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技能大赛奖牌的“广东现象”探析

2018-05-31罗尧成陈瑞达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世赛高技能奖牌

罗尧成 陈瑞达

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上,来自广东省的21名参赛选手获得了5金4银6铜和2个优胜奖的骄人赛绩,金牌和奖牌数位居我国各参赛省份第一,助力中国最终以15金、7银、8铜和12个优胜奖位居世界各国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广东省代表队也因此被授予“中国代表队国家最佳奖”殊荣。分析广东省自我国首次参加世赛以来的获奖情况,总结世赛奖牌的“广东现象”表征,对于我国备战今后的各届世界技能大赛,推动大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赛奖牌“广东现象”的主要表征

(一)奖牌数和奖牌总积分位居各省市首位

中国自2011年参加英国伦敦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开始,至今已参与了四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共有15个省市在世赛上获得奖牌。通过对广东省历届获得的奖牌数和奖牌积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四届世赛中,广东省的奖牌数量和奖牌积分实现不断超越,共获得38块奖牌,总计83积分,以占全国43%的奖牌数和41%的奖牌总积分在各省市中遥遥领先,见表1。金牌数、奖牌总数和奖牌积分数如此突出,使得世赛奖牌的“广东现象”已得到业界公认。

(二)奖牌类别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2017年举办的第44届世赛共设置46个竞赛项目,分为六个大类。表2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广东省所获得的38枚奖牌都集中在“制造与工程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结构与建筑技术”“创意艺术与时尚”四个大类中。其中,“制造与工程技术”大类的奖牌达到22枚,占据了广东省历届世赛所获奖牌数的58%。第44届世赛中,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在“制造与工程技术”大类获得7金、3银和2铜,其中广东省占据了4金和全部的银牌和铜牌。广东省对制造与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大力培养顺应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需求,为中国的高尖精制造技术“走出实验室”提供了技能人才保证。对于推动广东省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大类项目中,广东省选手共获得7枚世赛奖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广东省对信息通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符合“云物大智”时代产业发展对于该类人才大量需求的趋势。

表1 中国各省市历届世赛的获奖及积分情况

表2 广东省历届世赛所获奖牌的大类分布

(三)奖牌获得者集中来自人社部门管理院校

表3数据统计显示,广东省历届世赛获得的38枚奖牌中,有35枚来自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师学院。其中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在世赛中表现尤为突出,且获奖特色非常鲜明:在第44届世赛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在“制造与工程技术”大类中获得2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成为我国在本届世赛中获得金牌和奖牌数最多的技工院校;在历届世赛中,该校获得的奖牌数也达到10块。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和“建筑与工艺技术”两个大类项目中表现优异,历届赛事共分获7块和3块奖牌,而该校也以12枚奖牌的总数位居国内参赛院校世赛奖牌数之首。此外,深圳技师学院获得的4块世赛奖牌全部集中在“艺术创作与时装”大类。广东省各技师学院在世赛中的优异表现及逐步形成的获奖类别特色,得益于广东省人社厅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科学规划,是广东省技工教育改革成功的集中体现。

表3 广东省相关院校历届世赛获奖情况

二、世赛奖牌“广东现象”的成因分析

世赛奖牌“广东现象”的形成是广东省世赛基地、职业院校、企业与政府协同努力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本文主要从世赛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企联合培养,以及政府环境营建四个方面来探讨其形成之道。

(一)注重世赛集训基地建设,为选手创设优良训练条件

统计显示,第44届世赛上,有20位获奖选手(共获5金4银6铜2优)来自广东省的各世赛集训基地。目前,广东省的世赛集训基地数为23个,见表4,其中“制造与工程技术”类基地9个,以绝对优势占据全国各省市之首。优异的成绩来自于基地营建的良好训练环境,而这其中又依赖于政府、高校对基地建设的大量人力与物力投入,基地建设在为选手的训练提供世界最先进设备的同时,还为选手的有效指导提供了优秀师资。如在设备投入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投入3600余万元用于“综合机械自动化项目”的世赛基地建设,广州市技师学院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原型制作项目”的世赛基地建设。在基地师资建设上,广东省拥有全国第一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数,这些大师工作室与各世赛集训基地协作,输送了大量的国家级技能大师、行业领军人才、企业技术骨干,进而为世赛选手的培养提供了一支高规格的教练团队。第44届世赛中,广东省能够成为全国奖牌数和积分榜的第一,世赛集训基地发挥着关键核心作用。

表4 国内相关省市历届世赛集训基地建设情况(前五位)

(二)教学改革对接世赛标准,致力培养优秀世赛选手

广东省各职业院校将世赛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契机,并围绕世赛标准进行系列教学改革。自参加首届世界技能大赛后,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和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即成立世赛精英班和世赛竞赛班,按照世赛标准对学生进行校内选拔和重点培养。如今,广东省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开展以世赛内容、标准等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将改革范围辐射到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和学生考核等诸多方面。如在教学管理方面,参考世赛项目的设立对所在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并率先将世赛技术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参赛选手培养路径方法融入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方法[1]。在教师培训方面,组织院校教师对世赛相关专业进行研讨与学习,并举办广东省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达到“以赛促教”的教学要求[2]。在学生考核方面,将世赛对相关专业的要求融入学生的技能考核标准中,并运用“以赛促学”的教育理念——以竞赛形式对学生进行分层选拔、梯度培养,从而在学生群体间营造一种“比、追、赶、超学技能”的良好氛围[3]。通过上述改革,优化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世赛优秀后备选手。

(三)携手领军企业联合培养,营建真实的实践实训环境

发达国家的改革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培养一流技师的根本途径[4]。据统计,目前广东省35所技师院校共携手15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实践环境。近年来,广东省各职业院校在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和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校企合作内容上,广东省发达的制造业,使得各院校在“制造与工程技术”类专业上的校企合作资源十分充裕,例如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瑞典山特维克公司等100多家大型企业合作,为该类世赛项目选手的选拔提供优质生源。在校企合作模式上,广东省近年以德国“双元制”理念为基础,开创了被誉为“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双制”办学,各院校在此模式基础上又以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诞生了诸如深圳技师学院的“新型双元制办学模式”——引进深圳市智慧谷集团入驻,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使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此外,在政府的引导下,广东省各院校不断探索并尝试开拓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新型学徒制”“混合所有制”等。可以说,广东省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良好成果,是世赛“广东现象”诞生的坚实基础。

(四)注重整体规划与政策完善,持续保障技能人才成长

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完善的职业教育政策支撑,为世赛输送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18年9月,广东省已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拥有156所技工院校、35所技师学院,在校生57.1万人,技能人才总量1161万人、高技能人才347万人并且年均培养量约占全国1/10,以上指标均居全国第一[5]。上述“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广东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与科学规划。在政策扶持方面,从“十二五”期间开始,广东省人社厅便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技工院校的建设,到2018年,省政府对技工教育补助资金更是高达6.425亿元,同时还拨款3亿元资金重点扶持3所院校(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师学院、广东省技师学院)成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6]。在政策规划上,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技能人才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出台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完善技能人才的激励、评价和保障机制。广东省政府注重技工院校建设并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完善,保障了该省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工匠持续不断地站在世赛舞台上。

三、“广东现象”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集训基地建设

技能的载体不只是劳动者个体,也包括组织、组织间的协作关系以及制度。当我们将技能观聚焦于个体层面时,往往会将学习技能的过程看作是个人能力的获取,而忽略组织和制度环境对技能形成的影响[7]。世赛集训基地作为一个世赛技能的承载组织机构,集中了世赛级的设备和专家团队、通过有效管理制度和高效集训规划的制定,以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为世赛选手快速提升技能营建了相应环境。实践也已证明,建设高技能人才集训基地是培养选手冲击世赛奖牌、加快地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高技能人才集训基地建设包括物力、人力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在物力建设方面,应对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进行持续投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专业。在人力建设方面,应积极与行业领军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密切协作,吸引行业技能专家入驻,提升基地教师队伍水平。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对国际先进的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进行调研学习,并结合实际借鉴实施。

(二)实施以“竞赛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

调查结果表明,技能竞赛已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8]。以“竞赛引领”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广东省世赛获奖院校中得到了良好反馈和高度评价。相关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师队伍两个维度:一方面,各院校应以“竞赛引领”为指向,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将竞赛内容、竞赛组织和竞赛标准等融入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学生考核中,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在教学组织上,可借鉴广东省部分院校成立竞赛班和精英班的做法,以竞赛选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激发学生对技能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应注重打造一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行业专家作为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等系列举措,加快“双师型”和“双高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探索“双主体”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

世赛奖牌“广东现象”的成因表明,广东省之所以能够居于世赛奖牌榜首位,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即“双身份管理”“双场所教学”“双主体育人”和一体化人才培养战略[9]的有力实践,使企业真正地服务于学生。考虑到企业属于利益驱动优先型组织,因此,在构建“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必须在权责对等的原则下构建校企间的合作模式和制度体系,明确企业作为办学主体义务的同时,还要明确其可以享受的权利。此外,各院校在借鉴广东经验时,应深入了解其校企合作模式形成背后的基本逻辑、协作关系、制度和价值预设。

(四)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与制度

政策与制度的完善是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外部保障,是技能人才顺利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各地政府在制定人才培养政策时,应高度重视相关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只有在政策与制度完善的环境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才能实现“弯道超车”,达到国际水准,更多中国选手才能在世赛的舞台上彰显大国工匠的魅力。

猜你喜欢

世赛高技能奖牌
乌龟的奖牌
手工奖牌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首枚奖牌!
拿过奥运会奖牌的数学家
一技之长 能动天下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社会赞助签约仪式暨服装发布活动在京举行
人社部组织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