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教育两类矛盾的调处

2018-05-31黄景容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中职

黄景容

把职业教育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联系起来,可以发现两类矛盾主要有四个主体,见表1。

表1 职业教育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四个主体

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构成职业教育主要矛盾双方;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构成职业教育基本矛盾双方。调处两类矛盾,应当从主体行为入手。

一、职业教育供与求矛盾的调处

(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培养主体为主解决“供好”问题

所谓“供好”,就是满足需求。有效的需求不断扩大,有效供给也相应地扩大。这是理想,做到不容易,但这也是方向。总体上,政府主管部门要牵头,指导并要求培养主体(主要是学校)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帮助学校创造相应的培养条件,确保学校培养工作达到学校、国家、市场三个标准,同时,要让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对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学生学习收获需求。

1.以“求”为“导”,把准办学方向

所谓以“求”为“导”,就是以人力资源市场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办学。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保证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明确的,具体见表2。

表2 国家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要求

无论是“就业导向”,还是“需求导向”,都从供与求这一职业教育主要矛盾入手定位办学方向。职业院校应当坚定执行这一正确的办学方向。遗憾的是,不少职业院校表面认同,实未落实。

2015年,北京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团队(REAP)在东中西三省职业院校学生调查中发现:我国“中职学生在基础知识或技能方面非但没有进步甚至还有退步,在可比的专业技能方面较之普高学生也无明显优势”[5]。按理,中职学校学生在技能方面要比普高学生强。实际情况令人失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学未落实应是一个重要原因。

2014年,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村教育行动计划课题组在东中西部3个省调研发现:“90%的中职学生在第一、二学年的学习中没有任何提高。更令人意外的是,计算机应用虽然是信息技术类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但第一学年结束时,信息技术类中职学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比学年初增长了3.5分,比普高学生的增长幅度(6.6分)低48%。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即便当初两个学生的基础(中考成绩)一样,如果一个学生进入中职,另一个学生进入普高,第一学年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提高幅度也比普高学生低1.5分”[6]。追溯原因,与中职学生素质、教师教学水平、教材内容、教研教改质量、学校管理制度有关,但办学导向存在问题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以“求”为“导”,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道路。以市场之需,引教师之教,导学生之学。

2.以“求”铸“标”,提高培养能力

所谓以“求”铸“标”,就是根据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市场标准、国家标准、学校标准。在以“求”为“导”办学方向指导下,以“求”铸“标”是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一项改革任务,重要而紧迫。

一是央地结合铸“标”。市场标准、国家标准、学校标准的制定,既要落实执行国家政策规定,也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二是与时俱进铸“标”。市场标准、国家标准、学校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需求变,培养标准也得跟着变。三是特别重视“校标”的制定。因为,学校标准既对接市场标准、国家标准,又直接影响培养路径和效果,而相关机构的调研结果也进一步证明制定新的学校标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村教育行动计划课题组调查发现:中职学生两个学年累计辍学率高达 25%,中部(30%)和西部(27%)省份更为严重。与326位辍学中职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68%的学生辍学是因为“想学的东西在中职学不到”[7]。25%的辍学率,68%的“学非所需”。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学校标准歪斜应是重要原因。可以认定:新时代职业院校学校标准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时代职业院校学校标准改革制定的基本思路应该包括:

第一,“三标”融合。在对接市场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教育规律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制定学校标准。

第二,“四能”兼具。进入新时代,职业院校功能发生变化。不仅要办好学制教育,还要履行三个新功能: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创业服务。学校标准应当囊括上述四个功能。

第三,“八务”深改。把以下八个方面列入重点改革的要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督导、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质量评价。

3.以“求”设“评”,开展供求测评

所谓以“求”设“评”,就是根据三个标准设立测评机制,对供求两个方面情况进行阶段性测评。目的是化解供与求矛盾,促使供求双方在供近应求的状态中运行。这类测评机制应该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实施。测评对象包括供与求两个方面。“求”方面,重点测评“求”人的合理性和“用”人的有效性;“供”方面,重点测评培养主体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就业率、工资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情况。政府应该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调整、促进教与学基本矛盾及其转化,使供求双方始终在基本协调的状态中运行。

(二)企业为主解决“用好”问题

供与求矛盾的化解,供给侧问题是矛盾化解需要解决的重点方面,而需求侧问题也不能忽视。比如,重学历轻技能、学历高消费、技能高消费就是企业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化解供与求矛盾,如果不重视需求侧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矛盾的调处。需求侧的企业“用好”技术技能人才,对促使供与求双方保持相适应状态意义重大。

所谓“用好”,就是在经营状况正常条件下,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培训合格学员)边使用,边培养,边创造效益,边提高待遇。这样的“用好”,会不声不响地从正面激发职业院校学生努力学习技术技能的热情,会有效地促使供与求双方保持在相适应阶段。然而,要实现“用好”技术技能人才这个目标,企业应解决五个问题:一是解决对技术技能人才地位作用的认识问题。我国社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历经数千年,不仅根深蒂固,而且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至今依然影响着各行各业,包括很多需要技术技能人才的企业。其表现是: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再大,收入低于学历教育毕业生。这是企业工资制度的不合理——干部与工人身份决定工资收入。这种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既受社会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又反过来固化这种不利于企业、民族、国家发展的社会集体潜意识。企业应该客观评价和理性对待技术技能人才地位作用。二是应打破企业干部工人身份界限,统称为企业员工。在此基础上,改变依据学历定身份、定工资等级的制度,建立依据能力定身份、定等级的制度。三是按照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原则合理支付劳动报酬。四是适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工资收入的同时,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降低经营成本。五是采取多岗轮换的办法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组织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促进毕业生技能成才。

二、教与学矛盾的调处

(一)政府和学校牵头解决“教好”问题

所谓“教好”,就是以学校标准、国家标准、市场标准的达标率为指导,妥善调处教与学矛盾,教师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学校标准、国家标准、市场标准。要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层面应解决五个问题:

一是教师愿教问题。政府应落实《教师法》关于“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保证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让教师安心地开展教学。

二是教师会教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教师教学要做到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于专业教师来讲,就是要拥有工学一体化教学能力,按照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与三个标准相对应的综合能力。而要让专业教师拥有这种能力,政府需要出台专门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项目持之以恒地培养。

三是教学条件问题。学校要根据三个标准要求,提供教学软、硬条件,包括鼓励教师运用智能手机等新一代网络技术手段教学。

四是教学时间保证问题。建议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设立职业班主任制度,通过职业考核,建立有独立工资体系和独立职业发展路径的职业班主任队伍,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教育学生,减轻教师因长期当班主任而挤占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问题,让教师有足够时间备课、教学、科研。

五是教学质量激励问题。政府和学校应该联手出台教学质量激励政策,对愿教、会教、教好的教师进行激励,形成全校教师“教好”的局面。

教师个人方面,应当着力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岗位工作艰巨性认识问题。所谓艰巨性,包括三项内容:第一,社会看不起。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心理具有长期性和顽固性特点。这些特点会通过观念、政策、舆论等方式影响置身其中的教师工作。职业院校教师若不能正确认识岗位工作对国家、社会、家庭、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能深刻认识工作的价值性和艰巨性,很难履行好本职工作。第二,生源素质差。素质好且会考试的学生都去考大学,入读职业院校的多是考不上大学的弱生。多数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难度极大。教师若不能清醒地认识学生素质的实际,不能以真诚的态度,采取合适的办法去面对,便不能正常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第三,能力要求高。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具备普通教育学校教师不必具备的企业技术能力。具备企业技术能力不容易,不仅需要较长时间,付出艰苦努力,还得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才能与市场需求能力保持紧密对接。能力要求特别高,教学对象特别差,工作压力特别大,职业倦怠可能性特别大。

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岗位工作的艰巨性。应该坚定职业信心,以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把个人职业生涯的拓展与国家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结合起来。

二是职业类业务学习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类型,具有与众不同的规律、特点。教师要教好学生,应该注重职业类业务与教育类业务叠加学习和运用。

教育类业务学习,主要是针对“学校标准”,侧重学习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师能力要求,教学对象特点,教学质量要求,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等。

职业类业务学习,主要是针对“国家标准、市场标准”,学习技能知识和操作,了解专业对口企业的相关制度,在学校统一安排下,与专业对口企业人员交朋友,共谋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此外,还要学习、掌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知识、新手段。只有拥有了与三个标准相适应的两类业务和现代化技术,工作才可能比较到位。

三是能力表现问题。不少教师热爱职业教育,也基本了解职业教育业务,拥有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但能力的表达有问题,由于不善于表达,教学效果不佳,达不到三个标准,学生有意见,学校不满意,自己也着急。因此,职业教育教师拥有相关能力固然重要,解决表达能力问题更加重要。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现代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就是解决“教好”问题。“教好”了等于“供给好”了。“供给好”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就能得到缓解。

(二)政府和学校联手解决学生“学好”问题

所谓“学好”,就是要求职业院校学生以三个标准为指导并使自己在德智技体美劳六个方面努力达到三个标准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生源素质差别过大的问题。小学中学两级学校应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尽量减少太差的生源,尽量均衡地提高初中毕业生整体素质。

二是教育投资不均衡的问题。首先,应该调整各级政府教育政策导向,对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政策供给,可以有所区别但不宜差别过大,因为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更高;其次,建议根据新生注册人数和毕业生就业人数核定学校社会贡献度和办学资金量,做到两类教育投资大体相当。

三是就业待遇问题。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用人单位按照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原则确定工资收入。

学生个人方面,应当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学好知识。按照国家规定学好相关课程,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按照国家规定学好与技能有关的知识。二是掌握技能。要采取“加强五技,狠抓两习”的办法促进学生学好技能。所谓“五技”,即技能实训课、技能节、技能社团、技能竞赛、技能鉴定考试。通过推行“五技”,学校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为学生创造技能成长平台,并且通过鉴定评价等途径对学生掌握技能情况进行检验,保证技能教学质量。所谓“两习”,即跟岗实习、毕业实习。两次实习都具有综合素质阶段性集中验证和展示特点。每个学生通过两种实习,不仅可实地解决职业思想问题,而且可实地验证和提高技能水平,对就业会有明显促进。三是提高修养。尤其是勤奋、吃苦、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应当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精神来制订和实施该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计划,确保所有毕业生以较好的思想品德进入用人单位就业。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技能中职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