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和翻译优化的系统程序化
2018-05-30张湖婷
摘要:翻译和翻译优化的系统程序化,是一种系统结构功能的翻译方法,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翻译准则。它依托现代系统理论,从结构形式、功能过程、优化方法几方面对语义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的有机联系进行研究,从整体构建了语义系统结构功能的翻译路线、翻译范围、翻译和优化方法。论文以应用实例,论证并介绍了“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卜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卜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三个层次的“系统分层翻译”和“系统优化翻译”的系统程序化步骤,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翻译;翻译优化;系统程序化;思维习惯;功能契合点
一、引言
翻译和翻译优化的系统程序化,是《结构功能翻泽理论》[1]24的实证研究,其理论和方法论刊载于贵州大学《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8(2)期上。
《结构功能翻译理论》是依托现代最先进的系统理论,以语义及其分类语言、语用意义作为系统不同层次要素,并对语言、语用、语义的内涵进行广义定位,从语义系统的结构——功能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研究系统功能翻译。
按系统内部要素的结构形式,语义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元功能、叠加功能、结构功能三个层次。元功能是语义系统单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整体所具有的功能,叠加功能是元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结构功能是语义系统诸要素通过结构形式在翻译信息的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系统功能。由于“叠加功能”是“元功能”的机械之和,不独立参与功能交换过程,所以系统的相对性决定了“元功能”和“结构功能”具有相对性,高层次是低层次相对性的“结构功能”,低层次是高层次相对性的“元功能”。《结构功能翻译理论》将语义系统不同层次的功能都认为是相对性整体的“结构功能”,总是从系统整体出发研究翻译问题。
翻译的目的是让源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受众对源语的功能产生相似性理解,这种相似性理解涉及到功能相似度的大小,这种功能相似度是一个有尺度范围的交集,这个交集我们称为“功能契合点”。《结构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就是在两种语言语义系统不同层次“结构功能”的思维习惯中去寻找相似性理解的最佳功能契合点,我们称为“功能契合点翻译”。翻译和翻译优化的系统程序化,就是“功能契合点翻译”的具体操作程序,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翻译准则。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语义系统递进层次结构功能的“系统分层翻译”和“系统优化翻译”的系统翻译过程。它从结构形式、功能过程、优化方法几方面,对语义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的有机联系进行研究,从整体构建了语义系统“功能契合点翻译”的翻译路线、翻译范围、翻译和优化方法的系统程序。论文以应用实例,论证并具体介绍了语义系统结构功能翻译的“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吾用功能契合点翻译→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三个层次的系统程序化步骤。
翻译活动是在不同语言系统信息转换的过程中去寻求“功能契合点”,是在极其复杂的不同语言系统的多种稳定定态点中进行选择,按常规方法操作比较困难。对于这种系统复杂的“多定态选择”,“突变理论引入习惯概念,把用来确定系统如何在多个定态点中进行选择的准则称为习惯”[2]343,遵循哪种习惯决定于系统的性质。不同语言系统是不同族群思考方式和方法的历久积习,翻译应该遵循不同语言系统人群的思维习惯。所以,翻译的宗旨就是在不同语言系统的思维习惯中去寻求相似性理解的最佳功能相似度即最佳“功能契合点”,“思维习惯功能契合点”就成为翻译在不同语言系统的多个稳定定态点中进行选择的一种翻译准则。因为源语的思维习惯是相对稳定的不变因素,我们将其作为参照物,在“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的可变因素中去寻找两种语言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这一翻译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向方法。
在翻译和翻译优化的系统程序化过程中,始终贯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它将“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语言、语用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语言、语用意义的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作为语义系统相应层次翻译的相对整体功能,将“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作为语义系统最高层次翻译的整体功能,在“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卜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峭召义功能契合点翻译”三个不同层次系统程序化的翻译过程中,每一层次除必须接受相应层次思维习惯的相对整体功能的制约——即接受相对整体功能的优化,还必须逐层接受文化思维习惯的整体功能的制约——即逐层接受整体功能的优化。但是,不同的系统翻译层次具有不同的翻译和优化过程:对无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应先对该翻译对象进行语言层次的初译暨语言思维习惯的相对整体功能优化,再进行文化层次文化思维习惯的整体功能最优化,寻求“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翻译;对有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应先对源品的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进行整体功能最优化,谁“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就选择谁作“功能契合点翻译”,然后再按相应程序进行翻译活动;最后,还要将语言、语用两个层次“功能契合点翻译”后的所有层次的翻译译品,放到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大环境中,按“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对翻译译品的所有层次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化。
二、翻译和翻译优化的系统程序化
程序1“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
程序1首先对语言源品进行考查,从源品本体分析其是否有语用意义。无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直接按程序1进行“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有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则进入程序2。
“一般情况下,下列几种情况可直接作‘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1)科技、法律、政治性特强的翻译,对忠实于原文要求较高,需要絕对精确不能产生歧义,既要求保持原文内容又要求保持原文形式,这几类语言源品既使有语用意义也只作语言层次的功能契合点翻译;(2)无语用意义的古代语言源品,须用现代文对‘自身作出功能等效的解释方能翻译,对其释义的翻译,仍然属于寻求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的范畴,也只作语言层次的功能契合点翻译;(3)无语用意义的现代语言源品,直接对语言固有意义寻找功能契合点作翻译”[1]28。
当我们确定按程序1翻译时,我们首先以源语受众语言思维习惯确定的语言意义作为参照物,再在译入受众的语言层面的语言规范舀和语言学理论的思维习惯中,去寻找“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语言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群体性的语言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相似度即最佳功能契合点,进行语言层次语言思维习惯的功能契合点的初译。
当初译完成后,我们要从整体最优出发对初译进行翻译优化。翻译优化的方法,是将初译进一步放到译入语文化环境中,从语言规范、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等有关方面,进行源语和译语的综合分析,从两种语言的文化环境中去比对初译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作出功能契合点翻译。
程序1是先翻译后优化的过程,是翻译的相对整体功能优化。
(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3]181。
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make a spring.
例(1)是一个汉译英例句。这句话的翻译背景是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引用了这句谚语。
在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对“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一典故,是作语言层次还是语用层次的“功能契合点翻译”?
我们首先确认该语言源品是否属于上面三种情况。由于这是领袖人物在外交场合的发言,政治性极强,精确度极高,属于上面三种情况中第(1)类政治性特强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应作“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当然,这句古典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話中有语用意义吗?有,其引申的语用意义就是:“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3]181。但这一语用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已有阐释,更没有必要再作语用层次的翻译。所以,这句话虽有语用意义,由于属于第(1)类情况,对该谚语只能进行“语言功能契合点”的翻译,在语言层面语言规范和语言学理论的思维习惯中,寻求“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语言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群体性的语言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作出语言层次语言思维习惯的功能契合点的初译。
当初译完成后,将其放到译入语相应的文化环境中,从语言规范、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等有关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对,按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的标准,对该初译进行单项的相对整体功能优化。由于上述翻译已从文化层面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受众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已是源语和译入语功能的最佳相似度即最佳功能契合点,所以,勿需再进行优化。
程序2."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
“程序2"是对有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进行的翻活动。有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从“程序1”进入“程序2",并非一定要翻译语用意义。是作语言意义还是语用意义的“功能契合点翻译”,需进行“鉴别”。勿需翻译语用意义的仍按“程序10进行“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需翻译语用意义的进行“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
“程序2"对具有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进行“鉴别”,是复杂的“多定态”选择。《结构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和方法论制定的“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的选择准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复杂的翻译问题。“程序2”首先把有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放入译入语文化环境,“鉴别”语言源品的语言“本意”和语用‘他意”,谁“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就选择谁作功能契合点翻译。具体方法是将源语放到译入语文化环境中,从语言规范、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按翻译对象的语言或语用意义谁“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作出选择。如果我们确定按“语用意义”进行功能契合点翻译,就要借用语用畸变义、语用缩小义、语用扩展义[4]133、言外效果、言外之力、修辞意义、会话隐含、情感内涵、所指意义[5]不同语用意义分类,按照“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的要求,对源语这一“语用意义”(“它意”)作出“精准”的“语言意义”(“本意”)的界定,然后对新界定的“本意”寻求“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语言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群体性的语言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按程序1的方法作出“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
“程序2”的过程和“程序1”正好相反,是先优化后翻译,仍然是翻译的相对整体功能优化。
(2)甲:我的书哪儿去了?
A:Where is my book?
乙:王琳看得挺专心。
B:Wang Lin is reading very attentively.
例(2)是一个汉译英例句。甲的问话表达直接,属于程序1的第(3)类情况,没有语用意义,很容易判断只作“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乙的回答“王琳看得挺专心”,其源语的“本意”隐含“书被王琳拿了”的“它义”,乙的回答属于有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但乙的回答不属于程序1的三种情况。对乙的回答是作“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还是“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我们需要先将其放到译入语相应的文化环境中,从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方面寻求答案。由于乙的回答让译入语受众不难理解“书被王琳拿了”,其直接表达的信息认知的有效作用已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文化思维习惯的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我们对乙的回答直接作“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既尊重了源语,又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文化思维习惯。两个条件的满足使得译者只对源语作“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就可以实现整体功能优化。
(3)甲:哎,小王,你有女朋友了吗?
Hey,Xiao Wang,do you have a girlfriend?
乙:哈哈,情人节就请大家吃糖!
其语用意义的语言意义:
哈哈,我将在情人节那天结婚,请参加婚礼仪式!
Aha,I will get married on Valentine's Day.Please at-tend the wedding ceremony.
例(3)是一个汉译英例句。这句源语的问答,我们知道,甲的问话中“女朋友”的“本意”隐含着“未婚妻”的“它义”,乙的回答中“吃糖”的“本意”隐含着“结婚请客”的“它义”。“女朋友”和“未婚妻”、“吃糖”和“结婚请客”,是语言“本意”互相区别、互相排斥的两对词组。甲、乙的问答,“本意”中隐含“它义”,属于有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甲、乙的问答都不属于程序1的三种情况,是作“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还是“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需要我们将其放到译入语相应的文化环境中,从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方面寻求答案。由于甲的问话让译入语受众不难理解“女朋友”就是“未婚妻”,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文化思维习惯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我们对甲的问话直接作“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对乙的回答,“吃糖”是中国人“传统习俗”结婚请客的俗称,“吃糖”隐含“结婚”、“请客”的双重语用意义,如果我们只对“吃糖”作“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由于文化差异,“吃糖”隐含的“结婚”、“请客”这一语用意义不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文化思维习慣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不能被译入语受众所理解。因此,我们对语用意义不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文化思维习惯的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语言源品,要按“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要求,按译入语的思维习惯对源品“语用意义”的“它意”作出“语言意义”的“本意”界定,然后对新界定的“本意”寻求“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的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按程序1的方法作出“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这里,我们选用“结婚”、“请客”两词的语言意义明示“吃糖”隐含的语用意义,乙的回答就随之界定了“哈哈,我将在情人节那天结婚,请参加婚礼仪式”这一源语的语言意义,然后按程序1的方法作出“Aha,I will getmarried on Valentine's Day.Please attend the wedding cere-mony.”译入语“语言功能契合点”的翻译转换。
程序3.“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
程序3是对程序1、2的翻译结果进行的系统的综合分析。按系统原理,程序1、程序2是语义系统的两个低层次的结构功能的翻译,系统的低层次决定了程序1、程序2的翻译只能以字、词、句最大到段为翻译单位。程序3是翻译的最高层次,系统的层次性决定了程序3的翻译单位是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到节到章到篇以至整个译品的所有层次。其程序,是将程序1、2的所有译品放到两种语言文化大环境中去进行考察,在两种语言系统文化环境中去寻求“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进行全局的综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作出文化层次文化思维习惯“最佳功能契合点”的最后翻译。
程序3是前两个翻译过程的延续,是翻译的整体功能优化。
(4)这些汉奸,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句话,先按国外受众的语言思维习惯,初译为:
These traitors are imperialist dogs of the Japanese.
后按国外受众的文化思维习惯进行优化,这句话应该泽为:
These traitors are flunkies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ism.
例(4)是一个汉译英例句。当我们带着这句翻译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问题去进行“整体功能最优化”时,我们会发现,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s",其“本意”固有的语言意义的功能虽然一致,但是由于中外文化思维习惯的差异,其修辞产生的“它义”的语用意义的功能却不同。在汉语中,有时候“狗”的语用意义是表示凶恶的反面意象,如“走狗”、“狗腿子”等,是贬义;而英语中“A lucky dog”和“Love me love my dog”的语用意义则分别是“幸运儿”、“爱屋及乌”的意思,表示的是美好意象,是褒义。所以,在例句中,我们就要从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中去寻求答案,寻找恰当的词语来替代“dogs”。这里,选用“flunkies”替代“dogs”,“flunkies”在汉语中的功能等效词汇是“奴才、仆人、侍从、马屁精”的意思。这后一句经过文化层面“整体功能最优化”后的“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才“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其源语的功能意义方能被译入语受众所接受。当然,如果细心一些,此例句在程序1就应该作出正确翻译,这里为了举例方便,仅作为程序1遗漏问题在程序3解决。
(5)“lIOSagn MaB301IeH B.HJICHIIaa HaxopHTcx peBO)IIOItHOHHbIt3 HexpOTIOIIb.KpeM-neBCKaA CTCHa xpaHIIT naMATb。repose OKTxopa……列宁墓的后面坐落着革命名人墓。克里姆林宫城墙永远缅怀十月革命的英雄……”[6]110。
例(5)是一个俄译中例句。例句中,“Кремлёвская стена被照直翻译成了“克里姆林宫城墙”。这影响了译文前后两句的连贯性,读者可能看不出两句之间的关联性。实际上,Кремлёвская стена是前句ревопюционный некролъ的回指词,是它的语境同义词。翻译时可运用注释法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许多名人的骨灰盒被嵌入墓地后面的克里姆林宫外墙。这样便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译文的连贯性。可见,文化对篇章中衔接手段的翻译十分重要。就词译词,忽略它们之间的文化关联,有时会使译文前后失去连贯,造成篇章层面上的转换不足”[5]110。从作者的阐述可以看出,用“注释法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实际上是在两种语言系统文化环境中去寻求“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譯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象此类翻译,很可能在程序1、2发现不了,在程序3的综合比对中却容易从文化思维习惯的综合分析中作出正确翻译。
由于“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是对翻译对象综合的整体功能最优化,在实际翻译中综合因素要复杂得多。它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从系统结构形式来说,语言、语用最佳“功能契合点翻译”是对词、词组、句子最多到段的“要素”层次的分析,语义最佳“功能契合点翻译”则是对翻译所有对象的“系统”层次的综合;另一方面,从系统功能过程来说,语言、语用最佳“功能契合点翻译”是语言、语用层次思维习惯的相应层次的阶段性的“相对整体功能最优化”,语义最佳“功能契合点翻译”则是语义层次思维习惯的所有层次的全过程的“整体功能最优化”。不过,虽然“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是对所有翻译对象的综合梳理和所有翻泽层次的整体功能最优化,但仅仅是综合因素比“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复杂,而整体功能的优化方法却同出一辙,仍易于理解和掌握。
以上“三个步骤”,清晰地规范了“功能契合点翻译”的翻译与翻译优化的翻译路线、翻译范围、翻译和优化方法的程序,即:(1)研究“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时,先对无语用意义的翻译对象进行初译,再将初译按照“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优化方法进行相对整体功能最优化——即“先翻译后优化;”→(2)研究“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时,将有语用意义的语言源品放到译入语的文化环境中,按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的优化方法,确定是作语言或语用意义翻译的选择,再进行翻译活动——即“先优化后翻译;”→(3)研究“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时,将字、词、句、段、节、章、篇以至整个翻译对象的所有层次的翻译,放到译入语的文化大环境中,按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的优化方法,进行全局的综合的整体功能最优化——即“先翻译后优化”。“以上‘三个步骤是三个递进式的功能翻译和优化过程,得出的是三个不同难度和水平的译品。形象地说:‘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是‘粗加工”得出的是‘初级译品;‘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是‘细加工”得出的是‘中级译品;‘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是‘精加工”得出的是‘高级译品。每一个过程的译品均具有相对独立存在的意义,但最后过程的译品才是最佳译品”[1]29。
三、结束语
翻译和翻译优化的系统程序化,是《结构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证研究,是一种系统功能的翻译方法,是具有一般意义的一种翻译准则。本文对《结构功能翻译理论》原文提出的按照两种语言语义系统结构功能不同层次的思维习惯,去寻找最佳功能契合点,进行程序化的“系统分层翻译”和“系统优化翻译”的可操作性进行了论证,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实证研究说明,《结构功能翻译理论》原文用系统论原理和规律,从结构形式、功能过程、优化方法几方面研究系统功能翻译,从翻译路线、翻译范围、翻译和优化方法整体构建“语言功能翻译契合点月召用功能契合点翻译月吾义功能契合点翻译”的系统翻译步骤,其系统翻译步骤已非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语用、语义翻译的简单组合,是高度抽象化的“低级功能翻泽卜中级功能翻译卜高级功能翻译”的从简单到复杂的系统功能翻译过程。它既是语言、语用、语义三个层次系统结构功能的“系统分层翻译”的程序化,又是语言、语用、语义三个层次系统结构功能的“系统优化翻译”的程序化。《结构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的按照语义系统不同层次结构功能的思维习惯的功能契合点进行“系统分层翻译”和“系统优化翻译”的理论和方法论,将翻译的理论方法论和现代系统理论的理论方法论很好地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实证研究说明,《结构功能翻译理论》引入“思维习惯”和“功能契合点”概念,其寻找“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即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群体性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的“最佳功能契合点”的翻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转向过程,是从方法论上对巴斯奈特《文化与翻译》的文化转向理论“‘文化转向无向可转”[7]78问题的一种补充完善!
翻译和翻译优化的系统程序化,仅仅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翻译准则,并不排斥各种特殊翻译准则的运用,仍然需要借助诸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功能对等”、“文化转向”等等特殊的翻译准则来指导和实现翻译和翻译优化的系统程序化!
参考文献:
[1]张湖婷.结构功能翻译理论[J].教育文化论坛,2018,(2):24-30.
[2]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4]李佳.概述词汇语用意义的分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3-134.
[5]张琼.浅析语用意义的翻译:隐含与明示[EB/OL].(2011-5-12)[2016-8-7]tttp://www,J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43699.3/.
[6]杨仕章.文化翻译功能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4):108-115.
[7]蔡新乐.“文化转向”无向可转?——巴斯奈特论文《文化与翻译》批判[J].外国语文研究,2015,(1):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