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家风建设思想研究
2018-05-30粟林杰
粟林杰
[摘要]邓小平家风建设思想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精华,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家风建设的思想,并通过自身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核心内容包括:德法共治,注重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重视亲情,注重处理好家人和亲属之间的关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正确处理个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家风连着党风,邓小平家风建设思想对当今党员干部廉洁持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启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家人与亲属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要严以修身,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邓小平;家风建设;党风廉政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1-0104-07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是家风建设的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代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等等,其核心内容指一个家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习近平多次提及家风建设,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加强对邓小平家风建设思想研究,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而且对于培育良好家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家风建设思想形成的渊源
邓小平有关家风建设的思想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精华,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家风建设的思想,并通过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邓小平家风建设思想的重要来源
封建时代的中国是典型的家国同构,修身、齐家是知识分子人世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治国平天下是修身、齐家的延伸。少年的邓小平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读私塾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1909年,5岁的邓小平被送进私塾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活,接受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以及“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基础教育。勤奋而天资聪颖的邓小平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下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尤其是酷爱阅读传统经典书籍,奠定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第二,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奠定了邓小平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持家之道。年幼时,邓小平父母非常注重家教,他们秉持着传统的治家观念,良好的家风也深深地影响着邓小平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日后性格的形成。邓父为人正直,富有爱国主义情怀;邓母淡氏是一位勤劳俭朴、情操高尚的中国农村妇女,她在家里尊老爱幼,相夫教子。邓父母对幼时邓小平的良好家庭教育,让邓小平深受着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
(二)邓小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家风建设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家庭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重要的一环,邓小平非常重视家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家风建设的思想,把家风建设的重点放在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充分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说过:“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關系,-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倡导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青年邓小平在法国学习期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尔后他不仅融会贯通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更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生的政治信仰。青年邓小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后,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思想武器,立足于当时国情和自身实际,毅然决然地写信回家,要求解除封建制度下包办的婚姻,大胆地追求婚姻自由,批判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家庭婚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严厉批评党员干部的“婚姻改组”风,他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应当计较享受。要弄清楚,我们的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的生活水准”。他要求广大干部要好好学习新《婚姻法》,破除错误的婚姻观,在邓小平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工作,彻底刹住了西南干部“婚姻改组”的邪风,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端正婚姻观,极大地改善了家庭婚姻关系,在实践中为构建新社会家庭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
(三)邓小平家风建设思想形成于自身的实践经验
邓小平家风建设思想不仅源于自身的生活实践,而且是在自己多年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培育、建立并完善起来的。一是始于自身的原生家庭的生活经验。1904年,邓小平出生于一个将破产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小官僚,母亲是传统旧社会的家庭妇女,原生家庭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奠定了邓小平对家庭的初步认识,促成了日后性格、人品的养成;二是来源于自身家庭的生活实践。邓小平从原生家庭到自己组建家庭,历经了不平凡的岁月,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时期,他都非常重视家庭,始终认为家庭是个好东西,没有家庭是不行的;三是完善于自身的革命实践。邓小平身居要职,结合工作实际,敏锐地意识到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时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主张批判旧社会的婚姻制度,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在推行新《婚姻法》、革除干部内部错误婚姻观、推进西南婚姻制度的变革等一系列的实践中,他赋予了家庭特别的意义。二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意识到干部特殊化对腐蚀家庭关系、脱离人民群众的严重问题,针对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干部特殊化等不良现象,他深刻地批评道:“我们有些高级干部不仅自己搞特殊化,而且影响到自己的亲属和子女,把他们都带坏了”,“甚至腐蚀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把风气带坏了,官僚主义也无法克服”。他严厉要求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防止特殊化。邓小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指导下,在不同历史时期赋予了家风新的时代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邓氏家风建设思想,为改善家庭关系、培育良好家风给予了卓有成效的指导,为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树立了良好榜样。
一、邓小平家风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德法共治,注重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邓小平的家风建设思想充分体现着法治与德治、治国与治家的高度统一,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要严格遵守党纪法规的同时,要求子女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首先,在治国上,邓小平要求“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在治家上,他严格要求子女恪守法律准绳,注重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这可以从其子女的回忆可以看出。邓林曾谈道:“父亲教育子女,最强调的就是‘自律,父亲对我们的要求是国家法律不能侵犯,我们家的孩子要守法,要谨慎,名不要出得太大,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能干出格的事。”邓楠回忆说,邓小平把工作和家庭分得一清二楚,在家里从不议论国家的事,绝不会对家里人讲工作的事。邓小平就是如此恪守着“公事绝不私议”的原则,坚持着公事就是公事,家庭就是家庭,家庭就是亲情的治家观念。
其次,邓小平还注重对家人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言传身教。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自立自強等良好品德是邓氏家风的显著特点。邓小平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抓住各种机会,通过故事的方式,对孩子潜移默化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他爱孩子却不放任孩子,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劳动的观点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常在餐桌上教育家人要养成俭朴节约的生活习惯,常教育子孙要靠自己学本领,做社会有用的人。
(二)重视亲情,注重处理好家人和亲属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亲友关系等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乃是人的本质属性。邓小平认为“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要维持家庭……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他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和幸福,也善于处理好家人与亲属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正确处理好夫妻关系。作为丈夫的邓小平与妻子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58个春秋,维持着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邓小平要求妻子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充分展现了他严格管好配偶、低调处事的作风。
二是正确处理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作为儿子对老人的尊敬和孝道。邓小平对于母亲的回忆曾表露出爱与尊敬,充分肯定母亲对他的影响;对于继母更是体现了为人子的孝道,无论何种境遇他都坚持与继母一起生活。“1950年,重庆刚解放,邓小平就把夏伯根和自己的两个妹妹从老家广安接到重庆,1952年又一同到了北京,此后一直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在江西劳动期间,夏伯根和他们相依为命,一起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其次表现为作为长辈对子孙辈的爱与责任。邓小平对于子孙辈是严而有爱,他严格要求子孙遵守纪律,不搞特殊化,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常教育儿女要尽力多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
三是正确处理好与亲属的关系。邓小平要求老家的亲戚永远不要向党和人民伸手,其表弟淡文全曾说:“小平到北京工作后,就陆续给父亲寄回钱物来,……‘要求父亲做一名普通农民,有困难就给他写信,不找党和政府、不向党和人民开口”。这体现着邓小平在处理好亲属关系把持着“念亲不为亲徇私,济亲不以公济私”的原则。
(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正确处理个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
邓小平在处理个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上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立志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共产主义事业,正是如此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让他挺过了政治生涯的艰难险阻。邓小平在共产主义信仰的指引下,在处理个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上坚持着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上的基本原则,这表现在:
一是做官只为民做事的工作态度。他说:“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而且,他也是如此教育和鼓励自己的子孙,“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做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还鼓励文革中致残的儿子要继续学习科学技术,以便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在个人生活上淡泊名利,无谓生死。邓小平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家庭生活上追求自然、俭朴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物质急缺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盛的和平年代,他在生活上都非常简单、朴素,不讲吃穿,不求浮华,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在看待生死问题上,邓小平坚持着彻底马克思主义者的唯物主义情怀,他对家人说:“我哪天去,哪天走,不关紧要。自然规律违背不得,你们要想透这个问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不忘奉献自己,指示自己去世后丧事简办,不举行遗体告别念仪式,不设灵堂,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以供医学研究,骨灰撒人大海。邓小平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切,给子女留下的只有崇高的精神风范,于国于民于家,他用一生回答了人去世后该留下什么的问题。
三、邓小平家风建设思想对党员干部培育家风的启示
邓小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一生都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邓小平的一生还是始终重视家庭、注重家风建设的一生。他高风亮节的革命风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总结研究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建设思想,以启迪后人,以模范家风引领党风廉政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一)正确处理好与家人亲属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家人之间与亲属之间的关系是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尤为重要。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现实的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中,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不是一件小事。新形势下,一些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被亲情绑架,他们念亲徇私、以公济私,对子女溺爱,对配偶纵容,对亲属放任,直到最后走向违纪、违法道路,都与他们在家风建设中没有正确处理好家人和亲属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如何过亲情关成为对党员干部的新考验,正确处理好家人与亲属的关系,核心是要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权力观、金钱观,秉持公私分明、情理分明的原则,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平等和谐、感情融洽的夫妻关系,重点要严格防止配偶介入公权力范围,防止配偶用自己的职位权力的影响力谋取私利,严格要求配偶恪守法律规定。
二是建立民主又严格的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无论长辈,还是晚辈,都要给予关心和帮助,但不是娇惯纵容和放任,要防止长辈和晚辈利用自己的职权身份的影响力胡作非为或谋取私利,注重对晚辈的品德和法律教育,培养晚辈的法律意识和自立自强的能力。
三是建立有情有理、公私分明的亲友关系。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亲有情的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亲友关系要处理。处理亲友关系上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秉持公私分明、情理分明的原则,对亲友放狠话、立规矩。一方面,要严于律己,绝不能假公济私;另一方面,要防止亲友利用自己的关系谋取不当利益。
总之,在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党员干部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防微杜渐,慎独慎微,又要严于家人亲属关系的处理,坚守正确的亲情观。
(二)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是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基本政治要求,要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对于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有重要启示:一是党员干部的家庭生活水平不能脱离社会水准,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二是正确认识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很早就意识到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与党的事业的重要关系,他说:“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他还强调:“永远不要过分突出我个人。我所做的事,无非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党的这些政策也是由集体制定的。”要正确对待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永远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新时期,一些党员干部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组织之上,过于在乎个人圈子的物质利益,过多关注个人家庭利益,以致于运用手中的权力帮助自己的家人和亲属在升学、就业、出国、经商等方面谋取不当利益,以公謀私的结果是走上不归路。
(三)严以修身,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良好的家风是培育党员干部修身立德、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起点。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的奠基地,良好的家风有利于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党员干部只有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健康的情趣爱好,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才能作好家人亲属的道德模范,才能更好地教育家人。崇高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唯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免于因缺钙而患“软骨病”,党员干部需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来加强党性修养和补足精神上的钙。当今一些党员干部家庭生活庸俗化、低俗化、物质化,家教家风逐利化,党员干部及其家人不够正派的生活作风逐渐从家庭延伸到社会,不仅危害了身心健康,更影响了党的形象和事业。理想是行动的指明灯。说到底,这其实是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放松了对自身“三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庸俗化、低俗化,追求逐利化。党员干部的崇高理想信念得益于良好家教家风的耳濡目染,党员干部在家风建设中要以身作则,锤炼慎独、慎微的良好品质,以利于以上率下,形成良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