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统编教材特点,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2018-05-30谈永康吴立岗

语文建设·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育人课文

谈永康 吴立岗

编者按

2017年9月,由教育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引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到2019年,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都将使用同一套语文教材。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好统编本教材,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上个月,我们刊发了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访谈,以及张彬福、朱俊阳、段宗平老师的文章,就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变化和编写理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就这些变化作出教学上的调整,如何将教材的编写理念落实到课堂上,这可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明确的问题。我们将分两期(小学和初中),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本期,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教研员谈永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立岗从教材重视立德树人、语文素养、读书积淀三个特点入手,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吕俐敏副教授认为,教师能够在实践中融合各个板块,是教材编写的“初心”,并以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为例对如何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怎么實施进行了分析;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老师认为要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必须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与目标指向,实现从“教语文”到“用语文教儿童”的实践转型,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希望这些思考和实践对大家使用统编本教材有所启发。

2017年9月,小学一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落实育人目标。统编教材立意高,选文精,编排美,令教者耳目一新,让学生爱不释手。用好统编教材,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大事,也是语文教师发展专业的大事,其前提是准确把握教材特点,不断优化教学实践。

一、教材重视立德树人,教师应有力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教材编写是国家行为,统编教材体现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未来人才与建设者的前瞻思考和实际需求。“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陈先云先生认为:“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

通览一年级语文课本不难发现,在凸显语文味、考虑儿童需求基础上,统编教材尤为注重立德树人,其分量非同寻常,其匠心令人感动。

润物无声,语文学科育人须有高度。温儒敏教授提出“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和‘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打开第一册教材,开篇是《我上学了》,迎接孩子的是精美的图画:56个民族大团结。56张笑脸,配以五彩的服饰、帽饰,学生被深深吸引,细细读图,充分感受“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联系生活交流认识,学生丰富了知识,审美教育、爱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融会其间,育人就自然而然。可见立德树人的“德”是综合的,包括了政治,也包括了道德、理想、情操等多方面。“我是中国人”隐含的“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和”的外延是广阔的,民族团结、人与人相处、人与物相处……其后的识字、拼音、课文,包括口语交际等,都可以进行“和”的教育。如拼音教学《轻轻跳》《欢迎台湾小朋友》,课文《日月明》,《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拔萝卜》等。例而言之,“我说你做”是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学习“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等知识时必然获得“同学间要友好相处”的教育。

到了中高年级,相关教育也在自然渗透,并依据学生身心特点改进学科育人方式。如《将相和》一课,“和”在“和好”之外又有了新意,《说文解字》把“和”诠释为“相应也”。教学时,从题目入手,学生懂得“将相和”就是将相和好。学完“渑池之会”,老师指出“和”有“相应”的意思,请同学们回头思考:将相二人怎样相应?学生再读书、交流,认识到蔺相如在外交场合唇枪舌剑,廉颇带着军队在边境作好抵御准备,将相二人行为“相应”,这是“和”。学习“负荆请罪”时抓住两人的话语,让学生朗读、比较,学生体会到蔺相如想的是“我们”,也就是赵国的利益;而廉颇多考虑“我”,即个人名利,挑起将相不和,好在后来也想到了国家利益,幡然醒悟,于是上门请罪,这是跟蔺相如的另一种“相应”,是思想上的一致,这也是“和”。同心协力,这是学生读出的“和”的新意,也是“和”的路径与秘密。

这一刻,学生小眼发光,他们发现:“和”,哪里只是一个字,它分明还是一种思想。此时,“和”是一个有高度的词。学生此时一定喜悦满怀。这种喜悦,如同美丽的遇见。这种遇见,只能通过语文来实现。一旦遇见,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甚至醍醐灌顶,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陈先云先生说过:“语文课是有激情的课,是有意思的课;是下课的铃声响了,却忘记了下课,舍不得下课的课。”这样的教文育人让学生动心动情。

综上,发挥统编教材优势,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按照整体统筹、有机渗透的原则,我们师者投入,教文育人有温度,那么,学科德育定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二、教材重视语文素养,教师当有效推动学生语文实践

统编教材开创性地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主线”。课程质量深度影响教师教学。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是共识。统编教材实行“双主线”,是对这一共识的积极探索,是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贵创新,势必给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语文课程提供更大舞台与更大空间。

1.注重整体把握,教学须前后勾连

整体把握首先体现了教材“整体性”设计的要求。“整体性”是这套教材的又一大特点,它体现在单元之间的整体性、年段的整体性和全套教材的整体性。同时,课程教学目标也开始走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年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统编教材将单元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前后勾连,学一篇课文,可以从语言入手进入文本,再回头咀嚼课文语言,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清事情、表达思想的,怎样表达效果会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受到审美、思想和情感的陶冶。这是其一。其二,要着眼于单元语文学习目标,注意发挥不同文本的特点与作用,落实相关知识学习、技能训练。

我们曾用《赵州桥》作相关研究,课文所在单元要训练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从文本特有结构出发,学习利用过渡句概括大意是这篇课文在单元教学中的独当之任。教学时学生自主读书、对话交流,发现、提炼了很多关于赵州桥的信息。教师边听边板书,学生一目了然,在对赵州桥形成充分真切认知的基础上,搅动内心的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接下来理解赵州桥的特点,自然而然引出过渡句的教学,再借助过渡句来概括课文大意。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在交流中完善认知,在比较中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密。

2.注重学习经历,教学须推动实践

“双主线”为学生充分深入实践提供了平台,无论教文还是育人,都应重视增加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经历是一个过程,有起点、过程、结果,课程即经验,学生获得经验,需要一定的过程。注重学习经历,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调动已知,唤醒体验,不断地感受新知,促使他们在经历中提升语文技能和人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实践比方法学习更重要,须避免对课文内容过度分析。学习学习,学而时习,能读会写,要长期坚持,反复实践。

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本灿影老师执教一年级上册《四季》,“积累叠词,模仿课文练习说话”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引导学生理解“尖”的意思后,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草芽很尖很尖,可以说草芽尖尖,那花儿很红很红呢?

生:花儿红红。

师:花儿很香很香呢?

生:花儿香香。

师:河水很清很清呢?

生:河水清清。

师:孩子们学习真用心!累了吧?来,大家站起来,我们一起做游戏。(生全体起立,师配乐做动作)

师:请你跟我学着说。

生:我就跟你学着说。

师:花儿香香蝴蝶来。

生:花儿香香蝴蝶来。

师:花儿红红蜜蜂采。

生:花儿红红蜜蜂采。

师:小河流水哗哗响。

生:小河流水哗哗响。

师:河水清清鱼自在。

生:河水清清魚自在。

师:春天春天真可爱。

生:春天春天真可爱。李老师把学生刚刚积累的叠词编排在儿歌中,并加上动作,带着学生一起说一说、跳一跳。在说说跳跳、玩玩乐乐中,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既学会了运用叠词,又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此时,语文学习与人文感染合二为一,水到渠成。

三、教材重视读书积淀,教师须用心营造多彩语文生活

课外阅读课程化,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编写理念。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缺乏读书氛围的大环境下,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培养学生读书最要紧,统编教材也在突破中,于是就有了“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一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机制。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当务之急是把“倡导”变成实践。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大都深谙其味,也经常提倡学生课外阅读,但多止步于“口头倡导”,缺乏实际跟进。用好统编教材,就必须真心实意地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低年级可以多采用“和大人一起读”的形式,可以依据学生基础、特点、需求有针对性地“读”,比如基础较好的孩子除了学完教材内容,可以选择合适的绘本、图书,由家长读给孩子听。“听读”是起步阅读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载体。

落实“三位一体”的教材机制,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实施——

一是带头读书。在课外阅读的推进中,教师的示范性至关重要。读什么,怎么读,包括如何维持学生阅读兴趣等,经常读书的教师就有切身体会,教起来也事半功倍。

二是授之以法。在阅读课上教一些方法。学生的“读懂”不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读书的过程,教师从中点拨,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获得阅读策略。统编教材史无前例地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前后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的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这就启发我们:小学低段的阅读教学也要注重读书、读报的指导,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组织学生学以致用,课内外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课内外融合。落实教材编写组提出的“1+X”办法,即学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从一年级教材容量来看,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语文老前辈袁珞先生、霍懋征先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四是组织活动。温儒敏教授强调,课外阅读要提倡“无压力阅读”,阅读前大人不要设置识字、习题等硬性任务,让儿童自由“悦读”。前面提到的袁瑢老师就经常组织出墙报、朗诵会、故事会、文艺演出等有关课外阅读活动。为了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袁老师还指导他们认真阅读《少年报》,学着阅读《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并组织他们出墙报,在黑板报上刊出《时事新闻》专栏。

五是抓好起步。“和大人一起读”一定要让学生读起来,让家庭动起来。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樊裔华老师为了做好这件事,带领学校语文教师成立了“和大人一起读”微课程研发小组,以统编教材文本为依托,研发微课视频,以微信推送方式按教学进度推送,以此来增强家长“一起读”的意识。微课中以图片、文字与声音相融的方式,启发家长可以和孩子并肩坐在阳台的摇摇椅上,一起窝在柔软的沙发上,面对面盘腿坐在地毯上……通过观看微课,家长们加深了对亲子共读的认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和孩子一起唱《小兔子乖乖》,一起演《拔萝卜》,一起想象《谁会飞》,一起探究《猴子捞月亮》中月亮是怎么“落水”的……实践证明,“和大人一起读”微课的推广,促使更多家庭开始重视儿童阅读,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让孩子更大程度上感受到与父母一起读书的快乐和幸福。

当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还有很多特点和优势。比如重视引进教育科学研究前沿成果,如一年级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再比如,在第二、三学段,每册编排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从三年级开始,按照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体系,有计划地安排了八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以加强习作教学分量,改变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因此,用好统编教材,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领会教材编写思想,发挥创造才能,边研究边做,正如陈先云先生指出的那样:“提高科研意识,要以教育科研课题的形式,加强对教材的跟踪研究。要将教材的研究、使用当作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把教育科研视为教材使用中的一个重要工作。”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育人课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背课文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