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高校人文思想工作

2018-05-30张兵

关键词:人文思想十九大报告学生工作

张兵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学生工作应以高校的人文思想工作为抓手,围绕政治思想、价值取向、道德情感、性格意志、知识能力、创新思维及胸襟气度等人文思想内涵,本文提出了如下工作思路与方案:一是理论教育与审美体验交互进行,二是开放视野与民族自信辩证统一,三是唯上唯下与唯虚唯实拿捏适当等。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高校;人文思想;学生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五个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这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要求。报告全面阐述了各个方面的理论方针,行动准则,既有继承性,又具创新性,被誉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教育,针对高等教育,报告中有这样一段精僻阐述: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认真研究相关理论,落实到教育工作,我们简要概括其主要目标是,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各个方面各层次的人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人才培养观,人们早已达成共识)。高等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高校学生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这里的学生工作主要是指高校从事学生日常管理的相关工作,诸如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学生事务处、学生就业指导室等机构所从事的工作,而且我们的侧重点是从人文素养的角度阐述高校的学生工作(因为科学素养主要由高校的教学教务工作来完成)。高校学生工作的责任领域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文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政治思想、价值取向上、道德情感、性格意志、知识能力、创新思维、胸襟气度等,均属人文素養的范畴,它们与科学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高校教育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当然我们说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重,并不是说二者在时间上要平均分配,各种投入上要平分秋色(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学的立学之本是科学教育),我们强调二者并重,是指办学理念上要重视,且落实体现在学校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上,同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育人队伍,适时的、艺术的将人文素质教育穿插和融入到科学素质的教育之中去。

几十年的高校教育事业证明了人文思想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学生工作从何处着力,构建什么思路,采纳什么方法,这是每个高校教育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理论教育与审美体验交互进行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二条主要途径,一是教学部门安排的课堂理论学习,诸如每个专业都要开设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一是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抓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学生工作的主要阵地,虽然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性,但却生动丰富。学工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林林总总,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思想与政治两方面加以说明。思想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经历一个包括采集、整理、汇总、分析、判断等细节得出一个成型结论的复杂过程,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其范围相当广泛,诸如政治意识、国家意识、传统文化意识、学习意识、纪律意识、道德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自我意识、社交意识、锻炼意识等。政治,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方针、制度与行为等,如果讲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引领下,紧持中国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思想工作主要是解决人的想法、观念等与灵魂有关的问题,政治工作是解决人的立场、旗帜等与行动方向有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它们相互交融,无法分割,故人们习惯合用二者——思想政治。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教育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时代性和群众性。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当下就高校教育而言,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理论阐述、道理灌输、制度约束及其教辅人员监督管理等,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内容系统有条理、有节奏,施教面广泛,教育成本(人力、财力、时间等)较低,但因其单调枯燥、外力强制等因素,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甚或抵触情绪。我们还要兼以实施美育、体验的方式对学生施教,寓教于乐,在生动具体的形象中、在有情有味的氛围里,使学生乐于参加,潜移默化,融于言行。笼统地讲,美育体验的方式不一定都能达到审美活动的效果,但至少它们能给人增趣新颖之感。多开展一些文学艺术活动,诸如文学经典读书交流、艺术经典的观赏交流、文学创作交流、演讲、话剧表演、文艺晚会、书法绘画展览、校园访谈、社区交流互动、各种联谊会、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勤工助学、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网络平台等等。这些活动或给人美感,或让人轻松,或开人眼界,或启人心智,它们所起的情感催化作用,意识强化作用,是单纯的说教无法替代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性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高校的思想工作虽然千头万绪,思想工作的成效也不是立竿见影,但为了培养实现中国梦的合格人才,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高校的思想政治的审判体验方式还可在传统的思想工作基础之上,注入一些具有新时期特征的内容(结合十九大报告和党章),采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如制作专门的网络平台,采用单一文本或超文本的形式,把核心内容阐释、演示出来,让学生利用网络终端收听收看,并参与互动,系统给予分值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支配零散时间,也可以让思想教育效果更为显著。

二、开放视野与民族自信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从经济领域的开放到如今政治、思想、科技、文化乃至军事等领域都在逐步实行开放,并取得了凉人的成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凡国外先进的理念、文化、制度等,我们都能如鲁迅所主张的,“拿来”改造,为我所用。当今世界,开放意识已深入骨髓,交流沟通、互利互惠、共享共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无不是这样。开放成为世界的主潮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政府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体现。就我们每个人而言,固直封闭,停滞僵化,不善吸纳,甚至抱残守缺,将会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日落千里。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开放意识,是与其每个成员的胸怀、视野及其从善如流的品质分不开的。当然我们的开放、“拿来”是有选择的,不是生硬照搬,不是崇洋媚外,不是外国的月亮都圆些,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加以改造,合理利用。这就又涉及到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盘点和梳理。十九大报告中高度概括的“四个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的高度肯定。高校对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的培养,需要我们在往常的爱国主義教育基础上,充实许多内容。除了传统的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地大物博等因素外,还有如下瑰宝:人文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东方智慧的滥觞;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先进,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成功,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效率与速度;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且各显个性,呈现出精美绝伦的独特魅力;国家安定和谐,在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中,中华大地成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福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正在改变世界格局,等等,数着中华民族的“家珍”,我们无不豪情满怀。当然,我们的自信不是夜郎自大、井底之蛙,不是沾沾自喜,不是盲目自尊,我们的自信有其充分的逻辑,我们身处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会点、中西融合的平台上、发达与落后的对话框中,依据的是大数据,所以,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一是拥有人类历史变迁的长河中沉淀出来的人类文明史,二是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化动荡中凸显出来的“风景这边独好”的祥瑞气,三是在多种文化、思想、政治、经济体制交融碰撞中、乃至军事冲突中发展树立起来的社会制度优越性。我们一方面海纳百川,胸怀天下,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我们立足国家利益,致力于民生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二者并行不悖,辩证统一。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国门大开,我们走出去引进来,国人的观念意识改变明显,大有与西方接轨之势。然而,事实证明,从西方引来的不仅有新鲜的空气,还有蚊蝇毒气,与我们民族的“DNA”不相融合。经过长期观察与实践,我们民族的血脉必需得到继承和发扬,让我们优良的制度与文化光大并影响世界,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教育领域培养青年民族自信心是当务之急。高校的民族自信意识培养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一如既往地普遍开设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更加坚定对我国社会制度与道路的信念;二是加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国情研究、中国文学赏析、传统礼义与民俗、民族文体项目的挖掘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之类,等等,这样可以大大充实民族自信的理由,使青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我中华”主题活动,形式不限。广泛发动学生,从事政治与社会活动也好,从事艺术创作与表演也罢,不拘一格,激发学生感受中华元素和中华瑰宝的无穷魅力,从而以宽广而自信的姿态从事国家事业,塑造中国形象!

三、唯上唯下与唯虚唯实拿捏适当

当下人们一提起唯上唯下唯虚唯实,人们就会做如下对应贴标:唯上,就是唯领导是从,无论对错,甚至像奴才一样巴结讨好领导;唯下,就是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唯虚,就是讲面子,讲形象,好大喜功,不顾实际效果;唯实,就是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等等。这么解释虽然有其合理因素,但未免过于简单,如果一味倡导唯下唯实而去唯上唯虚,非此即彼,或只重事实,培养的人才在处事方法与态度上可能会刚性有余,而变通不足。要么事必亲躬少将帅之才,要么盲目应对泛谋划之略,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对民族的强盛都是不利的。从辩证的立场,结合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思想,我们需对唯上、唯下、唯虚、唯实等概念进行重新理解,它们除了以上提到的含义之外,其含义还可进一步拓展。唯上,还应有一切行动听指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之义。当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各级党委要有“看齐意识”,要求各级政府令行禁止。这样上级的指示精神才能得以顺利的贯彻执行,保证一系列政策落实到基层不走样,保证行政办事业的高效率。然而目前许多情况很不如人意,就拿贪腐现象来说(在如今的高压态势之下),仍然呈出不穷,这与执行者无视上级指示精神,无视党纪国法直接联系着。因此,从狠抓执行力来说,我们应该有唯上意识。唯下,应该在考虑群众根本利益的同时,引导群众具有大局意识,国家观念,而不能被少部分人和极端个人利益至上者牵着鼻子走。广大民众中不泛明事懂理之人,但也有为一已私利犯科耍横之辈,对这种人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绳之以法,罚之以规。至于唯实唯虚,除了前文提到的意思之外,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这样理解:唯实强调人发挥感觉器官的作用,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为言行的依据,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应当且只能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范围内展开,即凭着铁一般的事实来想问题、说话和做事情。谁脱离了,谁就会有凭空想像的嫌疑(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虚则是指人们在并无事实支撑的情况下,凭感觉决断未来;或者是指根据已经发生事实现象总结提炼出来的带有前瞻性的论断。这种活动因其带有主观想像,往往被贬损或被否定。事实上,这样理解唯实与唯虚,也还是偏颇的。因为大量实践反复证明:在决断未来的问题上,唯实往往不实用,唯虚却能表现出科学性。在当今世界多变的环境里,在面对未来时,唯实的理念往往会慢半拍,人们要是依据逻辑趋势、加之灵感或预感来决断未来,往往能赢得先机或重大胜利。所以,唯实和唯虚的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其科学性是依对象的性质而发生变化的,这就需要有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如果人具有了较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水准,会具备令人信服的眼光和魄力(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拿捏适当”)。我们辨别唯上、唯下、唯虚、唯实等概念的含义,目的是要教育青年大学生去私欲、顾大局方可处理好上下,悟大道、懂变通方可玩转虚实。在表达虚实关系方面,有二位国家领导人的精彩表述值得重温:前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五四”青年节,对北京大学学生曾说,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写道:“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所以,教育大学生如何在唯上唯下中做到有效平衡,在唯实唯虚中智慧前进,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是大有作为的。

我们培养的不只是一个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一个智者。他需要具备丰富的思想与知识,发达的智商与情商。为此,高校人文素质工作可做如下尝试:一是适当开展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的学习与实践,弄懂其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等。学校利用开课或讲座或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辨,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感悟,使他们灵活起来,聪明起来,尽量避免那种孤立的、静止的、机械的、片面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讲究办事的效益。二是营造好课程池与情商台。所谓课程池(池是四周高可以停水的地方,面積较大且深,取其丰富且纵向梯级分布之意),不只是按传统的专业学科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而是要跟上当下科学技术、社会事物发展的速度与节奏,作进一步的细分,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按知识结构合理、科学人文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传统课程与新兴学科有机组合,划分为若干模块,允许学生在院系内或者专业内进行方向微调与选择。所课情商台(台是高而平的地方,取其惹人注目且能让人从容实践与展示之意),不只是象征性地、临时性地开展几次第二课堂活动而已,而是要建立一套体系,一种机制,学工、团委、教务处乃至校委会联动起来,充分考虑学生锻炼成长、快乐自信、体现价值等因素,使各项活动有逻辑,有内容,有组织,有实效,有情味。三是加大高校员工育人能力考核力度。高校育人队伍可分为两大类:教师与机关后勤人员,前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人文思想与学业,后者间接服务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各有分工,重心明确。教师是高校育人的主力军,其育人能力可体现为如下几点:具有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其知识量在让学生折服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引领,让学生德智兼顾地进行全面的学习;具有文雅的举止,健康的情趣,大方的神态,优美的谈吐,能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做到愉快地学习。行政后勤人员是育人的保障力量,其育人能力体现为:高效与周到相统一,严格与关爱相统一,科学与人性化相统一,尤其是常与学生打交道的窗口岗位人员,更应做到爱心、耐心、细心、用心。大学教育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虽说是短短的四年,但育人者留给学生人生的烙印是久远的,甚至是影响其一生的。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爱憎之所时,往往会以某人某事为依托,所以,高校的教师不是单纯的教书匠,管理后勤人员不是单纯的服务者,我们要投入心智与热情,让情感意识全方位地、全天候地在育人状态,一句劝导或鼓励,一种表情或语气,有可能成为学生完成理想人格(光明磊落,积极进取,进退从容,上下有方,虚实有度,处事坚定而不偏执、果敢而不武断)塑造的正能量因素。

以上思考涉及到高校人文思想工作的各个层面和方面,从价值观到人格气质再到行为方式等,几乎都不同程度地与政治、道德、情感、性格、意志、知识、能力、胸襟等人文思想融合在一起,从理论上讲,与“五个理念”、“四个自信”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契合,就实践而言,既注重创新,又要求稳健;既可见成效,又不会打乱科学教育的主旋律。高校的人文思想教育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者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之联系密切的人文思想也在发展之中,会有许多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每个从事高校教育的工作者集思广益。本文见识不免浅陋,望就教于同仁。

猜你喜欢

人文思想十九大报告学生工作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贡献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论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与价值观培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