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18-05-31郭蓉周土清袁风林

商情 2018年14期
关键词:高校社团管理模式互联网

郭蓉 周土清 袁风林

【摘要】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经批准成立的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是联系大学生与团委的重要纽带,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能力发展,能丰富大学校园生活。但高校高校社团管理存在管理效率不高,目标不明确,活动同质化等问题。文章以扬州大学的275个社团为调查对象,研究高社团管理的现状以及管理过程的问题及困难,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社团 管理模式 创新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高校社团管理的状况,揭示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社团管理的对策。

一、扬州大学社团管理模式

江苏省省学联2016年发布的《江苏省学生联合会章程》中第四章第二十二条“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表明我国高校现阶段社团管理模式是高校社联在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团委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并把经营企业的一些理念引进社联管理的发展方略以及形成独特的学生组织文化和价值观。

扬州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承担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学生组织。扬州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承担着学生社团和团委之间的桥梁,以服务社团为宗旨,通过组织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学术、科研、文体等活动,构筑校园社团风景线,丰富校园文化。

扬州大学现有275个社团,强调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每个社团成立时需要提交社团申请书,并有一年的考核期,需要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负责指导社团成员开展社团工作,并给社团活动提出指导性方向和意见。当社团发展存在阻碍时,指导老师会根据社团特色给出新的发展方向。学生社团的日常工作都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的,每周开展一至两次的例会,开展与社团属性相关的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社团成员交的会费或者去校外商家拉的赞助。

扬州大学团委作为第二课堂的组织者,鼓励社团创新发展,促进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现阶段"PU…第二课堂将社团活动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思想成长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艺体素质与技能特长、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社团划分为七大类,分别为: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志愿服务类、实践创业类、体育健身类、兴趣爱好和其他。

二、扬州大学高校社团管理状况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为了说明扬州大学社团管理的状况,揭示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275个社团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选择了1000位社团管理者和2000位社团参与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2017年6月进行第一阶段问卷调查,向社团管理者发放了500份问卷,向社团参与者发放了1000分问卷,分别回收484份和914份,回收率为96.8%和91.4%。2018年1月进行第二阶段问卷调查,向社团管理者发放了500份问卷,向社团参与者发放了1000分问卷,分别回收492份和965份,回收率为98.4%和96.5%。

我们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量性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细化的分析,质性数据采取定性的文字分析手法,从而对两者的分析结果进行交叉检验,并用质性的文字资料来说明量性的分析结果。

(二)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1)社团种类多元化。调查表明社团数量、种类繁多,涵盖了理论学习类、公益服务类、自然科学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和体育健身类等六大类社团。社团的发展也越发具有时代性,如创业社团、动漫社团、登山协会、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新闻社等与日俱增。

(2)学生参与社团积极性高。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参加社团活动兴趣浓厚。9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过社团活动,58%的学生参加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社团,不同的社团中成员有重叠。其中,中共党员占比2.6%,共青团员占比97.4%。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的比例占76%,大二学生占比15%,大三学生的比例占9%。社团成员大多数为大一学生,而社团管理层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体。校级社团社员来源广,往往来自各个不同学院、专业、年级、班级。可见,高校大学生普遍都有参与社团活动的经历。

(3)社团活动组织能力参差不齐。在举办活动方而,有75.68%的社团表示,举办活动多数是由负责人小团队进行全程工作的安排和进展,工作时经常出现交流不及时的问题导致后续工作无法开展。在活动前期宣传中经常出现宣传力度不到位、缺乏资金来源等情况,导致活动的推迟,偏离原定的安排。95.75%的社团管理者表示,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的白媒体平台,宣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形式的宣传。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赞助商,相较于传统每家店铺都去咨询的方式,节省了时间及人力资源。

(4)社团管理负责人官僚化。在社团管理人才培养方面,89.65%的社团表示,主要负责人的产生是通过本部竞选产生,有6.23%的社团表示主要负责人是由指导老师指定,还有4.12%的社团表示主要负责人是由其他社团或协会进行协调后选定。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社团成员表示,社团体制内部存在官僚化的现象,尤其是在社团换届选举的环节中,问题尤为突出,这就使得社团的管理和发展遵循着一套官僚制的体系,严重限制了高校社团的健康发展。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信息公开化与透明化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存在。

三、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团活动同质化,缺乏创新型活动

高校社团经常出现“挂羊皮卖狗肉”的情况,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与社团创建理念、定位完全不同。在高校中,普遍出现以举办活动为目的,为在评定社团等级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举办活动的情况,同一类型活动举办过于频繁,缺乏创意,缺少与自身社团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型品牌活动。由此带来社团成员的倦怠与疲态,以及广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的问题与日俱增。

(二)社团管理随意化,发展結构不均衡

社团管理建设中,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过分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虽旨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但缺少标准化的章程与体系进行约束,难免会发生违纪行为。除此之外,缺乏系统的学习与指导,容易造成固有体制的僵化。在社团中职能分配不合理,日常工作量的成倍增长以及特定条件下的工作分配的不合理都会给社团的管理和发展带来巨大的问题。同类社团过多而带来资源、场地等等的相互竞争,会使得社团问发展不均衡,社团实力相差悬殊、社团质量两极化。

(三)奖惩机制不明确,人才储备意识薄弱

多数社团内部没有明确的章程,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增加后续任务安排的难度,加大人员的浪费及冗余。社团成员参与度低,缺乏认同感。在学校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后,大一新生往往抱着获得学分的目的和想法加入社团。针对这些不良目的,社团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四)社团活动形式千篇一律

通过分析1882份有效问卷,社团成员反应出高校社团开展活动选择的形式千篇一律,倾向于进行学术讲座、专题论坛、举办比赛、表演晚会等,仅仅是采取讲座和论坛的形式便高46%,并且社团活动单纯追求数量,盲目推崇所谓的效果,严重忽视活动的质量。

(五)指导老师专业度不够,责任心不足

调查发现,近60%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专业或对社团的日常事务几乎漠不关心,完全放任学生自我管理。虽然大多数的高校协会都配备了指导教师,但大部分的教师并没有向社团提供适当的帮助,几乎不了解社团的众多问题,仅仅依靠社团学生维持社团的运作。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关心社团发展的占22%,基本上不指导的占27%。

(六)社团发展目标不明确,过于娱乐化

从社团发展方向来看,超过42%的学生对他们的社团类型感到困惑或不清楚,54%的社团成员不了解社团的定位及发展目标。因此,高校社团的定位不明确,削弱了社团的功能。据调查,近62%的学生认为学校社团的活动具有文化内涵低、质量差、表里不一等问题,虽然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性与学术性兼备,但整体品位低,缺乏科学性、艺术性

四、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社团管理模式转型策略

(一)构筑日常管理平台,搭建网络管理体系

通过QQ、微信、微博等软件构建群组,便于消息的上传下达,提高工作效率,帮助社团成员及时了解信息的同时提升社团干部的管理水平,实现社团内部的互动。有利于社团成员提出新想法,提高社团成员的参与度,便于选拔新一批的优秀人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社团成员档案,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对社团进行宣传。利用网宣的优势,可以帮助社团树立一定的品牌形象。

(二)增加社团专业性,形成个性化竞争模式

高校社团应根据社团自身的特点,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聘请专业老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对社团发展方向、社团活动形式等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将社团特色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通过展现个性化的方式展示社团的风貌,打造社团品牌活动,探索新的社团管理模式。学校应充分结合实际,为本校社团的发展提供最大程度的经费支持和活动场地,为高校社团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学校应在每学期初公示社团经费投入,高校社团要对社团经费公开化、透明化。高校应定期对社团发展进行课题研究,对社团建设进行扶持,保障社团活动顺利进行。

(三)纳入学分考核体系,完善社团课程建设

通过引入Pu平台“高校第二课堂”,从社团管理体制上改变社团管理过于自由的状况。社团活动进行学分评定,并制定一定的考核标准,从根本上解决社团指导老师、人才储备问题等问题,同学参与社团更有积极性和针对性。

(四)建立激励机制,纳入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同时激励制度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给予社团成员参与社团管理的机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前做好计划准备,对员工进行培养和锻炼的同时也提高了社团成员的满足度。

(五)科学遴选指导老师,建立激励机制

社团成立章程中明确指导老师的遴选方式、指导老师任职资格与条件、任职年限、任职待遇,强化激励机制,为社团的有效运行提供智力与管理支持。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建立的微信群与QQ群将指导老师拉入群成员,并成为管理员,社团负责人定期与指导老师沟通,汇报工作方案、活动计划,每次活动的效果分析。学校也要对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劳务报酬,对于指导有方的老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中给予认可。

参考文献:

[1]王明武.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长江丛刊,2017,(11).

[2]佛丽,王军,周长会.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1).

[3]周新国.试析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规范[J].人才资源开发,2017,(10).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管理模式互联网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社团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探讨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