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感悟
2018-05-30周国俊
周国俊
我任教初中化学二十多年,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从2011年秋泰州市教育局公布2012年泰州市中考化学成绩总分改为60分后,我感觉教学任务愈加艰巨,主要原因为其对学生的要求没有降低,然而学生只是将化学门课当成副科来学,认为它 “一学就会,一听就懂。”因此时间一长,学生该记的记不住,该理解的不一定能理解,进入总复习阶段时,出现了“零、乱、散”的现象,导致不少学生因此对化学望而生畏,无所适从。基于此,为了适应新考纲的要求,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化学这门课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呢?
第一,学生对某些化学现象,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不了,于是急切地想要弄懂这些现象,就必然产生了钻研、探索的兴趣。
第二,学生在学习、观察中发现了问题,急于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会产生兴趣。
第三,学生完全不了解的问题,教师通过课件把抽象的变成直观的。如讲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时,教师在课件中,把水分子的破裂设计成动画,让学生看到水分子破裂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通过图片看到变化前后的氧原子、氢原子没有改变,从而导出原子的概念。这样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使他们掌握这一知识难点。
第四,对某学科能钻进去,感到有意思,就会产生兴趣,越学越想学。从而养成内在的求知欲——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做好化学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自然而然能够透过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掌握化学知识,认识变化的本质,这样使他们不但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良好的记忆力是学生克服所谓“零、乱、散”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记忆能力。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课堂上注意想方设法地寻找一些途径帮助学生记忆,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良方。
理解的记忆
凡是对于知识若是理解得足够深刻就会记得足够牢固。例如:溶解度的概念,学生往往学不好,用不准,关键是不理解。讲此概念时,首先讲清这一概念是由四个方面组成的:“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所溶解的质量”,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反之若是缺少了其一概念,则残缺不全。然后通过列举几个错误的说法,从反面澄清概念,学生就会记忆深刻、记忆牢固,分析问题时就不会产生模糊的认识了。
押韵的记忆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而朗朗上口的押韵语言,可使记忆的东西牢固深刻。在训练学生的记忆时,编一些顺口溜协助記忆。例如:在学习实验基本操作“过滤”时,巧妙地将应注意的事项编成“一贴、二低、三靠”这一顺口溜。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为了防止学生出错,编成“化学方程要配平,应将纯量代方程,上下对应成比例,左、右单位必统一”这一顺口溜,运用这些顺口溜有利于加深学生记忆。
重复地记忆
根据记忆规律,人的记忆一般要经过一定的重复才能牢固。因此,在课堂上,宜采取“以旧导新,以新代旧,新旧融合,相互渗透”的方法,做到温故知新,授新忆旧。
化学教学宜精讲多练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三学生被各门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大多数教师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认为,教师讲得多了反而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无暇思索,精力分散,造成不得反失的效果;相反若能抓住教材重点、精华,把一两个问题讲明讲透,学生就会理解深、思维活,这样他们才能举一反三。为了达到精讲多练,我校倡导的“两学一归纳”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借鉴的,即学生自学、互学、教师归纳,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他们的思维。
关于练习,作业要适量,最好能够当堂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防止抄袭现象的出现,达到少练精炼的效果,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化学课应上得生动活泼
化学这门课记忆的内容较多,学生接触时间长了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因此教师的教法要灵活,使用课件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可用谈话、讨论、答疑等方式,注意启发性与趣味性,讲课语言力求生动、直观、有趣、通俗易懂,多举实例,多打比方。如,讲授复分解反应条件时,采用“上、中、下”三个字概括。“上”表示生成挥发性气体;“中”表示生成物为中性的水;“下”表示生成物沉淀析出。同时注意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引导他们解决,避免反复咀嚼已知材料。
最后,讲授新内容时,应适当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前后关联,学生才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