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摩崖造像称一绝
2018-05-30
海棠山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阜蒙县)县城西南22.5公里处,属医巫闾山余脉。海棠山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公里,主峰海拔715.4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海棠山被誉为藏传佛教黄教的艺术名山,山上的摩崖造像,是幸存至今的珍贵文物群,远近闻名的普安寺,记载着黄教兴盛、辉煌的过去。
巧夺天工的摩崖造像是海棠山一大突出景观。据阜蒙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章嘉活佛率其徒来到阜新雕刻造像……他们采用了阴刻、阳刻、高浮雕、龛内浮雕等多种形式,在佛像雕刻艺术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晚唐的风格,又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创造出了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摩崖造像群。现保存完好的石刻佛像267尊。造像大小不一,最大的造像高6.5米,最小的僅15厘米。大的魁梧,小的精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至今有些造像的彩绘仍很鲜艳,令人叫绝。目前,在我国发现如此规模的摩崖造像尚属首次,堪称中国一绝。在一些佛龛四周还有摩崖50多处,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内容多数是箴言咒语,也有赞美之词和镌刻时间、记事、施主和雕刻工匠姓名。这些摩崖造像“堪称中国民间艺术杰作”,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一绝”、“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
海棠山四季分明,风光旖旎,是春赏山花的好去处。景区内苍松翠柏,怪石嶙峋,数十棵400余年古松柏生长在悬崖峭壁上,造型奇特,有300余种奇花异草和药用植物,40余种野生动物。
历史悠久的阜新,有许多辽代遗存。
阜新为燕国北部边境和东胡族的游牧之地,燕长城像一条“土龙”横亘在此。秦一统六合后,匈奴大败东胡,阜新地区又为匈奴所占居。后来汉武帝打败匈奴,扶持乌桓人进驻阜新一带。东汉时期从北方崛起的鲜卑族南移到乌桓驻地,大量的鲜卑人游牧于此。公元479年北方的契丹族臣服北魏,逐渐南移阜新驻牧,契丹建大辽国后,在阜新建有大量的州城和塔。因此这里有大量的辽代遗存。
关山辽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阜蒙县大坝镇,为辽代贵族家族墓,发掘的七座是萧德温墓、萧德恭夫妻合葬墓、秦国太妃与萧谐领合葬墓等。墓为砖室,八角形,由墓道、天井、墓门、甬道、耳室、主室组成。出土墓志铭六方,镇墓兽一尊,各色釉罐、碗、钵及一批金银铜铁器等珍贵文物,多数墓道两侧有壁画,墓门有彩绘。
辽代三塔遗址位于三塔沟风景区,在阜蒙县大板镇,距阜新市区22公里,塔及寺庙的墙基、地堑、塔座坑及石槽、砖、瓦以及梯田、石坎等历历可见,是辽代萧太后屯兵和点将之地。
三塔遗址始建于公元1089年,崇先寺高僧诠微大师葬于此。奇石景区山势险峻,沟深谷狭,怪石林立,远望近望各不同,唐代辽东大将盖苏文屯兵练武之处,留有将军石、练刀石,大辽国曾在此屯养精兵,点将台至今依稀可见。丰富的人文景观,能引起游人思古之幽情。
沿三塔沟风景区公路逶迤前行,在东北方向约一公里处,可以看到一座开满紫丁香的丁香山。数百亩的丁香花海,沿舒缓的山势重叠而上,阳春五月,细雨蒙蒙,微风过处,相隔数里,便可闻到浓郁的花香。拨开丁香花丛,星星落落的绣线菊点缀其间,给满山的紫色增添一点点意外。
编辑/南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