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意愿及需求研究
2018-05-31胡现岗袁聚录
胡现岗 袁聚录
一、引言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农村社区行政或村域界限,经政府统一规划把若干行政村迁移合并为新的集中聚居区,统一建设住房、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生产形成的居民生产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我国政府基于当前城镇化进程,让农民得以共享发展成果,在农村营造的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远远优于传统的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一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路,成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只注重农村劳动力空间地域转移而不重视人的适应性,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低且非农就业不充分,农业生产水平低,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市民”身份的认同与转变不足等问题。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直是政府的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历年来施行了一系列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举措,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星火计划”等。近年来,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都对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作了重要指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规定来支持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培训供给与需求错位、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导致培训效果欠佳,不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化的推进。因此,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意愿及需求就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基于对齐河县洪州社区、华中社区、南北社区三个典型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收集的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来研究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愿及需求,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当前培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助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二、文献回顾
通过培训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
舒尔茨(Schultz T.W.)认为,资本包括生产必须具备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而且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投资的形成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健康水平,其中教育更加重要[1]。以上两位学者肯定了教育和培训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雷弗拉(Revera W.M.)[2]、本奈尔(Paul Bennel)[3]等学者对农业教育课程存在的培训内容与实际不相符、培训课程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津纳(Zinnah M.M.)[4]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并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评估。同时指出了培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教育培训中存在问题的路径。
朱占峰、张晓东等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涵和意义,他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可以改善劳动力资源质量,增加和积累人力资本;还可以帮助农民学习知识与技能,为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坚实基础[5]。罗明忠、陶志基于广东省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职业认同、就业技能、社会资本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分析,发现就业技能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认为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6]。
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培训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错位、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学者们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吴苏芳、王玉兰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需求方面会陷入“旺盛”与“不旺”的怪圈,而在供给方面则会陷入“充足”与“不足”的怪圈,“两个怪圈”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需求与供给方面存在问题[7]。潘光辉基于对广东省失地农民的调查,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发现培训供给总体滞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提高[8]。师东晖、东梅基于对宁夏外出务工人员收集的数据,从性别、月收入、培训费用、获得培训证书、证书等级等方面,对宁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9]。李萍、何静怡利用对广东省南海区的调查数据,针对培训供给不足的现状,就企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应有作用展开研究,发挥企业供给主体作用满足转移劳动力培训需求,以提高其就业技能[10]。
综上所述,通过培训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他们顺利实现转移,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培训供给与需求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要想真正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其顺利转移,弄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意愿及培训需求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立足于新型农村社区,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在实证研究层面探索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意愿及需求,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贡献。
三、样本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齐河县刘桥镇洪州社区、华店镇华中社区、晏北街道南北社区三个典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共发放200份问卷。根据社区人口数量,其中洪州社区发放50份问卷,华中社区发放80份问卷,南北社区发放70份问卷,收回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收回之后,进行数据整理,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样本特征
在200个被访者中,男性88人,女性112人,分别占44%和56%,这符合社区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外流较多的情况。平均年龄40.43岁,其中31~50岁的劳动力有135人,占67.5%,这个年龄段正值青壮年,是生产的主力,培训更应关注他们的需求。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文化程度有117人,占58.5%,人数最多,基本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方面,未婚有7人,占3.5%;已婚有193人,占96.5%。通过分析问卷资料,发现23周岁以上青年男性和女性基本已婚,未婚且不上学的农村劳动力很少,可以看出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仍具有相对传统的婚姻观念,成家立业,追求稳定的生活。从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看,以务工和务农为主,分别占56.5%和33.5%。个人月均收入水平,1000~3000元的占62%,1000元及以下占23%,可以看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收入水平不高。家庭年总收入1万元以下占8%,1万~3万元占44%,两者合计占52%,低收入水平占多数;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占7.5%。从个人月均收入和家庭年总收入的数据来看,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但可以看出收入有两极分化趋势。转移到新型农村社区后,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对当前所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的占60%,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40%。调查时发现社区居民对当前工作和收入水平颇有微词,收入低或多数务农的社区劳动力满意度较低。收入相对较高的人满意度较高。在家庭经济改善程度方面,从传统农村社区转移到新型农村社区居住后经济状况改善程度,表示“好了很多”和“好了一些”的合计占27.5%,“没变化”的占60.5%,“差了一些”的占12%。这说明社区劳动力的生产方式有待改变,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待提高。表1为个体各项特征的描述统计,从“均值”列和“标准差”列能看出个体各项特征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表1 描述统计量
四、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意愿分析,即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是否愿意或是否需要培训。选取社区劳动力个体特征、目前工作满意度、家庭经济改善程度、是否参加过培训等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社区劳动力培训意愿的因素。
(一)培训意愿分析
基于实地调查收集的数据,200个样本中,有146人表示愿意参加培训,占73%;54人表示不愿意或看情况,占27%,见表2。从结果来看,社区的绝大多数人愿意参加培训,培训需求较强烈。
表2 培训意愿
(二)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确定哪些因素影响社区劳动力的需求意愿,可以在供给培训时关注社区劳动力因个体、家庭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培训需求,使培训供给和需求相匹配。
1.模型设定
本文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意愿,可以肯定的是存在许多影响因素,但结果只可能有两个,即愿意参加培训和不愿意参加培训。这是[1,0]的二分类变量,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选择培训的意愿是离散选择问题,概率模型是理想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是针对因变量是二元分类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十分有效的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基本形式:
记因变量为y,取值为(1,0),“1”表示事件发生,“0”表示事件未发生。影响y的m个自变量分别记为:x1,x2,x3,……,xm。把所研究事件发生的概率记为pi。
式中pi表示在第i个观测中事件发生的概率,1-pi表示在第i个观测中事件不发生的概率。xi为自变量函数。把pi/1-pi做对数变换,得到Logistic回归的线性模型:
式中:α为截距项,βi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本研究中社区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意愿记为因变量y,取值为(1,0),愿意参加培训定义为y=1,不愿意或看情况定义为y=0。本研究自变量选取性别(X1)、年龄(X2)、受教育程度(X3)、婚姻状况(X4)、职业(X5)、个人月均收入(X6)、家庭年总收入(X7)、当前工作的满意度(X8)、家庭经济状况改善程度(X9)、是否参加过培训(X10)等10个变量。具体的样本变量特征、描述性统计及预期作用方向见表3。
根据上述定义的因变量和自变量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意愿模型:
式中:pi表示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愿意参加培训的概率,βi表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xi表示自变量,第i种影响因素,β0表示回归截距,εi表示随机误差。
2.逻辑回归结果
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进行回归时采用“向后:Wald”方法,首先将所有自变量选入模型,根据Wald统计量的概率值是否大于给定的显著水平来剔除变量。
模型拟合优度,-2的对数似然值为98.68,Cox&Senll R2为0.50,Nagelkerke R2为0.71,据此来看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性。“Hosmer-Lemeshow检验”的Sig.值为0.068,大于指定的显著性水平0.05,接受原假设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数据。所以也可以看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模型预测正确率为90.5%。说明模型预测效果不错,模型较为稳定,见表4。
表3 样本变量特征、描述性统计及预期作用方向
从自变量回归结果看,方程中的变量为:年龄(X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受教育程度(X3)、职业(X5)、家庭年总收入(X7)等自变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是否参加过培训(X10)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这些因素对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意愿产生影响,显著相关,见表4。
不在方程中的变量为:性别(X1)、婚姻状况(X4)、个人月均收入(X6)、当前工作的满意度(X8)、家庭经济状况改善程度(X9)。这些自变量的Sig.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5%和10%,在方程中被剔除,见表5。说明这些因素对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意愿影响不大。
3.检验结果解释
从回归结果看,年龄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为负相关,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意愿劳动力年龄越大,越不愿意接受培训。在200个样本中,有54个样本不愿意接受培训,其中50~60周岁的有29个人不愿意接受培训,40~60周岁的有50人不愿意接受培训。这跟在实地调查中的见闻相符,年龄大的劳动力,尤其是50周岁以上的劳动力,他们认为“年龄大了出去干活儿没人愿意要,学啥技术都用不到了”,因此接受培训的意愿比较低。
受教育程度在5%的水平下显著,且为正相关,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接受培训。在200个样本中,愿意接受培训的有146人,其中初中及以上学历愿意接受的有140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仅有6人愿意接受培训。不愿接受培训的有54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3人,占不愿意培训总数的61.1%。
表4 方程中的变量
表5 不在方程中的变量
职业在5%的水平下显著,且为正相关,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接受培训的意愿不同,越是从事非农就业的人越愿意参加培训。在愿意培训的146人中,务工和个体户共有120人,占82.2%,务农的仅有25人,占17.1%。在不愿意培训的54人中,务农的有42人,占77.8%。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新型农村社区中从事务农的劳动力想法相对简单,他们仍专注在土地上,有地则家安,容易满足,安于现状,传统小农思维的束缚比较明显。另外,由于社区没有或很少组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再加上宣传不足,务农劳动力对培训的政策和价值认识不足,所以参加培训的意愿不强烈。而务工劳动力和个体户有较多机会接触不同的人,获取新的社会信息,眼界较开阔,对自我发展要求较高。
家庭年总收入在5%的水平下显著,且为正相关,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家庭年总收入越多的人越愿意参加培训。在愿意接受培训的146个样本中,家庭年总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愿意接受培训的有92人,占63%。家庭年总收入较高的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对未来的预期一般比较乐观,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去拓展自己的能力,想要提升自己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发展。家庭年总收入较低的人对培训费用会十分关心,即使是免费培训他们也要考虑付出的时间成本会换来怎样的结果,多数人会担心学无所成,浪费了时间,还不如打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风险预期限制了意愿选择行为。
是否参加过培训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且为正相关,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参加过培训的人更倾向于不愿意再去培训。在调查的200个样本中,有35人接受过培训,其中认为培训后收入没有明显变化的占62.8%,培训后总体感觉收获一般的占40%,选择收获不大和没有收获的占45.7%。参加过培训的社区劳动力,对培训的过程和结果有切身的感受,付出了时间成本,却未能学得真技术,培训未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或增加收入,所以他们会谨慎看待培训,培训意愿不强烈。
五、培训需求分析
(一)培训内容需求
在培训内容的需求上,由表6可以看出,200个样本中,对制造业、建筑业、社区家政服务、餐饮娱乐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有需求的有63人,占31.5%,比重最大。选择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有56人,占28.0%;选择创业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的有41人,占20.5%;选择农业经营管理培训的有19人,占9.5%;对社区安全、环卫、文化娱乐、餐饮娱乐等方面的社区生活常识培训有需求的有14人,占7.0%;选择宅基地置换、土地承包、财产划分与继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培训的有7人,占3.5%。从这两个方面看社区劳动力更多关注的仍是增加收入,对社区生活的适应性、自身权益的维护等方面关注度不足。但是从长远来看,社区生活常识培训、法律法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是在满足社区劳动力物质需求的同时,让社区劳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区集中居住的生活,提升自身各方面素养,促使其“市民”身份和心理认知的转变。
表6 培训内容需求
(二)培训方式需求
在培训方式的需求方面,200个样本中,有115人选择了实践实训学习,占57.5%,多数社区劳动力认为学习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式。48人选择了面对面授课,占24.0%,他们认为课堂听讲,与老师互动是很好的方式。37人选择了通过网络、电视学习,占18.5%,他们认为偏重于知识、经验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学习,见表7。
表7 培训方式需求
(三)培训周期需求
从培训的时间点来讲,根据实地调查,培训多集中在晚上、社区劳动力下班或农忙结束后的时间。对于培训周期,200个样本中,89人选择可以接受1个月以内的培训,占44.5%,比例最高;71人选择可以接受1~3个月的培训,占35.5%;38人选择可以接受4~6个月的培训,占9.0%;2人选择可以接受6个月以上的培训,占1.0%,见表8。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到,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多是不定期的短期培训,接受培训后的劳动力感觉收获不大,没能掌握一门技术,对自身帮助不大。所以,根据社区劳动力的培训时间应是相对固定的、连续的。
表8 培训周期需求
(四)培训费用需求
培训费用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十分关心的问题。在本次调查的200个样本中,有112个人希望培训费用在100元及以下,占56.0%,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希望培训是免费的。有24人可以接受100~300元的培训费用,占12.0%,他们想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和知识,但在成本投资上比较谨慎。能接受300元以上的社区劳动力共有64人,占32%,可以看出有一部分社区劳动力是愿意付出一定的培训费用进行培训的,见表9。根据已有研究和现实中政府的培训政策,目前在新型农村社区开展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免费的。也有先交纳一定培训费,培训结束后,如果符合规定,劳动力可以领取相应的培训补贴。培训资金一般是从政府财政中拨付,需要纳入每年的预算。
表9 培训费用需求
六、政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实问题、实践调查结果,从开展实践调查、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培训资源供给结构等方面给出解决培训供给与需求错位、供给结构失衡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开展实践调查
实践调查是研究的基础。政府相关部门深入调查分析社区劳动力培训意愿及培训需求,有助于培训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以优化培训供给结构。根据本文的分析,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年总收入、是否参加过培训等因素对居民的培训意愿有显著影响。所以在培训动员与信息宣传时要有针对性,区分不同社区劳动力动员的难易程度,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培训意愿,注意对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和务农劳动力做充分的动员,充分宣传培训政策以及培训在促进他们增加收入、生活改变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二)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培训资金是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重要的物质基础。一些国家一般都把培训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美国采用多种培训补助形式的财政拨款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德国职业培训的经费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占到国家教育投资的15.3%[11]。在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政府的培训资金供给应该施行行政梯度财政资金支持,中央政府统筹分配全国范围内的培训资金,地方各级政府统筹分配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培训资金,培训资金直接拨付给相应的培训主体。政府还可以筹集社会资金,增加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充实培训资金。
(三)优化培训供给结构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供给存在供给与需求错位、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今后的培训应根据社区劳动力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去供给培训。
1.培训内容方面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需求是多样化的。应尽可能多样化地设置培训内容,供社区劳动力选择。一是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培训。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中仍有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他们有学习科学、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意愿,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收入。还有一部分社区劳动力热衷于农业的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承包的形式,获得大量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他们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培训意愿十分强烈。二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分为较低水平的职业技能和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较低水平的职业技能如美容美发、普通电气焊、厨师、家政服务等。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如建筑业技术工种、服装设计、汽修维修、电子仪器操作等。不同职业技能水平的培训内容应根据社区劳动力不同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设置。三是创业及企业经营管理培训。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文化程度较高、收入水平较高的人更愿意参加创业及企业经营管理培训。这部分劳动力思想较为开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打工经历让他们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一部分资金,他们想要创业,拥有自己的公司。所以,开设创业及企业经营管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四是社区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对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在社区生活常识、政策法律知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引导性培训对社区劳动力适应社区集中居住生活,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市民”身份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2.培训方式方面
基于当前培训方式单一问题和实地调查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应该是以实践实训为主,辅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对农业生产技术、职业技能等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的培训,应以实践实训培训为主,通过教师现场授课或手把手教学,学员就地实践操作,有利于社区劳动力接受所学知识和掌握技能。对于创业及企业经营管理和社区引导性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是课堂授课,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视进行培训。
3.培训周期方面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多是不定期的短期培训,社区劳动力无法真正学到知识和掌握技能,培训效果不佳。所以,在实施培训时,对于培训的周期应根据不同培训内容、难易程度、社区劳动力文化水平等确定。根据实地调查,很多被访者表示培训时间长会耽误很多事,希望培训周期在3个月以内。另外,可以针对不同培训内容、难易程度、社区劳动力接受能力,让他们选择脱产培训还是利用空余时间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