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田园诗的表和谐倾向之形成

2018-05-30李利民陈少娥

关键词:田园诗和谐

李利民 陈少娥

摘要:中国古代田园诗具有鲜明的表和谐倾向,堪称中华民族和谐精神最鲜明的文化符号。这种倾向是重农意识在田园诗中的反映,是文人构筑美政理想的体现,也是文人将田园和谐作为事业不和谐的价值补偿的结果,从而,田园乐便成了文人的审美理想,得到了诗性升华。

关键词:田园诗;和谐;形成

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更是田园社会的理想。中国古代文化“总体上明显表现出以和为美的理论特征”。中国古代田园诗具有最鲜明的表和谐倾向。

在中国古代社会,在世俗的观念看来,士人之间文人相轻,商人之间唯利是图,官场勾心斗角,只有乡村常常是一片和谐的世界,就像陆游所说:“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陆游《岳池农家》)田园诗中的田园乐显然成了古代华夏追求和谐的一种最突出的文化符号。

那么,田园诗的表和谐倾向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重农意识在田园诗中的反映

古代华夏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天下人的性命皆系于农桑。“悠悠世事称无穷,千灵万象生虚空。活人性命由百谷,还须着意在耕农。”(张咏《愍农》)悠悠世事,都是虚空,饱不得腹,暖不得身,只有百谷才能活命,所以要着意农耕。“一岁如苦饥,金玉何所用。”(聂夷中《古兴》)从道理上来讲,百谷的价值在活命,金玉的价值在奢华。如果年成歉收,出了粮荒,金玉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进一步讲,国用亦几取于农。总之,“国课衣食,咸赖庄家办”(明代孙峡峰劝农曲《南中吕·驻云飞》)。《周语》云:“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蓄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可以说国计民生都仰赖于农,农桑之事,神圣之至。

几乎历朝历代,每年开春,朝廷要举行籍田礼,天子躬耕;皇后亲蚕;州县长官要举行劝农仪式。其实,“官不劝农农亦耕”(曾丰《会昌劝农》),农民勤于耕耘是本分,本不待劝,劝农作为一种官方行为,表达的是重农意识和丰衣足食的愿望。正如宋代江万里所云:“农岂犹需我劝农,且从人意卜年丰。”(江万里《劝农》)每当这个时候,就有诗歌吟咏的雅事相伴。如:

朝臣共助三推止,野乐全胜九奏频。稼穑先知端可贺,粢盛不独备明裎。(吴宽《观耕籍田》)

一番好雨润桑麻,和气欢声十万家。太守劝农才出郭,老农含哺竞随车,

土膏泽泽地宜稻,云物阴阴天养花。愿得四方无旱潦,尽教乐岁似东嘉。(楼钥《劝农》)

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风调雨顺、农足国富的善愿。

这里尚需言及耕织图题诗。古代的耕织图甚有渊源,到了南宋耕织图与其题画诗一起辉煌起来。当时有一位于潜县令楼王寿画了一组45幅耕织图,分别题了诗,呈献给高宗,高宗嘉之,皇后更为之题词。此后,各种耕织图并题诗历代传承不绝,形成了绘画和诗歌史上的一道景观。尤其在清朝康、雍、乾时,由帝王属意,新绘耕织图,而且由三位帝王御笔题诗,乾隆甚至将耕织图物化成了一座皇家园林,耕织图题诗伴着耕织图一起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如:

人言田家乐,此乐谁可比?租赋以输官,所余足储峙。…太平元有象,治世乃如此。(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其八)

满目黄云晓露唏,腰镰获稻喜晴晖。儿童处处收遗穗,村舍家家荷担归。(康熙《御题耕织图诗?收刈》)

这类诗数量不少,意指“重农为政要”(乾隆《御题耕织图诗?簏》),在描绘农耕过程的同时,遐想丰收的喜悦。

古代乡村,每年要举行很多与农事有关的祭神祀社活动,特别是春秋二社。拦社之时,乡村“男女辍业一日”(《吕公忌》),搭社棚,槌社鼓,祭社神,赛社神,饮社酒,分社肉,吃社饭,热闹非凡,不亦乐乎;加之春社时节遍地的生机“绿”,秋社时节满眼的成熟“黄”,皆善供吟熙乐之趣。如: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驾《社日》)

听喧阗社鼓,漫山动郭。挟瑟灵巫传吉兆,扶藜老子持康爵。祝年年多似此丰穰,田家乐。(郑燮《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

除了仪式性、艺术性的重农行为之外,实际的农事过程也常常引起诗人的和谐之咏。

耕织之事,过程艰辛而复杂。其中的关键环节,有的融入了农人的希望,如耕耘中的耕田、浸种、灌溉、插秧、耘草、施肥等,纺织中的浴蚕、大起、分箔、采桑、缫丝、纺织、染色、攀花等;有的则洋溢着喜悦,如耕耘中的收刈、打场、入仓、尝新等,纺织中的择茧、窖茧、剪帛、成衣等。这些过程常常从诗人的笔端流出和谐的气息。尤其需要注意到,当耕织过程与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有机叠加在一起的时候,诗人的心情亦趋步系之。特别是春末夏初的谷雨至小满、芒种时节,二麦成熟,蚕事收茧缫丝,又值栽种稻、黍、稷类作物,正所谓“麦黄蚕登簇,秧青雨催耕”(洪咨夔(《悯农》)的时候。这时既有收获,又播种希望,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碌、最具活力、心情最丰富的时节,也是诗人们田园吟咏最富的时节。如: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

令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时雨》)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卢炳《减字木兰花》)

其间多有收获的满足,也有对稔岁的遐想。

还有天气,同样与农事发生紧密的关系。恰逢其时的雨霁冷暖,总会令人欢欣,书写这种欢欣是田园诗的一个突出的题材。其中尤其是甘霖终降。“雨露滋润禾苗长”,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好雨知时节”是人们翘首以盼的。“(杜甫)的诗中写了许多对和风细雨给农民和自己带来的喜悦之情。”宋代有一首《四喜诗》,直到今天一直是人们的口头禅。这首小诗卓荦举出人生至喜四大端,其中的第一样便是“大旱逢甘霖”。庄稼遇到及时雨,就会润出一幅幅农家欢乐图。如清末的沈谨学是一位农民诗人,当他种的禾苗遇到甘霖时,他吟道:“声喧荷叶听先好,色润苗梢乐有余。丰岁可知天不吝,稻花香里爱吾庐。”(沈谨学《喜雨》)诗人觉得雨声格外悦耳,似乎看到禾苗遽添秀色,稻花飘香,丰收在望,也更爱自己的茅庐了。

二、文人以田园诗的和谐主题构筑美政理想

在中国古代那样的小农经济社会,国家需要敦本重农,安农保国:文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主要是和谐的田园了(当然只能是专制政治下的有限和谐)。陆游诗云:“施行要使俗仁寿,收敛犹能心太平。”(陆游《金丹》)文人用世就是要施行仁政,从这方面说,田园诗中的和谐美体现了文人对儒家仁政理想的追求。

古代士大夫为官一方,如果让治下百姓晏如乐如,离任时百姓遮道相留,这样的治理就会被颂为美政。这类的田园诗比较常见。如储光羲《张谷田舍》云: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贺贻孙《诗筏》评此诗道:“此德政诗也。颂处在‘自说年来稔句,以野人语为‘县官清俭之验。…似一幅《桃源图》。”意思是说,诗人用一幅深山“《桃源图》”印证这位县令的德政。普遍来讲,这正是古代地方官乐于饮誉的。

然而,这类诗里面有多少写实的成分,却很难说。小农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利益矛盾,庞大而优越的统治集团正是以赋税上对小农的苛政为条件的。农村生活充满了苦难,面对这种苦难,文人往往除了一方面刺政之外,另一方面就是创造和谐的田园诗,作为一种向往。这种向往特别表现在桃花源情结上。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桃花源诗》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谐安乐的社会生活图景”,在桃花源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既有老子小国寡民的境界,也有孟子与《礼记?礼运》所构筑的大同世界的蓝图,是古代大和思想的诗意表现。”从此以后,桃花源便成了文人的梦想,“桃花源”本身成了田园诗创作的一个经典母题,至于泛“桃花源”主题的田园诗,那就更多了。如陆游《书村落间事》云:

东巷南巷新月明,南村北村戏鼓声。家家输赋及时足,耕有让畔桑无争。一村婚娉皆邻里,妇姑孝慈均母子。儿从城中怀肉归,妇涤铛釜供刀匕。

再拜进酒寿老人,慈颜一笑温如春。太平无象今有象,穷虏何地生烟尘。

这个村落,清泰平安,社戏喧阗,官税了结,家足人给,有酒有肉,乡亲们和和气气,相互婚娉,亲上加亲,亲人之间温暖如春,幼长孝慈,多么和悦的村落。孟子曾描绘王道政治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此处陆游的田园书写多么符合孟子的王道理想。然而,清人方东树病之:“宋代山谷、放翁,时不免客气假象,而放翁尤多。”⑦以为陆放翁的这种诗特颂歌而已。但是,透过一层说,这正是文人美政理想的一种言说方式。

三、文人在田园詩的和谐中追求自身的价值补偿

刚才引用了陆游一联诗:“施行要使俗仁寿,收敛犹能心太平。”一般地讲,当儒家指引的实现天下太平的阳关大道受阻时,文人往往会沿着释、道指引的幽静小径徜徉,求得“心太平”。田园生活既具山水之闲静,又不乏人间烟火,正适合作为接纳士子漂泊心灵的一块风水宝地。

第一,羡称农民的独立自足。“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吾身”(《老子》),人之大要在生存,生存之要在粮食,粮食之要在土地,土地之要在深厚笃实。农民靠土地吃饭,仕、工、商靠人事吃饭。相较于在宦海、商海中浮沉,农民具备了生活最可靠的基础。“人生为农最可愿,得饱正如持左券。”(陆游《禽言四首》其三)陆游的诗句,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意思。从理论上来说,农民仅靠自己就可维持自身的生存,故而拥有了人格独立的最核心条件。

这种自足性和独立性对于士人来说恰恰是最大的价值补偿。士人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依赖的东家正是帝王。他们“卖与帝王家”就要出卖自己的意志。但同时,文人的精神本性又是以独立为特质的,他们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一来,文人将自身的精神独立性寄托在田园之中,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古诗《击壤歌》)

谷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王禹僻《畲田词》)

文人称羡的是农人自给自足的怡然,脱却帝力的自得。

第二,文人的心累可以在田园中得到栖息。“学而优则仕”,文人的理想是担道治世,具有极强的主体性,就像姜子牙那样做个帝王师。然而专制政治,只能让他们成为客体性的工具,而且造成了官场的黑暗腐朽。因此,文人治国平天下的命运,几乎是凶多吉少,多数会碰撞受伤,甚至彻底败亡,正如于成龙所言:“书生终日苦求官,及作官时步步难。窗下许多怀抱事,何曾行得与人看!”(于成龙《求官》)文人的这种性与命的背离就拉开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创下了文人刻骨铭心的伤痛。很多文人正途不通,就走歧路;进路受阻,就走退路;疲于争斗,就寻求简朴;举世皆浊,就独保自清;举世皆伪,就自保真淳。这些疗伤的药方,在田园和谐的图景中都能得到。

事实上,多数田园诗大家都显示出了这样的创作轨迹,如: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孟浩然《岁暮归南山》)“素业惟田园”(孟浩然《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王维的“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维《酬张少府》),辛弃疾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陆游的“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陆游《小园》),范成大的“心无所用”(范成大《殊不恶斋铭》)“自此归田园”(范成大《吴船录》),等等。他们渴望在田园的和谐中补偿人生的不和谐。如: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诗》)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

将机关用尽的名利客与短笛横吹的牧童对比,将冲风冒寒、驱驰王事的职官与炙背檐前的农人对比,让久为簪组所累的心灵在天真、闲适的田园韵律中得到熨帖。

诗人不幸诗歌幸。诗人们遭受挫折,生命失衡,经过调适,达到新的平衡,在田园诗中创作出了清新宁静、闲适自在的一派和谐气象。

四、田园诗和谐美是田园生活的文学升华

田园生活的和谐美虽说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如农人生活的自足、自在、知足、乐观、安土、重家、勤劳、闲散、淳朴、和睦等等,但这是就乡村生活的基本属性而言的,如果从实际生活状况来看,则田园和谐就要大大地打折扣了。农民是最苦难的阶层,他们辛苦耕耘,供尽了统治者的繁华,自己却一直挣扎在生存线上。就心情和素质来说,他们通常并不欣赏田园生活。崔道融有一首小诗云:

蛙声近过社,农事忽已忙。邻妇饷田归,不见百花芳。(崔道融《春墅》)

春社近了,蛙声若煮,萧鼓喧阗,但这位农妇照样匆忙地走在往田问送饭的路上,并没有欣赏到路边绽放的花朵。

即便过着较为安逸的生活,普通农人的心态也未必是审美的。“夏来菰米饭,秋至菊花酒。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趋走。”(储光羲《田家杂兴》)这原是农民生活的本色,是原生态的自然流动,就像王摩诘《辛夷坞》所写的山中芙蓉花那样,只是自开自落,他们未必觉到了和谐。

至于从田园生活中看出和谐之美,那是诗人从文学审美的视角看到的。如: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种树种谷,是童仆的事,自己则观清风明月。儿童偷钓,莫要驱赶,老夫要把来做风景看。这都是写文学审美观赏的实际情形。这种情形很有点像庄子昀濠梁观鱼,鱼之乐是他观出来的,至于鱼本身是否乐,则未必。

正如花粉经过蜜蜂的酿造就成了蜂蜜那样,田园生活加上诗人的审美,便升华为田园诗的和谐美,真所谓“有逢即画”“所见皆诗”(洪炎《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实野步》)了。如李白写农家天寒割蒲草:“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李白《鲁东门观刈蒲》)农人割蒲,又冷又累,太白却欣赏到“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美极妙极。田园诗中,此类情形甚夥。五柳先生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本来也无美可言,但因为他注入了“性本爱丘山”之魂,用此类意象妙构意境,所以也就遇境成趣了。

猜你喜欢

田园诗和谐
田园诗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On Diet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田园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