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大赛对高校辅导员”三化“建设的思考
2018-05-30连选李玲芝
连选 李玲芝
摘 要:教育部思政司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旨在通过以赛促建,以赛促学的方式,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再上新台阶。通过分析目前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所包含的比赛项目,阐述了职业能力大赛开展的意义,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通过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0-0082-03
Abstract: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velops the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aiming to accelerat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level of the college advisor team to a new stage b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learning of compet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tems included in the current vocation skill competi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shortcomings, besides,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expert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dvisors by carrying out the vocation skill competition.
Keywords: college advisor; vocation skill competi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expert constr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在新时代,辅导员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更加需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完成历史赋予的教育重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作为当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意味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部署已经“由全面施工进入到内部精装修”的阶段。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开展,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丰富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理论高度,开阔了辅导员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在实践操作层面,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开展内容
从2012年开始,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导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承办,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后更名为职业能力大赛)。随后,全国各个省份响应号召,依次进行了省内选拔,通过层层筛选,推荐省内优秀辅导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同台竞技,展示高校辅导员风采。比赛内容主要包含:基础知识测试,博文写作,主题班会,案例分析,主题演讲和谈心谈话等环节。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比赛,多数省份、高校举办的形式、内容与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要求相近,部分高校创新工作内容,建立了完善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增加了班情熟知、才艺展示、工作特色等项目,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进一步体现了比赛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知识测试。主要考察辅导员对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理解、党和国家最新文件精神的把握以及面对学生产生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中央31号文件精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要文件等。
主題班会。主题班会作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充分展示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性和团体性。在比赛中,部分辅导员选择创新形式,有效利用“第二课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得到加强。
案例分析。主要考察辅导员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会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分析问题的背景,思考问题的成因,研判问题的本质,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参赛选手现场提前10分钟抽题,要在短时间之内围绕案例中的问题关键点进行分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加以延伸,得出案例对今后工作的相关启示。
主题演讲。主要考察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学习宣传水平,考察辅导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党的政策方针的理解渗透能力。近年来,多数主题围绕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自身实际引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等,注重考察辅导员的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导向性。
谈心谈话。主要考察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政策的理解,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成长成才教育。作为大赛比较特殊的环节,部分省份的学生角色由同时参加比赛的老师进行扮演,然后进行角色互换,增加了大赛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有助于辅导员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举办意义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举办至今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基础,作为加快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之一,目的就是让参赛辅导员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效果[2]。充分显示出职业能力大赛无论对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能力的提升,还是对于辅导员个人素质素养的增强,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提高思政工作水平
在新时代,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辅导员参加职业能力大赛,会从内心中感受到外在压力,夯实自身工作基础,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进一步贴近了学生,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大赛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将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与学生的谈心谈话,解决应急突发事件的工作思路,开展主题班会得以情景再现,既开拓了个人的工作思路,又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工作队伍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二)坚定职业自尊自信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提炼升华思想政治工作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高度重视与认可。辅导员不仅仅是高校普通的工作岗位,更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政治队伍,职业能力大赛有效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升了辅导员对自我的职业认同。思政工作队伍的身份感、认同度和价值观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职业能力大赛为辅导员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从幕后走到台前,展示出良好职业素养,娴熟的工作能力,更加坚定了职业的自尊和自信。
(三)激发工作创新思维
职业能力大赛要求辅导员既要善于总结和提炼日常琐碎的工作事务,又能在基础性的工作中加以创新实践,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将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3]。例如,在谈心谈话环节,改变过去单方向的“填鸭式”说教方法,更加注重以生为本,加强师生联动,通过熟练掌握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就业指导、法律法规等知识,与学生“以心交心”,用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政工作的浸润式教育。这样既创新了工作思维,又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目的,有效展示了辅导员和学生青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辅导员队伍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大步迈进。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存在不足
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至今已经举办六届,作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對于辅导员个人核心素养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大赛的继续开展,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开展均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由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逐级下发通知,到各省委教育工委,再到各大高校。宣传的方式往往是红头文件形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营造比赛氛围不足,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以更加吸引广大高校辅导员的方式进行赛事宣传。同时,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尤其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辅导员个人角度来看,没有完全理解领会教育部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重视程度,加上各省份、高校以及二级学院对于比赛获奖后辅导员的项目配套,晋升机制,物质奖励等激励措施不明确,辅导员很难从内心中认真备赛,因此往往采取消极应赛的情绪。最终,导致各高校选拔出来的参赛辅导员水平参差不齐,职业能力大赛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实际效果。
(二)评价体系欠缺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方案,制定的大赛内容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背景的高校适用性不同,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例如,在笔试环节中,本应考察辅导员对思想政治工作方针政策的理解,但在实际考试过程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更多的内容倾向于死记硬背,对于理工科、文科背景的辅导员而言,评价体系出现了倾斜的现象,导致辅导员疲于应对,参赛积极性减弱。在实际参赛过程中,评委的组成一般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学生工作的干部队伍构成,缺少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加入,使得比赛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充分展示辅导员多方面的才能。在评分环节,由于参赛人数众多,需要分不同场次进行同时比赛,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相对公平的评判,导致一定程度上影响选手的打分和排名,容易出现申述评分规则不公的现象。
(三)点评培训不足
职业能力大赛中包含的各个环节,都缺少对辅导员现场表现的点评和指导,没有很好地达到通过比赛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初衷。现场进行同台竞技的环节包括谈心谈话、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考虑到参赛选手众多,人员分布较广,耗时较长,难以进行逐个选手的点评。主题班会环节,班会视频是评委集中进行封闭式后台打分,因此有足够的条件和时间,可以加入评委点评的环节,让每一位选手在班会选题,现场表现,内容拓展,主题延伸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在比赛开展前期,部分高校没有针对性进行比赛培训,导致辅导员不能把握案例分析、谈心谈话等环节的技巧和核心,抓不到问题实质。在后续工作开展过程中,依旧感到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经验,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学生应急突发事件能力等不能得以实质性提高。
(四)科研成果弱化
2014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开展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辅导员提高自身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难题的能力,更需要在后期进行深入思考,形成科研成果。目前,更多高校的辅导员将重心倾向于现场表现以及比赛成绩,而忽视了后期进行理论成果的总结,无法通过思想政治专题培训,高校之间的交流研讨,进行赛后宝贵经验的传达。导致辅导员在高校中依旧保持着“消防员”、“传令兵”、“勤务员”、“保姆”的身份定位,不能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无法激发辅导员后期的工作动力和高涨热情,使得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准失衡。
四、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未来展望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继续指导开展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文件将“职业能力大赛”更名为“素质能力大赛”,更加突出对于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重视程度。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显示出一定的不足,但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接过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接力棒”,突破重重障碍,让大赛更好地开展下去。
(一)从上至下,扩大比赛影响范围
在国家层面,教育部思政司除了下发大赛文件,还应该完善相应的晋升机制和管理规定,用制度来保证质量,在“辅导员年度人物”、教育部“思政杰青”计划评选中,给予适当倾斜。在各省、市层面,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作为选拔思政工作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大赛获奖者,给予“名师工作室”、省级思政课题等配套奖励,可有效激励辅导员从内心中加强参赛动力。日常工作中,采取微博、微信、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高校辅导员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多推送一些生动有趣的比赛场景,让比赛更加“接地气”。在高校层面,要统一思想认识,调动辅导员主动参赛的意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让辅导员明确大赛可有效促进辅导员对于时政热点、工作内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作为学生工作的品牌进行精心打造,作为与其他高校交流互动的平台,提升岗位自信,增加职业认同度。
(二)完善赛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完善的比赛方案,合理的内容设置,科学的评价体系都是职业能力大赛可以顺利举办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题目考察方面,需要充分考虑辅导员所在的不同学科,除了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外,应该加入对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民族宗教案例、网络舆情事件的研判与处理,突出问题导向,让职业能力大赛不再是“纸上谈兵”。在评委构成方面,加入人事处、组织部、宣传部、本科生院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是可以加入一定数量的学生评委,学生的满意程度是辅导员现场表现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加强师生的互动,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辅导员工作的不容易,也可以客观上提升辅导员对比赛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积极性。在赛制评分方面,目前引入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归一法,即:选手最终得分=基础分65分+30×(原始得分-组内原始最低分)/(组内原始最高分-组内原始最低分),有效解决了因为分组不同导致的排名高低问题,但是在组内原始最高分和组内原始最低分的分差设置方面,需要评委提前进行标准的统一。
(三)以赛促建,构建培训学习机制
在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因为客观因素的限制,难以做到逐人进行点评,选手失去了向专家请教学习的机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学校层面,参赛人数相对较少,应加强对全体辅导员的引导与激励,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以职业能力大賽为抓手,鼓励辅导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参赛全过程中。在赛前,学校重视对赛制的解读,给予辅导员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比赛方案,进行重点、难点项目的突破,对于热点的时政话题进行专题学习培训,领会中央文件的精神,以期更好地进行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的放矢。在赛中,辅导员主动向评委专家进行请教,和同台竞赛的同仁虚心学习,听取学生评委对实际工作的参考性建议,以此进行自我的提升。其他在场的辅导员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现场的观摩和学习,通过比赛搭建的优良平台,辅导员之间进行相互切磋,相互提高,相互完善,充分发挥比赛作用,达到以赛促建的目的。在赛后,建立长期的学习机制,及时召开职业能力大赛总结会议,撰写比赛心得,分享体会,将比赛获得的宝贵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四)提高站位,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的“十大育人”体系,其中一项指出要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发挥科研育人的功能和作用。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举办,更加深层次地凝练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管理层面等多方面的思考,这就需要将更多的成果进行总结升华。解决问题的工作经验形成优秀工作案例集,围绕职业能力大赛总结、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等方向撰写高水平论文,积极参与省、部级“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的申报,进行系列案例丛书、科研论文集的出版,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良好效果。以此,拓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视野,提高站位,推动学生工作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刘新跃.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的实践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2).
[3]李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