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的“裸备”到学生的“裸读”
2018-05-30胡成方
胡成方
高中诗歌教学陷入一种困境,高三学生在课外和考试时,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能熟练记忆“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却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只能套用模式应付考试答题。究其因,学生知识积累较少不可忽视,教师“以结论推原因”的教学思路和方式也有重要影响。
要走出这样一个诗歌教学的困境,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必须“裸备裸教”。以自身读诗、鉴赏诗歌的方法、思维和规律指导学生,才符合学生读诗的实际,才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教师教学实际与学生学习实际差异
1.教师的解读是资源性解读
我们知道,不少教师是借助资料备课,搬用资料上课。即备课、上课时,教师往往先借助参考资料,或者先看标准答案,再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逆推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对诗歌是一种借助资料的解读,而学生在没有这些资料的前提下去读诗,自然无法如教师所愿——我教给你解读的方法,你就能解读鉴赏诗歌。
教师备课,首先依靠的是《教师教学用书》。今天的《教师教学用书》不仅提供了诗歌译文、补充注释,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名家解读和习题答案。有些教师直接将这些资料抄写到课本上,据其推演出对诗歌内容、手法、情感和主题的理解,或者直接搬用名家解读来阐释对诗歌的鉴赏。其次是依靠海量的网络信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主题存在的疑惑,《教师教学用书》中找不到答案,教师会从网络上寻找依据或答案。教师利用这些丰富资源去“解读”诗歌,去“鉴赏”诗歌,慢慢地总结出了解读诗歌的方法,形成了“以结果推原因”的思维方式。
无疑,教师教学前认真备课是保证教学内容正确、知识传统准确、教学高效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的体现。然而,由于教师是借助各类资源备课、教学,“以结果推原因”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存在很大的不同。
2.学生的阅读是空白性阅读
今天的高中生诗歌学习实际是怎样的呢?小学、初中教材有近百首诗歌,但只有较少学生能在小学、初中逐渐积累,循序渐进,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学生在文学阅读方面都只是一种任务性阅读。小学、初中的大多数教师也只是要求学生背诵升学必考篇目的文句、个别字词注释和翻译,并没有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诗歌,哪怕是最简单的解读,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
大多数学生的诗歌阅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从牙牙学语到学前班,不少家长或老师只是让孩子机械性记忆背诵,或是鹦鹉学舌。学生没有对诗歌的理解性记忆,缺乏知识性积累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也未养成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掌握阅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二是不少进入初中和高一高二的学生,基本是针对考试要求阅读背诵诗歌的。初中的诗歌教学,重点在于背诵考纲要求的篇目,记住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词语,或者背诵重点诗句的译文,机械地套用答题格式。虽然教学中也有一些诗歌内容的记忆,但大多属于非理解性记忆。高中的诗歌教学开始重视诗歌文本解读,讲授诗歌阅读和鉴赏的方法、规律,但如上所述,教授的多是由果推因的方法和规律。同时,由于高考的影响,语文学习,特别是理科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极为尴尬的地位,学生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与语文学科应有的地位及要求相对应。
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的诗歌学习背景几近空白。没有诗歌知识方面的积累,没有完整清晰的文学史知识,再加上思维习惯的机械、思维规律的错误,使得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完全是一种“裸读”。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完全遵循于教师的解读思路和思维逻辑,而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教学,多种模式的设计,每一个步骤的严格规定,与学生面对的问题缺乏直接明显的对应,依据教师的结论推演,形成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逻辑和思维建构。
教师错误地将自己这种备课获得的思维方式、思维规律传授给学生,学生一旦脱离这样的学习背景就会手足无措,茫然不知所归。这就是学生能听懂教师的课堂解读和方法阐述,却不能运用于陌生文本理解的症结所在。
二、教师“裸备”与学生思维同脉
1.“裸备”可以形成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思维方法
教师“裸备”是指不借助任何教学资源,独立阅读诗歌,理解内容,解读诗歌,形成对文本的全面把握和正确阐述。教师“裸备”要遵循阅读文本的一般规律,而不是凭先知先觉,预先设定目标、答案,再“按骥索图”“顺瓜摸藤”。教师“裸备”的第一步,是初读整体感受诗歌,实际就是设身处地感受学生初读诗歌的第一感觉。第二步是立足于对诗歌的字词理解,正确把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揣摩。第三步是分析诗歌的篇章结构和艺术手法,理解诗歌的情感主题。教师备课的过程不仅是一个阅读理解鉴赏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训练形成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思维方法的过程。
学生在课外阅读或考试时,不会或不能去借助广泛的资料。面对一首完全陌生的诗歌,他们只能像老师“裸备”一样去认知、去理解、去鉴赏。
张玉新老师曾提出教师要学会“裸备”,就是要求教师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去读懂、分析文章,以形成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个性解读,将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實际上,这主要是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形成从文本到知识、从认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原因到结论的阅读思维规律。教师利用“裸备”可以体察学生的阅读思考特点,换位思考,“身临”学生之境,真实感受阅读思考的过程,摸索诗歌阅读鉴赏的思维方法,形成诗歌阅读鉴赏的思维习惯,总结出诗歌阅读鉴赏的规律,在教学中贴近学生实际,形成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
2.“裸备”教学让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
准确地说,教师是不可能绝对“裸备”的。因为教师备课时即使不查看任何资料,也会自然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如同一个人在关键时刻会无意识地调动自身潜能。这些积累会使教师在解读和鉴赏诗歌时与学生阅读有着一定的差别,但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阅读实际,与学生思维同脉,形成平等的对话。
一次,笔者听一位年轻教师上“高三复习·诗歌鉴赏”课。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讲解清晰,分析准确,阐释深刻。從诗歌意象理解、内容分析、艺术手法鉴赏、知人论世到情感主题的发掘,总结出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字字吻合,教授的方法清晰规范,但在“课堂练习巩固”环节,学生依然是靠蒙靠猜,教师也一脸茫然。下课后,一个学生拿出一张试卷向老师请教诗歌鉴赏题,老师支支吾吾,言不及义。由此可知,教师“资源性”教学总结出的方法规律不能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困难,又怎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解决学生自我阅读的困难?
如果教师完全是“裸备”教学,情况又会如何?笔者曾尝试早自习让学生自主抄写诗词在黑板上,学生简单解读后,教师进行解读。多数诗词是课前未曾见过的,教师的解读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知识积累和解读经验,但相对于借助资料的解读,就明显更接近学生实际。
比如祖咏的《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笔者联系教材中的作品,依据文本寻找熟悉的词语,进行现场解读。“鼓”“汉将”“旌”“沙场”“烽火”,在学过的边塞诗中多次出现,与战争有关;“寒光”联系《木兰辞》中“寒光照铁衣”,“蓟城”联系《燕歌行》中“征人蓟北空回首”;“边”与边塞有关,“投笔吏”“长缨”联系《滕王阁序》中“有怀投笔”“无路请缨”,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愿望;“客心”一词交代了作者客居异地,“惊”“论功”“请”明确了作者的情感。
这种临场向学生解读诗歌,基本是与学生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思考,学生边听解读,边联系教材知识,很快理解了内容,更迅速地理解了教师解读诗歌的推演过程。实际上,这就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展开与学生一致的思维探索和思路历程,学生容易接受且能迅速明确读诗诀窍。
三、教师“裸教”才能培养符合学生特点的思维习惯
1.教师“资源性”教学难以形成符合学生特点的思维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总会根据自己的备课内容进行教学。于是,课堂上教师会先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广泛地引用背景资料,再旁征博引。学生在这些目标、资料的暗示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联想想象,发掘探究,无论是解读字词、理解手法,还是发掘主题、探究意义,都会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一点点吻合标准答案。如果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教师的暗示、启发,如同赶羊群入圈,都会让学生走上“正轨”。最后,教师根据教学步骤总结出完全规范的阅读方法和规律。
但学生在自主阅读和考试时是不会被提前告知“目标、重难点”的,更没有丰富的“背景资料”可参考,更不会有老师的“启发、引导”,所以,就如同瞎子摸象、盲人独行。
因此,如果教师是依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大量的信息支撑进行教学,必然是以先知先觉得出的方法去指导学生。教师的阅读方法和思维规律是很难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很难为学生所掌握。教师的“教”也就不能示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2.教师“裸教”才能培养符合学生特点的思维习惯
教师“裸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将自己放在与学生近似的知识积累、阅读经验和学习背景下,有着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体验,能真实体会学生的感受和困难,遵循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规律,从而形成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逻辑,培养符合学生特点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程翔老师在教授《将进酒》时,不提供任何背景资料,只抓住两点:一是读,二是到诗歌中找词语。让学生读,教师和学生一起揣摩朗读的声调、节奏,体会诗歌情感的表达,针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四次朗读反复体会,学生真实理解了“悲”什么。让不同学生品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深刻理解“欢”中之“悲”。教师没有广泛的引证,只是偶尔提醒学生有些词句曾学过,要学会温故知新;学生则完全依靠对诗歌文本的解读,恰当联想初高中教材,对诗歌进行分析阐释。师生的共同活动完全符合学生的知识积累实际和思维特点。程翔老师将诗歌后两层内容交给学生自主解读。学生一面联想学过的作品,一面抓住文本字词,朗读品味,在斟酌声调、节奏、语速中正确解读出诗句的情感主题。
教师的“裸教”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规律,如此,学生才可能学以致用,在独立阅读和考试中举一反三。
四、师生“裸读”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材,涉及诗歌题材丰富,艺术手法全面,意象繁多。通过对其的教学,完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读懂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频率共振,逐渐形成教与学的方法和思维一致。
教师的裸读首先体现在“裸备”,实施于“裸教”。教师“裸备”,回归到文本的原始状态,没有先入为主、先果后因的东西,是一种原生态的阅读,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裸读习惯、方法及思维规律。“裸教”是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依据自己“裸备”得出的方法、规律,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形成师生共同的方法、规律。
教师有了这样的“裸备”,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他交给学生的“一滴水”也一定是清澈的、灵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可以让学生直接饮用,解渴滋心。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示范下,一步步学会裸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疑问和自己的思想。在裸读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形成了阅读文本的基本技能,积累了阅读文本的基本经验,从而养成语文的基本素养,感受到心灵的安静和自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厚重,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当然,要使学生真正形成和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除了教师“裸备”,在教学中传达正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和经验,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调动知识积累,活跃潜在能力,温故知新。如此,高中诗歌教学也许能走出困境,给学生一片明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