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指数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2018-05-30曹亚景
曹亚景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1200)
引言
2017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河南省信息社会化发展目标,促进信息产业增量提升。本文对河南省2011——2015年信息社会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2011——2015年河南省信息社会指数,深入研究互联网+模式下信息社会化发展现状,详细探究信息社会发展指数,寻求信息社会化发展的应对策略,进而推动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以此加强理论研究,进行数据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诸多领域的成就,信息化正在迅速向各行业渗透,激发科技、教育、文化实现突破创新,宽带网络正在逐步提高运行速度,以适应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促使信息化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多领域产生连带效应。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省份,其信息化发展程度影响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十三五”期间是河南省全面提升信息社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省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的有效时期,也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新四化”同步科学发展,是打造网络经济强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1]。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发展,加强信息社会化发展研究势在必行。
二、河南省信息社会指数分析
信息社会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及人力资源情况,反映了信息社会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河南省在兼顾农业生产的同时,紧抓信息化建设不放松,但由于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2010年以来,河南省信息社会指数虽持续增长,但仍较为落后。
通过对表1中河南省2011——2015年信息社会指数来看,省内信息社会化发展任重道远。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在ISI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信息经济指数里的经济发展指数明显偏低,在2011年仅有0.1521,直至2015年还是该项一级指标下发展最为缓慢的一项。从全省各地级市信息社会指数的分布情况来看,河南省各地级市之间的信息社会指数较为集中,只有郑州市区的信息社会指数较高,其他区域均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周口和驻马店的信息经济指数最低。由此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河南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构建的不平衡。
(二)产业结构单一
河南省在发展信息化过程中,信息产业数量不足,且发展速度缓慢。在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化竞争中,河南省信息社会指数只有郑州市区的增速排名较为靠前,其他地级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信息化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已经由原来单纯的农业大省开始向经济强省迈进,扶持和发展一批优秀的信息化产业,需要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做出重大调整。从表1中可以发现信息经济指数下,第三项二级指标1.3产业结构指数偏低,其中就业结构指数在2011年仅有0.1076,2015年提升至0.1247.依然是整个信息社会指数表中较低的一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结构调整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动力,是河南省信息社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表1河南省ISI指标指数
(三)创新指数偏低
创新是信息社会化发展的不懈动力。2011—2015年省内创新指数严重走低,指数为0.0152—0.0437属于所有信息社会指数中最低的一项,致使河南省在发展信息社会化方面重心不稳,动力缺乏,发展速度严重滞后。由于创新指数低,所以能效指数也无法得到提升,2015年省内能效指数仅为0.1720。创新指数受研发投入指数的影响,同时还跟政府的引导、行业创新人才缺乏等因素有关。
通过对表1中河南省ISI指标指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数据分析,以信息经济指数为因变量,用Y表示;以网络社会指数、在线政府指数和数字生活指数为自变量,分别用X1、X2、X3表示。
图1河南省ISI指标指数散点图
通过图1河南省ISI指标指数散点图显示散点图,可以明显看出变量之间有明显的线性趋势,随着X1、X2、X3的增长,Y也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虽然各散点在Y周围上下波动,不可否认,线性趋势非常明显,其中网络社会指数和数字生活指数的散点波动较为平缓,X1和X3与Y的发展成正相关,即网络社会指数和数字生活指数可以用力推动信息经济指数的提升。有了散点图的证明,有了定性分析,再进行接下来的定量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就显得很有必须要。
因变量Y和自变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Y=aX1+bX2+dX3+C,X1、X2、X3 与 Y 满足一元线性回归关系,虽然网络社会指数、在线政府指数和数字生活指数自2011年至2015年有较为显著的变化波动,但始终围绕信息经济指数上下波动,反向解释依然成立,即信息社会指数需要从多个方向,共同推进网络社会化发展,加强网络社会指数,推行河南省境内数字生活水平,提高数字生活指数,才能更好的发展全省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全力推动信息化与各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才能较快实现河南省的数字化发展目标。
表2 河南省ISI指标指数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Y与X1,X2,X3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多元线性关系。
首先,R2=1.000000,修正后的 R2=1.000000,表明Y与X1,X2,X3之间相关性非常强,众所周知,回归分析是站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下面对回归分析的结果做简要说明:从结果可以看出,四者之间的关系式为:Y=aX1+bX2+dX3+C
根据表2中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写为
就回归结果做显著性检验,取显着性水平α=0.05:
P值:0.0011 0.0031 0.0026 0.0035
很显然,所有的P值都小于0.05,证明此结果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有效证明ISI主要指标指数能全面反映信息化发展状态,国家信息中心发布《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报告认为,2015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为0.4351,位列全球第88位,与全球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而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其信息化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提升信息经济指数、网络社会指数、在线政府指数和数字生活指数,达到提高省内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目的。
表3 河南省所辖地级市2015年ISI主要指标指数
三、河南省信息社会化发展对策
表3所列河南省所辖地级市2015年ISI主要指标指数显示,省内各地级市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以郑州市为最高,其他地市发展相对滞后,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指标指数显示一致,说明河南省境内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应首先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带动效应,借鉴国内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城市的先进经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指数,进一步加大IPV6的分配比例,全面提升河南省信息社会指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一)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河南省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按照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发展规划要求,提升全省各个地级市的网络覆盖接入能力。推进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全覆盖,加强宣传网络应用意识,提升网络访问速率和质量。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实施“宽带中原”战略,在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郑州作为全国十大通信枢纽的有利地位,平稳顺利运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追加在信息通信行业的投资力度,在全省信息通信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2.2亿元后,提升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增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扩建移动电话基站数,以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是发展信息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注重重点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只有着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才能引领信息化发展的潮流,迅速提升河南省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加强中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继续推进省内各地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建设,完善各个产业链集群的管理制度,使之切实为推进河南省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作用。发挥河南省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筹划智能终端全产业链集群,建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2016年河南省信息化重点发展项目众多,这一批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提升全省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带动相关产业同步增长。比如提升轨道交通、医疗卫生、智能电网等领域行业应用软件的国内领先地位。
(三)提高创新指数
从《201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可以看到,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服务和深度融合方兴未艾。河南省信息化已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力支撑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跨界创新、融合创新和迭代创新的体制机制。2016年8月底,省内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5.9亿元,帮助9.2万人实现创业,带动了28.9万人就业,提高创新指数正在稳步推行,以信息化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四、结语
本文在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宏观区域进行了现代信息化水平现状的测度以及信息社会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无法通过网络获得更多信息化发展有效数据,导致数据分析不够全面。从目前的研究形势来看,河南省区域信息化的发展必须从最初的重视数量的增长,向未来重视质量的提高进行转变。全省在信息社会化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重点有步骤的开展信息社会化发展工作。作为高校研究人员,我们有义务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为促进河南省信息社会化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关注河南省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新动态,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1月9日.
[2]王丹阳;樊晓虹;河南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6(4):25-27.
[3]齐彦欣;于颖2015年河南省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河南省信息中心,2015(1).
[4]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17(2):80-83.
[5]王惠芬,赖旭辉,郑江波.产业融合机制下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37-139+129.
[6]蒋海勇.信息化条件下财政监督机制建设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