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可:不知疲倦地奔跑

2018-05-30王晓霞

北京支部生活 2018年8期
关键词:南泥湾白毛女马可

王晓霞

人物简介

马可(1918.6-1976.7),中共党员,音乐家,江苏徐州人。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等职。创作500多首音乐作品,代表作有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剧《白毛女》(与人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

“整日坐在火炉旁编写歌集,腰弯手痛,疲困太甚,可是我记住了——这是民族解放事业。

用工作‘麻醉自己,养成并恢复这坚强的脾性和毅力吧!这也是将来一切的开端呢!

伸一伸腰,又干下去!”

这段文字出自马可日记,写于1939年1月8日,当年马可刚过20岁。从那时起,他一生谱写了500多首革命歌曲。人们称赞他说,“马可真像一匹马,总是不知疲倦地奔跑”。

“我们不要亡国调”

1935年夏,17岁的马可即将从家乡江苏徐州培正中学毕业。一个闷热的夜晚,学校礼堂举办毕业生欢送会。一名“校花”模仿电影明星忸怩作态地唱着:“松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台下还有同学跟着哼唱。

突然,一位同学起身站到窗台上,激愤地说:“同学们,现在是什么时候了?日寇在践踏我们国土,杀戮我们同胞,我们不要亡国调!”这位同学就是马可。话音一落,会场沸腾起来:“不要这个靡靡之音”“拿出中国青年的良心来”。

这时,“校花”已不知去向,跟着哼唱的同学也羞愧地垂下头。音乐教员急忙站起来:“同学们,我来指挥,大家一起唱《送别》。”这首充满惆怅的惜别之歌,并没有在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中产生共鸣,全场死一般的沉寂。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個深沉的男中音在人群中唱起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接着全场同学一起唱:“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马可曾说:“聂耳等创作的歌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吼声。那些由一个个强有力的音符组成的波涛翻滚的旋律,激励着民众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斗争。”

1935年冬,“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身为河南大学化学系学生的马可和同学一起,在向反动军阀示威游行的行列里,在火车站卧轨请愿的斗争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成为河南大学传播抗日救亡歌曲的积极分子。

“把民族吼声谱成抗战旋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马可发起并组织了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经常走上街头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思想。马可也开始创作一些歌曲,拿到工农群众中去教唱。

一次,著名作曲家冼星海随着一个抗敌演剧队来到河南开封。他发现了马可的音乐才华,便为他修改作品,教他指挥合唱,把他谱写的歌曲推荐给更多的歌咏团体演唱。马可先后加入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三队、十队,负责音乐工作,谱写出《太行山的呼声》《保卫洛阳》等200余首战歌。他创作的《游击战歌》广为传播,就连小孩子都会唱。有一次在农村演出,从晚上6点到11点,马可带队连续演出活报剧《七年后的“九·一八”》《打鬼子去》《生死关头》《民族公敌》等,引来2000多军民坐在打谷场观看。

1940年1月8日,马可和几个青年跋涉了五六天,来到延安,进入鲁艺,在窑洞里昏暗的小油灯下创作和研究音乐理论和作品。这时,已有3年多的歌曲创作经历的马可,从没机会接触民间音乐,以为民间音乐是单调贫乏的。可到了延安,他的认识变了。有一次,他随着一个剧团到定边、清涧一带巡回演出,在窑洞里,看到老汉、妇女、青年和娃娃,有的头上包块手巾,站在炕上表演当地人民喜爱的秦腔、道情、信天游、五更鸟等各种民歌。从此,马可对民间音乐产生感情。他拜那些民间艺人和歌手为老师,如饥似渴地学习。那时期,他记录、整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资料,还拜访了民间歌手李有源,并和几位同志一起记录了李有源传唱著名民歌《东方红》。

“要用革命歌曲唤起更多人”

从大学生到作曲家,马可感慨地说:“革命歌曲唤醒了我,我要用革命歌曲唤起更多的人。”马可作曲的《南泥湾》和新歌剧《白毛女》,唤起了抗日军民对共产党的热爱,对日寇和剥削者的仇恨。

1941年3月,八路军120师359旅开赴延安城东南45公里的南泥湾垦荒,创造出“南泥湾精神”。两年后,马可与诗人贺敬之等人背上行李,拿着乐器、画板来到了南泥湾搜集创作素材。他们和战士们一起劳动,看到战士们用桦树皮拼成的“要把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豪言壮语,深受感动。马可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南泥湾住了十几天,每时每刻,我的感官和思想都充满了新鲜的感觉。我以赞颂的心情为贺敬之一夜间写就的《南泥湾》谱了曲,赞颂这些英雄的事迹和性格,赞颂英雄们创造的这些秀丽清新的山川田野。”

这首歌充满明朗乐观情绪,在边区和大后方很快流传开来。

新歌剧《白毛女》是一部中国歌剧经典巨作,马可成为这部新歌剧的音乐主笔。这个剧创作始于1944年秋天。当时,延安流传着从晋察冀敌后根据地传来的“白毛仙姑”故事。鲁艺人认为这故事带着浓厚的传奇性,包含“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思想。鲁艺院长周扬决定搞一个歌剧,为1945年中共七大献礼。创作班子很快成立,由贺敬之等同志执笔编写剧本,由马可等担任音乐创作。

创作中,马可在娴熟运用专业技巧的基础上,还运用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特别是民歌。比如杨白劳上场唱段就采用山西民歌《捡麦根》曲调,而《北风吹》用的则是河北民歌《小白菜》曲调。马可他们甚至到坟地去听寡妇哭坟,然后将其艺术化地运用到喜儿哭爹桥段。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创作和排练,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向党的七大作第一次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热烈赞扬。后来,《白毛女》还在延安演出30多场,获得巨大成功。

1945年底,马可和鲁艺的战友们告别生活战斗6年的延安,奔赴东北解放区农村演出《白毛女》。有人说,这部剧成了发动群众进行土改斗争、建立新政权和剿匪的发动机。马可说,《白毛女》是修改次数最多的歌剧,在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具有开山鼻祖的地位。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马可谱写了《咱们的军队回来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充满革命激情的战斗歌曲,还写出《荒火》《血海深仇》等歌剧。 (责任编辑:闫正宇)

猜你喜欢

南泥湾白毛女马可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白毛女”姐姐
《南泥湾途中》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南泥湾开荒志
马可 时光の味道
马可的音乐遗产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