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美丽的西边极远之地
2018-05-31程宇航陈宁
□ 程宇航 陈宁
在遥远的北非,有一个叫“马格里布”的国家
在阿拉伯语里,“摩洛哥”(又译“马格里布”),是“西边之地”的意思。这是因为,相对于伊斯兰教诞生地阿拉伯半岛的麦加,摩洛哥正是在其西边。因为十分遥远,所以,在阿拉伯人脑海里,“马格里布”又有“西边极远之地”之意。可不是嘛,到了摩洛哥就等于走到了尽头,再往西就是浩瀚的大西洋了!
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部,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一条窄窄的直布罗陀海峡(最窄处只有13公里)把它与伊比利亚半岛隔开;东部以及东南部则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
摩洛哥地形复杂,中部和北部为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脉,东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西北沿海一带则为狭长低暖的平原。摩洛哥全国约有1/5的地区为森林覆盖,这在北非国家是少有的。由于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摩洛哥常年气候宜人,花木繁茂,因而赢得“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享有“北非花园”的美称。
历史的沧桑:从柏柏尔人到阿拉伯人
最早在摩洛哥定居的是柏柏尔人。柏柏尔人主要分布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和马里等。在古代,摩洛哥曾先后受腓尼基、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统治。公元639年,阿拉伯人侵入北非。788年在摩洛哥建立第一个阿拉伯王国。
在阿拉伯人影响下,以及在与阿拉伯人的斗争中,柏柏尔人曾建立两个强大的王朝:阿尔摩拉维德王朝(1061—1147)和阿尔摩哈德王朝(1147—1269)。尔后则为突尼斯的哈夫斯王朝、阿尔及利亚的齐亚尼德王朝、摩洛哥的马宁王朝所取代。期间,阿拉伯人大批迁入,多数柏柏尔人被同化。部分未被同化者则逃到山区和沙漠地带,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从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摩洛哥先后遭法国、西班牙等殖民者入侵。1912年3月,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北部狭长地区和南部的一个地区则划为西班牙的保护地。
1956年3月,摩洛哥获得独立,翌年8月14日定名为摩洛哥王国。
现今仍然统治摩洛哥的阿拉维王朝建立于1660年,如今的国王穆罕默德六世是该王朝的第23位君主。其祖先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因此和约旦国王、文莱苏丹是远房亲戚关系。
如今的摩洛哥王国ABC
A.概况
摩洛哥是摩洛哥王国的简称。现今的摩洛哥拥有国土面积45.9(一说44.7)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26.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700多公里。人口3376万人(2014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3%。人口中,75%为阿拉伯人,20%为柏柏尔人,5%为其他民族(另外,西撒哈拉有人口4.2万,定居的有3万人,其余多为游牧民)。国人大多数是伊斯兰教逊尼派教徒,此外还有少数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首都拉巴特,人口约165万。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
B.开明的王国
摩洛哥是一个开明的王国,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王虽然拥有最高权力,但1999年即位后的穆罕默德六世国王坚持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多党制等既定政策。2011年,穆罕默德六世国王主动进行全面宪法改革。7月1日,摩公投通过新宪法,11月25日,摩举行众议院选举。
摩洛哥奉行不结盟、灵活、务实、多元的外交政策,其温和的外交政策使之在阿拉伯世界广收人脉。因为地处“马格里布”,没有深陷阿—以冲突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纷争之中。
C.经济平稳发展 ,不乏亮点
1983年,摩洛哥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推行企业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持续增长。磷酸盐出口、旅游业、侨汇是摩洛哥经济主要支柱。工业不发达。农业人口占总人口40%左右,可耕地925.6万公顷,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收入30%。农业有一定基础,但粮食不能自给。
摩洛哥尽管经济不是很发达,但却不乏亮点:
磷酸盐储量为1100亿吨,约占世界储量的75%。磷酸盐及其制品占据国际市场1/4强,系该项出口第一大国;
新能源产能居非洲第三位(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南非和埃及);
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是非洲第一大产鱼国(列世界第25位);
是世界上大麻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
是非洲第一大海运国(排在它后面的是埃及第2、南非第3);
是北非地区最佳营商国家(区域内突尼斯排第96位,埃及排第101位,阿尔及利亚排第124位);
在“经济最具竞争力的阿拉伯国家”的排名中居第8位,超过其它北非国家;
是非洲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肯尼亚和南非并列第二,加纳和坦桑尼亚分居第四、第五位);
……
2016年,摩洛哥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04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76美元。2017年摩全年经济增长率为3.9%。其经济总量在非洲排名第六,北非排名第三。
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旅游业是摩洛哥主要经济支柱。到2008年止,小小的摩洛哥共有8处世界遗产:得土安老城、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梅克内斯历史名城、非斯老城、索维拉老城、马拉喀什老城、葡萄牙城、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每一处都值得游览、品味。
主要旅游城市有:历史名城首都拉巴特, 历史名城得土安, 伊斯兰教圣地、四大皇城之一的梅克内斯,红色之城、四大皇城之一马拉喀什,古城丹吉尔,国际旅游胜地阿加迪尔,伊斯兰教圣地、四大古皇城之一、被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的非斯等。
两个爱情故事让人们记住了摩洛哥
A.卡萨布兰卡:一个因一部同名电影而名扬天下的美丽城市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北非最大最重要的港口。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原意是“白屋”。这里离欧洲颇近, 也随处可以看到被欧洲影响的影子。白色建筑与辽阔蔚蓝的大西洋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貌。
1942年11月,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由迈克尔·柯蒂斯执导,亨弗莱·鲍嘉、英格丽·褒曼、克劳德·雷恩斯、保罗·亨雷德等主演的爱情电影《卡萨布兰卡》,在美国上映,并迅速在世界走红。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商人里克手持宝贵的通行证,反纳粹人士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的到来使得里克与伊尔莎的旧情复燃,两人面对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难以抉择的故事。
因了这部影片,卡萨布兰卡大大提高了其在全世界的知名度。许多人就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为影片所展示的爱情与正义而感动而慕名前往卡萨布兰卡旅游。
B.三毛与荷西的爱情让许多中国人爱上了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横贯北非,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摩洛哥南部紧邻撒哈拉沙漠,其声称拥有主权的西撒哈拉就是撒哈拉的一部分。撒哈拉沙漠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然而,就是在西撒哈拉的一个荒漠小镇——首府阿尤恩,便发生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姐弟恋”爱情故事:一个是名叫三毛的中国台湾姑娘,与一个是名叫荷西的西班牙小伙子在西班牙马德里邂逅相遇,两人不约而同地怦然心动,爱上了对方。那时,荷西还是一个正在读高三的中学生,他要三毛等他6年——读大学四年,服兵役两年——然后就娶她。
六年之约刚刚到期,当三毛正要拿起笔来给荷西写信时,她被朋友带进一个房间,让她闭上眼睛,随后就关上门悄悄出去了。 少许,房门开了,一对温暖有力的手臂从三毛身后将她环箍了起来,紧接着又把她抱了起来,开心地打转。等三毛睁开眼睛,发现对方是一个长得十分高大、留着满脸胡子的西班牙青年——他正是六年后的荷西!激动万分的三毛在心里暗暗说道:“这一辈子,我只嫁给他!”
为了三毛,荷西放弃了向往已久的大海和潜水,随她来到干巴巴的撒哈拉沙漠。1973年7月,三毛与比她小8岁的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阿尤恩小镇登记结婚。在风沙漫天的撒哈拉沙漠,三毛拿起了已经搁置十年的笔墨,开始写他们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不知感动了多少少男少女。后来,他们来到了非洲西北部的大加纳利岛上,并在那里居住聊下来。小岛上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干净的海水冲上沙滩,令人心旷神怡。两人爱得死去活来。
然而,老天自古妒红颜。天有不测风云,1979年9月30日,荷西在拉芭玛岛的海底进行水下工程操作时意外丧生。那天夜晚,陪伴父母到了伦敦的三毛突然接到荷西潜水溺亡的电话,几近疯癫。
荷西的突然辞世,给三毛带来无限的打击。
1981年,三毛把怀念荷西的散文结集出版,书名取为《梦里花落知多少》。
1991年,荷西离去两个六年以后,三毛在台湾的一家医院里,用肉色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两个六年的恋爱与婚姻,两个六年的哀痛与追忆。这四个六年,写满了她与荷西的一切爱与痛,不论悲喜。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特别是台湾海峡两岸的年轻人。爱屋及乌,海峡两岸的中国年轻人也因此而对广袤浩瀚的撒哈拉产生了好感,充满了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