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体育
2018-05-30李名学
李名学
郭沫若这样评价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画:“千山万山没有一笔是山,千树万树没有一笔是树。”傅抱石的画可谓达到了作画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知道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我是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身体活动是体育的本质特征,从小到大,只有通过身体活动,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本性特点,譬如学会翻身、爬行、走路、跑步。同时,也只有在各种活动中才能认识世界、感悟人生、增长才干、长大成人,并学会与人相处,在相处中学会竞争、谦让、合作、思考。通过活动,个人和个人之间、团队和团队之间才能在不断地尝试、磨合中产生共鸣,在多次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从而产生集体意识、团队意识,进一步发展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太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他们想做班里的老大,没有集体概念、牺牲精神,事事计较,教师不厌其烦地天天对其进行说教,但收效甚微。其实,这种德育手段之所以低效,正是因为我们的说教式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学生没有亲身体会,又如何能做得到呢?若能在体育活动或比赛中进行德育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就能在实践中真正地让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众所周知,日本相对于地大物博的我国来说,其可谓是弹丸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二战后居然在战中的废墟里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一跃成为今天的世界经济强国,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团队精神。在此,我想探讨如何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我认为,通过开展活动和创设情景,为孩子走进团队创造条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长期以来,学校运动会一直是体育尖子生的竞技场:只要自己跑得快,就可以拿到金牌;只要自己跳得远,就可以踏上高高的领奖台。而更多的学生只能充当看客,被排斥在运动会的参与者之外,运动会成了金字塔顶端人群的舞台,好像只要这一小部分人参加了运动会、举起了奖杯,运动会就算圆满成功了。这样的运动会谈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谈何合作和团队精神?所以,以往这种以个人项目为主的运动会在组织形式、内容等方面表现出了许多弊端,阻碍了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广泛开展。
我们不妨这样大胆设想:在整个学校运动会中不设个人名次,而是以每个班级为一个团体,不设个人项目,只设团体项目,竞赛项目不计时,只记名次,各项目按名次来排列,最后,各班把每个人的名次相加,算出班级总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相互配合。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发挥团队精神,每个项目都需要每个人全力以赴地发挥个人力量,把自己融于团队之中,否则将难以取胜。
在比赛项目上可多设这样的比赛——X人Y脚比赛:比赛双方各有X人,分别排成一列横队,将双腿分别绑在左右同学的腿上,双手搭在左右同学的肩上,X人肩并肩、腿并腿,喊着整齐的号令前进,看哪队最先走到终点。这就要求所有成员的前进步伐必须十分整齐,否则就会摔倒,也就更谈不上取胜。在这样的比赛中,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竞争,每一个合作小组都是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学生会为共同的目标而承担自己的责任、完成各自的任务,求同存异,使集体争先。学生会在合作中学会顾全大局,以合作团体的利益为重,不因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学会舍小而求大、舍私利而顾集体。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的空洞说教(如要团结、齐心合力),在这里,似乎看不见德育的过程,而是全体成员油然而生的团队精神的体现。
再如,开展接力赛——N人×50米迎面接力赛 :N几乎为班级总人数,平行班人数以最少人数的班级为准,相等即可,避免在传统田径接力比赛中,班级只要有4位体育尖子生就能稳操胜券的局面,让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运动中。这样一来,不仅让体育运动面向了全体学生,提高了全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激发起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集体的情怀,这样的体育比赛将会是身与心的结合、灵与肉的统一,团队精神油然而生。
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有最便捷的途径和最具实效的方法,那就是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无声无息、潛移默化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如果学生有了团队精神,每个人都能做到团结、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就会巍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我们翘首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