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古诗词学习评价设计与应用
——以《古诗两首》为例

2018-05-30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5期

丁 磊 王 标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比例正在逐渐增大,这与古诗词的文学美感、文化内涵能够促使小学生从中获得语言积累、鉴赏能力、情感熏陶和人文素养等直接相关。但实际教学中有关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死记硬背等传统方式依然大行其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本文期望借助SOLO分类理论,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尝试设计相关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改进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与学活动。

一、SOLO分类理论

SOLO分类理论由教育心理学家彼格斯(Biggs,J.B.)和科林斯(Collis,K.F.)于20世纪80年代初基于英语、数学、语言、历史和地理等学科领域的学业评价资料为依据提出,意为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简称SOLO分类理论)[1]。SOLO分类理论把学生的思维结构分为前结构水平、单一结构水平、多元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和拓展抽象水平五类,注重对学生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处于哪一层次的判断,进而作出质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强调理解[2]。

这一理论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具有重要启示。古诗词学习有着“诗无达诂、见仁见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学生只有通过有限的语言去琢磨无穷的意蕴,对诗的学习才算得窥其门径、入其堂奥,这实际上就是强调理解[3]。可见,运用SOLO分类理论对古诗词学习进行评价具有可行性。可借助SOLO分类理论的五种结构水平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判断学生是否抓住了诗歌中的多个意象,是否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体悟。

二、SOLO分类理论视域下古诗词学习评价设计

依据SOLO分类理论,我们首先确定学生古诗词学习思维发展水平的五个层次总体表征,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维度的评价指标。

1.SOLO分类理论下古诗词学习评价维度表征

依据前文的介绍,SOLO分类理论从学习结果所处的思维结构的水平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古诗词学习结果同样可以呈现为五种不同的水平:

(1)前结构水平。该水平在能力上属于最低层次,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是问题线索和解答混淆;在思维操作上的表现是语义理解反复或转换、跳跃到个别细节上,有时甚至连问题是什么都没弄清就结束思维过程了。就古诗词学习来说,则表现为“没有形成对古诗字面含义的理解,无从回答。”

(2)单一结构水平。该水平在能力上属于低层次,表现在仅用问题线索加上某个单一的相关素材来进行回答;在思维操作上的表现是只能联系单一事件进行“概括”,只接触到某一点就立马跳到结论上去,回答过于单一。就古诗词学习来说,则表现为“回答只是根据所提供古诗内容的一个相关点,结论有局限性或不全面。”

(3)多元结构水平。该水平在能力上属于中等层次,表现在用问题线索加上多个孤立的相关素材来进行回答,只能根据几个有限的、孤立的事件进行“概括”。就古诗词学习来说,则表现为“能联系多个与诗歌有关的有限、孤立的线索,但未能形成知识网络”。

(4)关联水平。该水平在能力上属于高层次,它可以等同于归纳。能在设定的情景或已经历的经验范围内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就古诗词学习来说,则表现为“能将获得的关于诗歌内容理解的线索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知识网络。”

(5)拓展抽象水平。该水平在能力上属于最高层次,它相当于演绎与归纳,能对未经历的情景进行概括。就古诗词学习来说,则表现为“超越古诗,形成更高层次的推理方式,拓展古诗内容的意境。”

2.SOLO分类理论下古诗词学习评价试题设计

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设计,研究选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古诗两首》都是写景诗,七言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苏轼写的,诗人巧妙地抓住一系列的景物(似墨的黑云、似珠的雨、卷地的风、水天一色)将西湖上急剧变化的一幕记录下来,用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文字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借助莲叶的“碧”和莲花的“红”来点缀出西湖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从而衬托出在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这是学习《古诗两首》最终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具体可设计如下一些评价测试题目。

(1)字词理解题。该类型题目主要检测学生对古诗字词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帮助其在学习古诗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古诗的主题内容等[4]。具体题目可设计为:

你是如何理解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醉书”?

评价要点:学生只需对“醉”字进行这一个相关点的解读即可。如能够解读正确,说明学生已处于SOLO结构中的单一结构水平。

根据你的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送友诗还是写景诗?给出理由。

评价要点: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该诗。如果单从诗题的“送”字回答,思维水平仍处于单一结构水平;如果结合诗题的其他内容、诗歌内容以及能够联系整首诗的语气或者词语的语境作答,学生的思维由单一结构水平向多元结构水平发展;如果能够结合诗句、故事内容等多加分析,属于关联结构水平;如能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情感等来答,属于拓展抽象水平。

(2)推断理解题。该类题型主要是检测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有没有多思考,有没有学会与诗人对话,这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好方法,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思考诗,更易于把握诗。题目设计如下:

诵读这首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写下来或画下来。

评价要点:检测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的感知程度,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有美的感受和体验。之所以让学生去画,就是旨在提醒孩子学习古诗不仅仅在于背诵默写等,我们也可以画古诗来理解古诗。学生需要对古诗中多种景物、多种意象进行联系,将它们构成一幅图画。如学生能够结合多个意象来进行解读,说明学生处于由单一结构水平向多元结构水平发展;如能够结合诗歌内容等因素来说,则处于关联结构水平以上。

诗人明明是送别友人林子方,却与友人谈论起荷花,这是为什么?

评价要点:这类题考查答题者结合全诗理解诗人写作意图,可作多元解读。如学生未作答,属于前结构水平;如仅回答这首诗写的是荷花,属于单一结构水平;如回答谈论荷花是希望林子方以后看到荷花也想到自己属于多元结构水平;如回答《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相关的送别诗中的情景属于关联结构水平,说明学生找到与送别诗相关的要素;如能够在此基础上将诗句结合起来分析,属于拓展抽象水平。

(3)古诗积累题。这类题目学生需将同主题的诗进行关联,然后组织在一起,较字词理解题和推断理解题难度在增大,如学生能够回答正确,则说明学生的思维水平也较高[5]。题目设计如下: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西湖美景”的诗句?看看谁积累的多。

评价要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写西湖美景的,学生之前就已学习过相关古诗,这主要是检测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是否也运用到了古诗词学习中,同时学生找到与“西湖美景”相关联的古诗后还要拓展该古诗的诗句等。所以通过此类题,提示学生要学会积累古诗。

(4)评价赏析题。该类题目检测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感悟和体验能力,学会自己对事物和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判断,并且能够陈述出自己的理由。题目设计如下:

这首诗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评价要点:这需要答题者阐述几个具体的观点来支持自己喜欢的诗句,努力建构解释性框架(多元结构水平);同时使用一致的框架来解释诗歌大部分或全部意义(关联结构水平);还有前两句需抽象出写作手法——比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解读,对诗做出其他解释(拓展抽象水平)。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古诗。

评价要点:通过赏析体会诗人写景时抓住颜色的视觉感受来描写的写作技巧,对诗句进行评析。如能够翻译诗句,属于单一结构水平;如能够抓住关键词和修辞手法,属于多元结构水平;如能够抓住意象谈自己的感悟,属于关联结构水平向拓展抽象水平过渡。

(5)归类比较题。该类题目检测学生对古诗两首的整体把握,锻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要有比较意识,题目旨在给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搭建桥梁,让学生要有通过比较达到语言训练的意识。题目设计如下:

比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评价要点:需答题者对两首诗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理解,并且抽象出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如能说出一个点,属于单一结构水平;如能说出几个相关点属于多元结构水平;如能够将所有的点形成系统,属于关联结构水平;如能够抓住关键词,结合诗歌内容、写作技巧等进行描述,属于拓展抽象水平。

以上五种题型根据SOLO层次递进呈现的特点,试题难度也呈现出由易到难的特点。

三、SOLO分类理论下小学古诗词学习评价应用

依据以上设计,笔者进行了测试,共发放测试试卷101张,回收99张,回收率98%,有效率100%。以下为测试的结果。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句中字词意思

依据前文设计的试题,进行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如表1。

表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1题测试结果

注:◎表示部分使用的策略;◎◎表示较多使用的策略,下同。

从上表可知100%的学生都能够回答出“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说明孩子都已处在单一结构水平,能够熟练地掌握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2.学生基本能够推断理解诗中意象

测试题第2题旨在测试学生对整首诗的把握,是否有将诗歌的全部意象或内容找出来的能力。结果显示50%以上的学生达到多元结构水平,但仍有9%的学生停留在前结构水平,表现在语无伦次或者未作答。以及有9%的学生处于单一结构水平,回答简单抓不住意象内容(具体结果如表2)。

表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2题测试结果

3.学生诗词积累不容乐观

依据前文的设计,第3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诗词积累,其结果统计如表3。

表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3题测试结果

从上表可以发现,情况不乐观,绝大部分学生处于单一结构水平。另外还有4%的学生对题目进行了同义反复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故这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前结构水平。仅仅只有不到1/3的学生达到关联结构水平。

4.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呈多元发展

测试题中有对学生的古诗赏析评价能力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学生通过韵律等来体悟古诗的能力,其结果发现学生呈现多元发展状态:有的学生以“我认为这句诗很美”来作答,这属于前结构水平,占12%;有34.3%的学生因为这首诗的修辞就喜欢这句诗,说明思维处于单一结构水平;有的学生不仅能够说出该诗的修辞及其作用,也能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本体和喻体的解读,这属于多元结构水平,占25.3%;除此之外,除了能够抓住意象、关键词,说出修辞及作用外,也会加入自己的感受体验,这属于拓展抽象水平,占5%。

5.学生的归类比较水平发展尚可

测试题最后考查学生对两首古诗进行比较阅读,其结果如表4。

表4 比较阅读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这两首古诗,在此基础上能够做出一些比较,尤其是写作手法学生较为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较多处于多元结构水平向关联结构水平过渡这一过程。

总之,通过测试发现,小学高年段学生古诗词学习已经初步达到关联结构水平,并有了拓展抽象水平的较低层次——拓展水平的发展意识,如若能加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会显著提高。但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如诗词积累的缺乏。

综上,通过尝试运用SOLO分类理论对小学生古诗词学习进行评价,我们发现,借助SOLO分类理论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获得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理解,也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品质。因此,SOLO分类理论对于小学古诗词学习评价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为古诗词学习评价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但是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参 考 文 献]

[1] 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J].江苏教育研究,2010(19):10-14.

[2] 李英杰.SOLO分类理论在阅读能力评价上的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4-107.

[3] 王毓新.SOLO评价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启发(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6):41-44.

[4] 王毓新.SOLO评价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启发(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8):44-46.

[5] 陈利庆.SOLO分层评价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抽象拓展思维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6(11):47-49.

[6] 刘玮.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学习指导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