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下的实践导师制研究
2018-05-30吴寒飞罗永平
吴寒飞 罗永平
摘 要:为了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和“做中学”教学理论构建了项目驱动下的实践导师制(PTSBPD),将“项目制”和“导师制”相结合引入本科生实践教学领域,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在真实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提升本科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南通大学近三年开始实施该模式,实践结果表明PTSBPD能够为学生提供稳定、真实的实践环境,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实践能力;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175-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technical skills and practical ability, based on "Situated Cognition Theory" and "Learning by Doing" teaching theory, we construct PTSBPD. In this mode, we introduce "project system" and "tutorial system"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integrate and utilize campuses' resources, and improve undergraduate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through real projects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Nantong University has implemented this mode for three years,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PTSBPD is an efficient path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s' technical skills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 project driven;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tutorial system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能够把发现、发明、创造转化为实际社会生产力,生产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体产品的专门人才,[1]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政府主导,高等教育系统对急剧的扩招准备不足,高校虽然认识到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配套条件和措施明显不足。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综合利用高校自身优势力量开展本科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一、项目背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曾经有学者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并指出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部分毕业生较好地掌握了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把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现实工作之中;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薄弱,难以承担工作重任。2.眼高手低,不愿意深入实践虚心做“学徒”;缺少合作精神,沟通与交往能力差;不善于自我学习,毕业多年不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缺乏敬业精神等。[2]大学生实践能力如此现状与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使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纷纷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主要包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与实习、勤工俭学、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等。[3]这些措施从比例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在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1.部分学科专业由于招收学生数较少,校方出于投资效益的考虑减少学生实践的投入,而校方的“替代方案”效果也不理想;2.实践课程任务目标不够明确,课程管理随意性大,课程考核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3.实践教学课程师生比不足,同一教师同一时段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教学效果难以保证;4.学生进入实际工作情境享受参与式学习的机会少,难以获得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共同提高。总体上说实践教学的含金量有待提高。
如何发掘高校自身优势力量,缓解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是每个高校为之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将“项目制”和“导师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项目驱动下的实践导师制,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和真实的实践环境,实践任务目标明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项目介绍
(一)项目的基本思路
构建PTSBPD的基本思路是整合高校内部闲散资源,利用制度与政策杠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和真实的实践环境,并通过过程管理与项目成果考核确保实践锻炼的价值,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项目的构成
1. 项目的管理机构
PTSBPD设立导师制项目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肩负着对PTSBPD整个过程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使命,其具体的職责包括:计划、部署和宣传PTSBPD;审定实践项目;设定PTSBPD经费和基金;组织导师的遴选;协调处理PTSBPD实施期间人事、财务和设备方面出现的问题;组织实践项目结题;进行PTSBPD的工作总结;负责学生和导师的测评及奖惩;组织优秀实践项目作品展;进行PTSBPD的全程监督等。项目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2. 实践项目的来源
与科研项目不同,PTSBPD中的项目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技术开发为手段,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主要针对职能部门在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实际过程中出现的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使用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而完成的项目,项目要能够反映真实的现实应用,要来源于身边的生活和生产,要能对学校或社会相关的工作起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的效果。
实践项目的产生方式呈现多样化,可以来源于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学校或社会需求确定的项目指南,也可以是实践导师或学生自拟项目后由项目管理委员会认可。
3. 实践项目的导师
PTSBPD对导师职称、学历不硬性规定,重在其能力。实践导师是由校内职能部门的教师担任,实践经验丰富而基本不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的教辅人员是实践导师的首选,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承担实践导师的任务。
实践导师并不是长期的,教师担任导师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实践项目的期限,项目结题标志着“导师-项目-学生”关系解体。当教师成功申请到下一个项目并招收到学生,就成为新一轮的实践导师,新的“导师-项目-学生”关系确立。
4. 实践导师的职责
PTSBPD中导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导师要负责项目的“招标”,根据项目确定团队的探索方向;负责确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围绕项目,指导学生选课,开展领域知识讲座、参加研讨会、组织专题讨论、开展社会调研与社区实践等;负责指导学生完整完成实践项目;负责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等。导师的工作循环流程如图3所示。
5. 学生的任务
PTSBPD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自主选择项目和导师;完成既定的学习计划和实践培养计划;与同伴一起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研究、开发、结题;独立完成个人考核等,使自身初步具备独立完成项目的基本能力。学生的工作循环流程如图4所示。
6. 环境与经费的保障
PTSBPD利用校内职能部门现有设备、设施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减少了实践教学的成本投入,也提高了设施、设备的利用价值。
实践项目经费来源主要根据项目的来源。如果项目主要是解决职能部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项目经费在职能部门的拨款中解决;如果项目来源于社会市场需求,经费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解决;有些确有意义但没有明确经费来源的实践项目通过本科生实践经费解决,或者由职能部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项目成果与职能部门共享。
7. 项目产品评价与学生评价
实践教学评价旨在发现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4]PTSBPD模式评价包含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评价两个层次。其中项目产品评价采用专家评定和用户反馈相结合的方式,侧重于总结性评价。学生评价侧重于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是为了使学生发现自我的进步、自身的价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此时仅是对学生自评的一种补充与激励。PTSBPD模式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情境,要充分注意互评的原则,别人的经验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这有利于自己少走弯路,当然自己更应当争做“一面优秀的镜子”供别人借鉴。
三、项目实施情况
笔者所在的南通大学是江苏省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直属单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简称现教中心)是大型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着全校主要信息化设备设施,设备齐全先进,其教职工主要从事信息化方向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教育技术专业属于教育科学学院(简称教科院)的弱势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少,考虑到投资效益,教科院在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环境建设上投入较少。
2006年起,现教中心与教科院商定共建教育技术专业,主要是利用现教中心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从教师兼课到学生见习,再到担任长期导师,经过不断探索,近三年我们开始实施PTSBPD模式。在模式的设计上以专业体系为主导,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环节;实践内容结合专业要求并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同时保证各环节有序衔接,视具体情况作灵活调整,形成一个科学的、可持续的、系统的培养模式。
在学生的培养上,围绕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標原则,因此,PTSBPD的学生人群主要是针对大学二、三年级,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加PTSBPD会相对顺利,而大学四年级学生毕业论文、考研、就业等压力较大,不能有太多的精力投入。
为了保障项目各环节顺利进行,我们以可操作性为出发点,从教师和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实施环境的方便性、实践条件和资源的可利用性等方面完善相应的组织、监督和评价工作。因此,实践导师主要由现教中心教师担任,通过项目招标和招收学生确定 “导师-项目-学生”关系。PTSBPD的环境由现教中心提供。项目来源主要有为学校各部门解决信息化难题的项目,部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有遵循市场规律承接的社会上的项目;还有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学校通过学生实践经费对该类项目给予资助,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的评比活动。
学生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认知,利用现教中心提供的环境完成小组承接的实践项目,完成项目的过程也是“做”中“学”的过程,通过此过程达到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自我构建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学生的主观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宰者。
为了规范管理和有效运行,我们还制定了《实践导师工作职责》、《实践导师制学生手册》、《实践导师制管理及奖励条例》等规章制度和过程性评价表、终结性评价表等评价量规。PTSBPD实施后,学生在项目中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学习效果显著提高,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大大缩短了就业后的适应期。
四、结束语
PTSBPD以项目为载体整合与利用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稳定的、真实的实践环境,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和缄默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PTSBPD也能帮助实践导师积累教学经验,通过教学相长促进实践导师技术水平不断提升;PTSBPD还能通过项目方式解决学校内部或社会的实际问题。总之,学生、导师、学校和社会都能从PTSBPD中获益,它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60.
[2]李芳.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23.
[4]汪丞,严文清,夏力.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S”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70-75.
[5]肖炜,高丽洁.基于项目驱动法的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电梯结构与原理》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7(10):98+101.
[6]马韵涵,张竞.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等教育本科课程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14):44+47.
[7]刘超,胡方媛,伍春,等.基于项目驱动的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0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