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2018-05-30左东东
左东东
摘 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能否实现职业理想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的现实情况是,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滞后,人手不足,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满意度不高。要想学生真正从就业指导工作中获益,提高学生满意度,应该深层次了解学生需求,尤其是个性化需求,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文章基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困境,本着尊重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成长需求的原则,从学生满意度的角度出发,以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理想为目标,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个性化;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0-0054-03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which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areer ideal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reality of 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at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guidance is lagging behind, lack of manpower, teaching methods are single, teaching content is obsolete,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is not high. If we want to truly benefit from student guidance and improve students' satisfaction, we need to understand students' needs deeply, especially personalized needs, and adopt differentiated personalized employment guidance mode. The dilemma of the present universities employment instruction work based on the spirit of respec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 growing demand principle,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to help students realize the occupation ideal as the goal, to research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means of personalized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Keywords: student satisfaction; individualiz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高校就業指导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而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难题,一方面是随着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许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出现大量需求缺口,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尤其是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就业满意度始终不高。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本身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职业诉求,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导致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清晰,市场竞争力有限,人才同质化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科学研判,构建基于学生满意度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
一、基于学生满意度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一般是按照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简单的差异化服务,用专业对接整个产业,而不是具体行业。就业指导内容局限于基本素质和基本面试技巧,致力于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而至于学生是否适合所从事的行业,是否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关注较少,这自然导致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最应该重视却习惯性忽视的事实是,大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成长差异和个性化的职业追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极具差异性。无论是人格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兴趣,还是职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追求,都呈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二是根据性别的差异、学科门类的差异、生源类别的差异等,可以将大学生划归为不同的“小群体”,这些性质不同的群体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1]。而随着近年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高校开始关注自身内涵建设,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注重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开始从学生的全面成长的角度重新审视就业指导工作。这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现提供了契机。
不同的社会主体对于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客观需求。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期待较高,希望通过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找到符合职业理想和适合个人特长发挥的就业岗位。高校希望通过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潜能,实现学生的就业理想,解决目前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不高的窘境。社会需要高校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缺口大的现实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就业指导工作理念陈旧、行动滞后
高校对于学生就业工作虽然思想上普遍重视,但是工作理念却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1)功利化现象严重,将重视就业工作等同于抓就业率,就业率成为衡量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成为考核院系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2)将就业指导等同于毕业生求职指导,其职能被局限于就业观念教育、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市场组织、就业信息发布和求职技巧辅导等一些希望在短期内快速见效的就业指导方面[2]。(3)不注重人文关怀,只是把就业指导工作当成一项行政任务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估,不重视学生的反馈,不关心学生的主观体验。(4)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任务,没有赋予其他教学和教辅人员主观上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责任,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学校育人质量提升的角度通盘考虑。
(二)就业指导师资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
高校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就业指导师资主要由就业部门专职老师和毕业班辅导员构成,而工作对象面对的往往是全校几千甚至上万人的就业指导工作。这种情况下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疲于应付,流于形式,不可能做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更多的工作是“去个性化”,将学生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统一辅导。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水平和专业性也参差不齐,就业技能主要靠外出开会培训短期获得,没有经过系统正规的学习训练。甚至有些是刚从高校毕业参加工作大学生,自己对于就业指导的认识还一知半解,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系统的学习,就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可想而知,效果必定差强人意,学生满意度自然不高。
(三)就业指导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就业指导普遍还是以课堂面授的形式为主,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使用不够充分,就业指导资讯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效果较差。授课对象一般是毕业班学生,覆盖面十分有限,课时设置较少,希望通过短期速成式的培训,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授课内容主要是择业观念、面试技巧、求职信的书写、求职简历的制作等一些基本知识,难以深入。更妄论个性化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更多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学生参与面有限。
(四)就业指导工作评价体系落后,评价指标单一
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情况,社会对高校就业工作关注度较高,因此,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了唯一衡量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优劣的核心指标。所以,更多的时候,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是“催促”各个院系的毕业班辅导员上交就业协议,辅导员则“催促”毕业生赶紧签订就业协议,这种匆匆签就得协议,往往不是学生理想的职业岗位,为了保持较高就业率,个别高校甚至存在就业数据造假现象。因此,这种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不具有正确的导向性,使得就业指导功利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到岗后流动性大,往往需要二次择业,学生没有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真正获得帮助,满意度自然不高。落后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价体系,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施。
三、基于学生满意度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一)形成基于学生满意度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理念
高校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指导工作要坚持把握市场需求和学生需要这两个根本导向,能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关乎学生长期成长,学生期待较高,容易产生主观的评价,所以必须把提高学生满意度放在首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需求,更是高校自身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在思想意识层面高度重视,完善顶层设计,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制度建设,并在人员配备,设备投入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建立个性化就业指导二级管理制度,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院系就业指导办公室共同承担此项任务,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规划、协调、统筹各项就业指导工作,院系负责具体实施推进。此外,建立全员参与制度。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同时争取往届校友、用人单位、社会力量等广泛支持,调动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当中来[3]。
(二)重视个性化就业指导师资配备
就业指导部门专职教师有限,仅仅依靠就业部门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在构建工作体系的基础上,动员任课老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担任学生的个性化就业导师,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组织成立由政府人员、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等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团队,协助校内老师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或者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就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势特长和个性化成长需求,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体验真实岗位场景,分析自身个性特点,找准就业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尊重学生主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倡導学生个性彰显,在重视共性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全面提升学生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获得感和主观体验。
(三)提高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对校内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实施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证制度,促使相关老师在岗研岗,在岗位成长。帮助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具备单独指导学生就业,并进行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的能力。有计划分批次的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外出深入学习调研,参加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论坛,开阔自身视野,提高工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并在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中对优秀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努力构建一支有工作激情、有专业技能、有奉献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广阔视野、学生满意的高水平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四)采取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授课方式
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丰富教学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引进网络课程或以系列微课程的形式,便于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师资建设压力。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将岗位需求信息推送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顺畅高效的获得就业信息。根据不同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化就业需求,结合目标岗位,倒推分析出相关岗位的能力需求。如商务人士的主要能力需求是语言沟通能力、相关法律常识、职业道德、社交礼仪、文字撰写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用模块化课程的形式予以体现。可以建立基于岗位能力导向的“就业指导课程模块池”,每门课程对应一种或几种能力需求。不同同学,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兴趣爱好,从模块池选择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以获取和强化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
(五)建立基于学生满意度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评价机制
就业指导工作归根结底是为学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提供服务的,而就业指导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的优劣由多方面要素组成,因此,应该摒弃以就业率为唯一核心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重新构建以学生满意度为基础的多元素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价机制。以调查问卷,网络投票,学生评教的方式,真实反映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程度,并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工作状态,提高服务水平。关心毕业生到岗后的工作适应情况,跟踪毕业生2-5年的职业成长状况,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引进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全面客观的评价就业指导工作实绩。注意收集学生和家长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保持就业指导工作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高效的,并不断趋于完善的工作状态。
四、结束语
高校的就業指导工作要想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个性化指导是必然选择。高校必须转变固有工作理念,由整齐划一的“去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向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追求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转变;由注重形式走过场的就业指导模式向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转变;由一次性就业指导向终身化就业指导服务转变;由以就业率为评价核心的就业指导向以提高学生满意度为目的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转变。
参考文献:
[1]汪昌权.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1):115-117.
[2]王军,范桂荣,蔡丽娅.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与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33):93-95.
[3]吴新风.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现状及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6(23):150-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