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冲突及化解之策
2018-05-30唐吉安胡峥嵘
唐吉安 胡峥嵘
[摘 要]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上和社会的现有空間会出现言行过激、非主流发展、过早越界、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等冲突问题,这是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文章将空间概念引入个性发展与社会冲突中,探讨冲突的成因,并提出拓展空间、引导走向和空间融合等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冲突;空间;化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1-0045-04
我们通常将空间概念的本义理解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包含着长度、宽度、高度、大、小(体积 形状不变)等衡量指标”。比如地理空间,物质空间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空间观念有了更广的含义。比如,我们将空间视为目标事物的范围概念,“请给我一点活动空间”“不要限制我的发展空间” 等等,这实际上是借用空间本义,实现了术语的迁移。空间含义的引申,为我们解释和解决很多社会现象与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一、社会空间与个性空间的含义
地理学家约翰斯顿对社会空间定义为“社会群体感知和利用的空间”,这个概念反映了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偏好和追求等。另一些地理学家将社会空间看作与物质空间和经济空间相对应的概念,认为社会空间是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所占据的空间,还将城市的社会空间划分为居住空间、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等,这明显还带有地理划分的痕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进行的,这实际上就有对空间的不断拓展的意义。由此得出,社会空间应该是指个人与组织为了自己的存在与发展,按照一定的在社会规则和方式确立起来的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位置、范围与领域。它既是一种个体空间,体现了自身的存在,更是一种际空间,体现了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秩序。
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另一种是从心理的差异性方面把个别心理特征理解为个性。我国第一部《心理学大词典》综合了多数学者的看法,认为“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个性是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有机结合的整体。据此,我们可以将个性发展空间理解为个人在个性发展过程中感知的,可以利用和拓展的空间,范围及领域。这既有个性主体的意志、行动,也有其自身特点。按照社会体现个人的原则,个人空间应该包括社会给予个体的主观宽容度及客观发展空间的部分。
二、大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关系及冲突
个人是社会的最基本的主体,个人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个体的意志、能力与成果,这有其独立性的一面。个人属于社会,个人离不开社会而独立存在。马克思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是不可思议的。”社会的整体意志、现有的发展能力、创造的秩序与成就既是个人个性发展的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规约着个体的发展。这种关系存在着包含与突破的关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年轻而富有活力,身处大学校园,面临着向现实社会的过渡,在追求个人发展上表现出自身的特色,他们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冲突在所难免。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大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冲突现象,找到化解这种冲突的策略,这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新时代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探索与追求上敢于突破传统的空间与界限,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信息的广泛传播以及多样化发展给了他们宽广的平台和空间,他们没有前辈们那么多的思想局限和框架约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有更多自由空间。
正是这样,他们敢想敢追求,在理想信念上,他们不像前辈那样单一而大众化,他们希望有自己的成果和特色,迫切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却并不是那么专一和持之以恒,原本并没有固化和强化的理想也可能因为困难而转移。有的人可能放弃了原有的信念,甚至受挫后一蹶不振;还有的人可能剑走偏锋,朝着自己扭曲的道路固执地走下去。最后的结果是他们的道路与社会不自觉地吻合获得成功,也可能背离了社会而失败,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些年来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个性偏执,想法极端,一些非主流的怪诞的言语行为频频出现,并因此造成他们价值观混乱、抑郁纠结、自暴自弃等,这无不是在个人理想信念发展上的错误导致的。
其次,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在个人的发展空间上有了更多的追求和选择。他们除了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外,发展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协会和俱乐部,还有一些并没有正式组建的兴趣群体。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多能够拓展业余生活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情操,培养特长。但也存在这一些问题,比如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占用的精力和财力资源过多,一些活动甚至突破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和社会的界限,导致他们压力过大,心理失衡,专业学习和正常生活失去了方向。比如,有的大学生把网络游戏当成了自己的全部生活,挤占了主业空间,学业难以为继;有的大学生陷入纸醉金迷的社会交往中,负债累累;还有的大学生陷入情感纠葛中,难以自拔。这些行为的出现,已经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涉入了本不该涉入的社会空间,必然造成对他们的严重影响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再次,当代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能力和技术都有突出的长进。一方面,大学生知识涉猎广,他们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和刺激;学校的教育研究及实训实习深入开展,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足以让他们做出很多的发明创造,他们更加自信。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学校与社会日益融合,拓宽和深化了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他们日益进入现实社会中,原有的专业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提升。这些空间的交叉重合,使大学生的个性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导致了一些新问题。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眼高手低,他们急于表现和成就自己。他们对学校给予的发展空间不满,置学校的管理约束于不顾,醉心于寻找校外发展空间。以至于有的学生因师生冲突不断,发展极端,违纪违规被处理;一些学生禁不起外界诱惑,过早涉入社会而误入歧途,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近年来在一些高端的制毒、制假币,网络诈骗及金融犯罪等活动上,常常会有一些大学生的身影,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三、大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与社会空间冲突的化解之策
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空间始终与社会现有空间连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更替。每一代都利用了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这里的条件应该既有思想理论条件,也有客观物质条件。大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冲突本质是发展空间的兼容问题。大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包容。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现有的资源条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对大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大学生的追求可以分为恰当的追求和不恰当的追求。对于他们恰当合理的追求,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适于他们开创发展的氛围和条件,给予他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大学生合理个性的充分发展;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追求的迫切或者个别细节的不合规范就视其为古怪和异端,采取粗暴的态度排斥或抵制。这样只会限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进入新时代以来,政府大力鼓励年轻人创业创新,这为转变社会风气和办事作风都有好处。但现实中,一些当政者并没有完全改变办事作风,工作中的粗暴做法仍然存在,长期的体制弊端一时还难以彻底改变。应该说在为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上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对大学生不恰当的个性发展与追求,要早发现早引导。我们要仔细辨别,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允许他们不断尝试,要容忍一定的犯错,多做有益的转化工作,实现大学生个人空间的合理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端正这些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正确和良好的素质,比如挫折教育,意志教育和方向导向。让他们早一点找到自身个性追求的正确方向和路径,减少不必要的弯路与失误。在他们行进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指明正确的道路,扶正他们,而不是等到犯了大错无法挽救时,直接抛弃或处罚他们,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大损失。
再次,社会空间涉及广度与深度问题。作为一个传统思想影响深远的中国社会,虽然现代化发展解放了社会思想,但仍然还有很多值得拓展的空间和领域。比如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与研究的深化,对发达国家的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借鉴与超越,甚至包括对种种“异端”认识与理解。这些问题在我国传统主流社会中还是有一些禁忌的,我们或许不是去主动认识和包容,更多的是对它们的偏见和隔离。即使我们想采取措施对它们加以改善与引导,也存在一些形式上的急躁与马虎,或者将他们视为特殊的学生,或者视其为不正常的人。这实际上就是把这些人划入了另一个空间,没把他们置于我们正常的空间范围中,只会加深隔阂、激化冲突。
最后,就是两个空间的有机结合与兼容问题。如果我们真正做一番调查统计,我国的大学生中存在个性发展问题的学生数量应该是不少的。这部分群体需要我们较好地做他们的引导工作,使他们融入社会大空间。但由于做这种工作的人员不够,工作常常粗糙而表面化;就是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老师与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开展工作时,也多是做事务性、形式性的工作多,而实际深入的工作少。大家重视的是大多数人群,而不是小部分“非主流性”工作,这样很多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的结果,这些大学生要么早早地就被处分打击,开除处理了;要么被早早地推入社会。留下的是他们在社会中继续加剧冲突,后患无穷。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发展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指导思想,就是解决大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与社会空间冲突的最好的办法。我们要让这两个空间多一些交叉重叠,多一些包容拓展。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创设更多的空间层次让大学生不断开拓前进,留出更宽的区域范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创造,早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我们也应该多进入年轻学生们的日常领域中,对他们的追求空间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只有涉入和研究了他们,才会理解和懂得大学生群体,才会协调好两个空间的冲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才工作。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空间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才会更加绿色健康,和谐共享。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思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克强.推动创新创造要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DB/OL].新华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11/c1001-26362400.html,2015-1-11.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焦利军,邱萍主编.消费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唐吉安(1977-),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胡峥嵘(1984-),男,江西高安人,硕士,讲师,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远程教育、公共管理。
[责任编辑 时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