内技术人才、创新资本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了分工深化、知识溢出以及规模效应的产生,进而对地区技术进步产生正向影响。此外,高新区作为政策试点,通过进行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对金融体系、人才支持、财税体制、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科技管理体制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促进园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带动创新要素整合,最终实现技术进步效率的提高。比如降低外资和海外人才的引入门槛,截至2015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外资研发机构2010家,较2014年增加371家,促使其成为促进国际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平台。基于此,本文提出思考:国家投入如此多的社会资源进行高新区的建设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通过高新区建设带动地区技术进步的政策初衷,高新区建设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和不同规模的城市是否具有异质性影响?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对高新区的研究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实证文献较少。但没有文献运用双重差分法从实证角度研究高新区建设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下行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水平进而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为高新区建设促进地区技术进步提供证据,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首次利用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试点政策评估了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丰富了关于技术进步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其次,研究了高新区建设的经济影响,丰富了关于高新区建设与技术创新方面的文献。

二、模型、方法与数据

(一)估计方法介绍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国家高新区建设对城市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评价。这一方法在对政策项目效果的评估中应用广泛。相对于对高新区和非高新区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双重差分方法既考虑了个体随时间推移的自身变化,又考虑了不同个体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减少因高新区建设与技术进步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因而可以更为准确地测度高新区建设对技术进步的净影响。

截至2014年,本文的287个地级市样本中,有103个城市先后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区,这为本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准自然实验”来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具体来说,获批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的103个

其中tfp为技术进步,hightech为高新区建设虚拟变量,X为相应模型的控制变量,控制一些影响技术进步的相关变量。其中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urb)、对外开放(open)、外商直接投资(fid)、金融发展(fd)、财政支出(fis)、人力资本(edu)、第二产业结构(jg)、产业集聚(jj)、基础设施(road)、消费率(sell)、研发支出(rd)。

(二)数据、变量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城市技术进步(tfp),且全要素生产率是利用随机前沿方法(SFA)计算得出。资本存量根据永续盘存法(PIM)测算:Kit=Iit/pit+(1-δ)Kit-1。

hightech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根据国家科技部网站公布的截至2014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高新区名单对各个地级市进行赋值。如果某城市在当年获批或者已经获批设立高新区,则赋值1,否则赋值0。

本文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urb),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对外开放(open),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度量,进出口总额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行换算。外商直接投资(fdi)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比重度量,外商直接投资额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行换算。金融发展指标用存贷款余额总和占GDP比重衡量。财政支出(fis)变量用财政占GDP的比重度量。人力资本(edu)以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衡量。产业结构变量为第二产业比重(jg),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表示。产业集聚(jj)用区位熵指数衡量,为第二产业集聚度。基础设施变量(road)以每万人公路里程数衡量。消费率(sell)用居民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衡量。研发支出(rd)用研发经费支出额占GDP的比重表示,由于没有地级市的研发经费支出数据,本文用省级研发经费支出乘以地级市GDP占城市构成实验组,其余没有获批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的城市构成对照组。根据各城市高新区获批时间,我们设置了hightech变量,城市在获批建设高新区之前hightech为0,城市在获批建设高新区之后hightech为1。这样本文可以构造双向固定效应计量模型来实现双重差分方法,检验高新区建设对城市技术进步的影响:省级GDP的比重加权表示。

以上数据均来自1990~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地级市部分年份存在数据缺失,本文利用平均增长率方法将其补齐,从而得到287个地级市26年共7462的平衡面板数据。表1为主要变量统计性描述。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全样本估计结果分析

在进行计量实证前,本文对模型进行豪斯曼检验,模型检验结果显著拒绝原假设,为此,本文利用面板固定性效应方法估计DID模型。在进行回归估计时,本文采用逐步加入控制变量的方法,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7)是不断加入控制变量的七个模型。在七个模型中,hightech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而且稳定在0.014~0.019之间,该系数反映了高新区建设对技术进步的净影响。该估计结果表明,高新区建设可以显著促进城市技术进步,大约可以提高城市进步1.4%至1.9%。

接下来,通过逐步向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hightech的估计系数始终显著为正,但是其大小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多而不断减小,最后稳定在1.4%左右,表明不断剔除其他解释变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后,高新区建设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变小,这也符合理论预期。高新区建设可以显著提高技术进步1个百分点左右。高新区建设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具有统计上和经济上的显著性。正如前文分析,高新区建设通过自身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带动本地区整体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通过吸引创新要素包括技术人才、创新资本等集聚于高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进而进一步发挥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溢出效应。并且高新区建设还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带动创新要素整合,最终实现技术进步效率的提高。

表2 高新区建设对城市技术进步的影响-全样本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在本文的样本中,最有可能受到质疑的一点是,在设立国家高新区的过程中,国家会考虑到城市的各方面条件,条件较好的城市往往被优先选择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省会城市相比较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更好、制度更健全、其他各类配套条件能够得到保障。因此本文剔除样本中的省会城市,来检验高新区建设是否还会对城市技术进步产生影响。检验结果表明,剔除样本中的省会城市后,hightech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说明表2的回归结果是可信的,高新区的建立的确会推动城市技术进步。

(三)异质性分析-分地区与分城市规模

在进行异质性分析时,本文对不同城市规模和不同地区高新区建设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评估。其中,依据2014国务院发布的最新标准划分城市规模。估计结果如表3。分地区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高新区建设均显著促进了城市技术进步,在东部地区,高新区建设可以显著提高城市技术进步水平1.21%,在中部地区,促进技术进步1.06%,在西部地区,为1.48%。从系数大小来看,西部地区高新区建设的技术进步效应最大,这表明落后地区通过建设高技术产业能够较大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不同城市规模结果表明,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高新区建设均显著促进了技术进步,但是对大城市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只有Ⅱ型大城市能够显著提高技术进步水平,I型大城市和特大及以上城市促进技术进步的效应不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城市规模过大会阻碍高新区技术溢出效应。当城市规模发展过度时会产生各种城市发展问题和城市病,从而降低城市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效率。

对于我国而言,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区的国家高新区的高科技产业在重要的特征变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初始的要素禀赋不同导致同一经济政策发挥出不同的效果(李新春等,2004)。在我国,东、中、西部城市与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等方面差异巨大。东、中部地区相较于西部地区,规模大的城市相较于规模小的城市,在要素占有和发展条件上更为先进,导致其从高新区建设中获得的收益较低,因此同样的政策产生的效果较小。

表3 高新区建设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异质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非高新区的城市,高新区建设可以显著提高城市技术进步1.4%~1.9%。分地区估计结果表明,高新区建设均能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水平,且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促进作用最大。对不同城市规模分析发现,不同城市规模城市通过建设高新区均能实现技术溢出,但当城市规模过大时,高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会被城市过度发展的负面影响所抵消,从而不能促进城市技术进步。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就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看,很多地区与城市出现了发展放缓的迹象,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可以解决这项难题。通过建设国家高新区来提高城市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经济的增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政策,深入推进高新区建设,同时对于与高新区建设相类似的政策,各城市也可以进行探索以及推广。(2)高新区建设这一政策并不是单一化的,它需要根据各个城市所处区域与城市规模实行差异化的政策。①从区域来看,东、中部地区高新区建设对城市技术进步促进作用低于西部地区,因此高新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应该更多向西部地区城市倾斜,帮助缩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提高西部地区追赶东、中部地区的速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收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②从城市规模来看,高新区建设对城市技术进步的影响受城市规模的限制,如果一个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以上,高新区建设对城市技术进步的作用将不再显著,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城市规模的控制,防止城市过度发展。

[1]李新春,宋宇,蒋年云.高科技创业的地区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7~30.

[2]李政,杨思莹,何彬.FDI抑制还是提升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基于省际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经济管理,2017,(4):6~19.

[3]张成,陆旸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113~124.

[4]Carlino G A,Chatterjee S,Hunt R M.Urban density and the rate of inven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7,61(3):389~419.

猜你喜欢

高新区建设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遂宁高新区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新区“三十而立”——高新区成全省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